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14年应用诱捕法,在丽江市玉龙县、华坪县、永胜县云南松林对松褐天牛成虫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4月是华坪、永胜两个试验点松褐天牛成虫的始见期,5月为玉龙试验点松褐天牛的始见期,6月为丽江市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活动的高峰期,10月为玉龙点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11月为华坪和永胜点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在丽江市海拔2 000~2 600m的云南松林内,松褐天牛均有分布,随海拔的上升,松褐天牛的引诱量随之减少;林缘松褐天牛的引诱量明显高于林内;环境温度条件是影响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活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APF-1型诱捕剂是目前国内用于诱杀松褐天牛成虫的主要诱剂之一。通过连续3年分别在石棉县松褐天牛发生林区、松枯木清理林区和发生过森林火灾林区的应用效果分析表明:虫口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初期为4月中旬、未期为11月上旬,当年成虫第1次羽化高峰期是5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松褐天牛最佳引诱剂,有效监测和降低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密度。使用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在宜昌市开展了采用APF-1型和BF-1型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的研究。结果表明:APF-1型引诱剂效果略好于BF-1型引诱剂。松褐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8月,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4.
应用M-99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温岭市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始见期4月底、终见期10月初、7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的基本规律,应用M-99引诱剂对松褐天牛进行防治试验,平均每年每只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101只,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掌握松墨褐天牛成虫在信阳新县羽化时间,监测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林间的松墨褐天牛虫口密度,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至2012年的5-8月,笔者在河南省新县采用松墨天牛引诱剂监测松墨褐天牛,结果表明:新县松墨褐天牛羽化初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底为羽化末期。虫口密度与引诱效果成正相关,在松墨天牛成虫虫口密度大的林分,引诱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桂林市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立诱木堆、诱捕器等方法对广西桂林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当地1年发生1~2代;8月以前产卵的松褐天牛,当年均有一部分能完成1代,8月以后产卵的当年不能完成1代;松褐天牛成虫于每年的4月中旬开始羽化,至10月中旬结束,羽化高峰期为5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黄山周边松林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相对虫口数量,探索松墨天牛相对虫口数与林分因子的关系,在黄山周围中低海拔区域选6片马尾松林设立29个收集点,采用APF-1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和ZM-60型诱捕器诱捕天牛,统计1个月内诱捕数量。以各收集点诱捕天牛数量同7个环境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表明,松墨天牛相对虫口数与林龄、林分郁闭度关系最为密切,与坡位、混交比关系也较密切,而与海拔高度、树高、坡向3个因子关系不很密切。诱捕结果还显示,黄山周围南大门和浮溪林区天牛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设置渔际坑、白云、上标和枫水垟4个样地,利用"APF-1型松褐天牛化学诱剂"诱捕器监测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监测区内松褐天牛羽化初始期开始于4月中旬,羽化盛期在7月上旬,成虫期结束于10月末;4个样地的种群密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海拔因素影响种群密度,随着海拨的上升种群密度不断下降;同时,高海拔样地的羽化初始期和羽化盛期都有所延后。  相似文献   

9.
利用引诱剂林间监测松褐天牛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引诱剂(M99型、FJ-Ma-02型混用)在林间诱捕松褐天牛成虫(Monocha mus alternatusHope),以监测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发生在畹町思茅松林区内的松褐天牛成虫出现初期为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高峰期,9月中旬为末期;同时引诱剂也可诱捕到松林蛀干害虫松瘤象、小蠹类4种、马尾松角胫象及其它种类天牛9种、金龟子等以鞘翅目为主的多种昆虫。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连续2a观察笼罩内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情况及羽化期间的气温、降水量变化,分析了松褐天牛成虫羽化规律及其气温和降水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5月初开始羽化,5月底至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6月底至7月初为羽化末期;由于2013年的平均气温高于2014年,且降水量低于2014年,使得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推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松墨天牛的羽化高峰期,更好地防治松材线虫病,采用在典型样地悬挂诱捕器的方法,于2018年5-10月对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山区典型样地的松墨天牛种群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发现松墨天牛、褐梗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3种蛀干害虫;松墨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6-7月的虫口密度占全年的80%以上,为科学有效地监测松褐天牛的发生规律,预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及时有效地控制其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松褐天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传播的中间媒介,松材线虫疫区周围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防治不及时,可导致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因此,要掌握松褐天牛成虫羽化、产卵、幼虫蛀食三个时期的生活特性,对做好松褐天牛危害防治工作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传播的中间媒介,松材线虫疫区周围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不及时防治,可导致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因此,要掌握松褐天牛成虫羽化、产卵、幼虫蛀食三个时期的生活特性,对做好松褐天牛危害防治工作极为有利。松褐天牛生活习性: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坑道中或树孔内越冬。浙江5月初,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此时虫道中有成虫、蛹、幼虫同时存在。5月下旬成虫咬1个圆形羽化孔出树,取食幼枝嫩皮为补充营养。成虫喜在疏林、光线充足的林地内活动产卵。产卵时,先在病树或衰弱树干或枝…  相似文献   

14.
松墨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研制及林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7年,针对松墨天牛成虫具有补充营养的习性,我们从其寄主中萃取、分离、筛选出松墨天牛植物源引诱剂,并应用诱捕器在林间对松墨天牛成虫进行诱杀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引诱剂B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较好的诱杀效果;诱捕器之间水平距离建议间隔60m为好。并开展了松墨天牛大面积诱杀防治推广试验工作,悬挂60个诱捕器在成虫羽化期150d诱杀松墨天牛和褐幽天牛效果好,明显降低当代成虫虫口密度;连续悬挂两年林间虫口减退率达到66.7%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杨海波 《绿色科技》2013,(11):48-48,50
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分别设置诱捕器、黑光灯引诱松褐天牛成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发现黑光灯诱捕效果最好,诱捕器次之,纯林中诱捕天牛数要多于混交林,不同标准地之间诱捕天牛数差异明显。在分析成虫羽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松褐天牛在瓯海区茶山镇羽化始期于5月上旬,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末期7月上旬。室内比野外羽化时间滞后,尤其是盛末期更为明显,推迟12~15d。松褐天牛在瓯海茶山镇分布普遍,且危害严重,有虫株率6.3%,致死率达4.6%,平均虫口密度1.93%。松褐天牛幼虫在松树上的垂直分布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且70%以上分布在中上部树冠层。  相似文献   

17.
2009—2011年在江西省庐山,应用福建省林科院研制的FJ-MA-02引诱剂进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在庐山发生期为4月下旬末—9月上旬;随着海拔的升高,成虫羽化高峰期逐渐推迟,海拔220、550、800 m天牛羽化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旬。通过清除松树枯死木、悬挂诱捕器、施放白僵菌等综合技术措施,3个试验点松树枯死木数量2011年与2009年同比下降了62.0%、60.8%、62.3%。说明引诱剂是监测和控制松墨天牛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镇安县永乐街道办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数据和镇安县气象资料,研究了松褐天牛羽化及活动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为松褐天牛羽化的成虫数量与月平均气温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气平均湿度、降雨量关系不密切。诱捕器诱捕防治松褐天牛适宜期为5-10月,其中7-8月为关键期;在11-12月和来年1-4月的卵、幼虫、蛹期,应以清理虫源木、雪压木、风折木、枯死木等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10月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地区南部马尾松与松阔次生混交林林中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萧山地区南部松林中1年只发生1代,成虫活动期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2个监测点所诱获的松墨天牛成虫种群个体的雌、雄性比为1.51:1和1.73:1。  相似文献   

20.
徐正红  王雨 《湖北林业科技》2020,49(4):49-50,57
2019年笔者开展了松墨天牛饲养及行为学观察。观察表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当天即可取食补充营养,约10 d后见交配。雌雄成虫寿命平均近28 d及以上,一生中不断补充营养并可多次交配产卵。松墨天牛成虫不爱活动,更少飞行,多在树枝树干上爬行移动,遇惊扰爬行速度较快。本次松墨天牛行为学观察,是湖北省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有益补充。笔者在观察结果应用中指出,当松林中松墨天牛虫口密度较大时,采取松墨天牛成虫防治十分必要;采取诱捕器诱捕防治时,应在5月初羽化初期立即开展。同时,笔者也指出,基于信息素可导致松墨天牛行为方式的改变,使其在林中扩大活动范围,如果在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松林中开展信息素诱捕防治时,应严格执行不在已发生疫情的松林外缘使用诱捕器,不在非疫情发生松林与已发生疫情松林的交界处使用诱捕器,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