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油茶品种,为油茶病害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为油茶果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28种油茶果壳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析,根据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类,并在每类中选出1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用于生物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油茶果壳提取物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采用多孔板-DPPH法测定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触杀法测定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杀松材线虫活性。【结果】通过高效液相分析,根据次生代谢产物的情况可将28种油茶果壳划分为7类。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赣石84号’油茶果壳提取物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2.02±0.09) g/L;‘桂无4号’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5.80±0) mg/L,强于阳性对照BHT的IC50值(25.90±0) mg/L;‘璠龙5号’油茶果壳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杀线虫活性,其在处理24、48、72 h后的IC50值分别为(9.65±1.54)、(5.03±0.73)和(3.72±0.12) g/L。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保留时间3.0、3.5、7.5、...  相似文献   

2.
油茶果壳作为茶油加工的副产物,一直被视为农林废弃物。利用油茶果壳部分替代杨木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是油茶果壳工业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采用挤出成型的方法,探究了不同质量油茶果壳替代杨木对WP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茶果壳替代杨木的比例由0增至1/2,制得的WPC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替代量为1/6时,其弯曲和拉伸强度最大,分别提高了5.39%和3.67%,冲击强度升高;WPC的热解起始温度变低,最大失重速率减少31.59%;储能模量逐渐减小,损耗角正切值和复数黏度增大;当油茶果壳替代量为1/2时,其7天吸水率降低了35.41%。用油茶果壳部分替代杨木制备WPC,既能保证抗弯强度,还能增强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尺寸稳定性等。  相似文献   

3.
不同油茶品种果壳及饼粕中活性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宁、皂素、多糖和黄酮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壳和饼粕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因油茶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以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陆川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及岑软3#油茶(Camellia oleifera‘Cenruan 3’)为研究对象,参照LY/T 1083-2008测定果壳中的单宁,参照SN/T 1852-2006测定果壳和饼粕中的皂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果壳和饼粕中的多糖和果壳中的总黄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油茶果壳含有的单宁类化合物在含量上有一定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陆川油茶(14.10%),岑软3#油茶(12.21%),香花油茶(11.20%),单宁纯度最高为岑软3#油茶(47.73%),最低为陆川油茶(42.22%);果壳中的皂素含量均在5%以下,不同品种间差异不大,而岑软3#油茶饼粕中的皂素含量高达19.29%;陆川油茶果壳中的多糖高达12.99%,与饼粕中的多糖含量相近,而香花油茶果壳中的多糖仅为1.68%,品种间差异较大;3种油茶果壳中的黄酮含量在4.95%~6.84%之间,与品种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开展油茶果壳碎料板原材料资源化利用,既有益于促进我国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可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全因子试验法探讨了胶粘剂种类、碎料形态及碱处理对油茶果壳碎料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产品抗弯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未达到国家普通刨花板的标准要求。为了充分利用油茶果壳作为复合材料原料,旨在缓解森林资源匮乏的现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利用油茶果壳质轻的特点制备力学强度要求不高的轻质刨花板。  相似文献   

5.
参照造纸原料中化学成分测定的相关国家标准(GB/T 2677.1-GB/T 2677.10)测定油茶果壳的主要成分,用热重分析仪对油茶果壳的热解行为进行探究,用锥形量热仪对油茶果壳、杉木片、杨木片的燃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油茶果壳中苯醇抽出物分别是花生壳的2倍以及核桃壳的4倍左右,半纤维素含量比花生壳高1.5倍,比核桃壳高1.9倍;(2)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达到相同热失重所需的热解温度升高,因此不同的升温速率对油茶果壳整个热解过程具有直接影响;(3)在燃烧过程中,杉木的比消光面积的均值约是油茶果壳的2.9倍,杨木是油茶果壳的8.3倍,说明油茶果壳产烟量低具有良好的抑烟效果,直接燃烧对环境较安全;综上所述,理论上油茶果壳是一种理想的制备生物质能源的原料,未来可以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废弃的油茶果壳为原料,通过炭化及Na OH活化等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吸附性能的油茶果壳活性炭。然而较高的炭化温度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可能导致油茶果壳活性炭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大大减弱;因此,优化油茶果壳活性炭制备工艺,对提高其吸附性能及废弃油茶果壳的增值化利用非常重要。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究了炭化温度和Na OH用量等制备条件对油茶果壳活性炭得率、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对油茶果壳活性炭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物得率不断降低,活性炭吸附性能先略微升高后逐渐下降;随着Na OH用量的增加,活性炭得率不断降低,其吸附性能先上升后略有下降。在较佳的工艺条件(炭化温度290℃、碱炭质量比3∶1)下制备的油茶果壳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 329.1 m2/g,亚甲基蓝吸附量和脱除率分别为1 573.6 mg/g和98.3%。SE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在孔壁上广泛分布有微小的孔道; XRD结果表明,油茶果壳活性炭具有较低的石墨化程度。本研究采用较低的炭化温度和较低的Na OH用量制备出了性能优异的油茶果壳活性炭,对油茶果壳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把晒干粉碎后的油茶果壳与杂木锯糠按不同比例混合做为黑木耳栽培的主料。试验证明,混合油茶果壳的栽培料,可以显著提高黑木耳的栽培产量,油茶果壳与杂木锯糠的混合比例为2:8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果壳为原材料,利用柠檬酸处理,将其制备成吸附钙离子的材料,研究吸附剂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Ca~(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初始浓度为30~90 mg·L-1范围时,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改性果壳对Ca~(2+)的吸附等温特征,利用Langmuir模型得到改性果壳对Ca~(2+)的最大吸附量为15. 16 mg·g-1,Ca~(2+)在油茶果壳表面的吸附速率较快,120 min逐渐达到平衡,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 999 8)。改性后果壳表面粗糙、不规则、多孔,以及化学改性的效果,改性后的油茶果壳对Ca~(2+)的吸附最大理论吸附量比未改性果壳高36. 09%。改性油茶果壳对水中Ca~(2+)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为油茶果壳作为Ca~(2+)吸附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油橄榄扦插容器苗生长的轻基质,提高油茶果壳废弃物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以泥炭、细沙、珍珠岩和油茶果壳作为试验材料,设置10种基质配方,对油橄榄扦插后容器苗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基质组分对油橄榄扦插苗各生长指标均有较大的影响。根径多集中在0~0.5mm,珍珠岩质量分数35.00%~66.67%有助于增加根系粗度,泥炭中添加油茶果壳能显著增加苗高、地径和根系数量,细沙和珍珠岩能提高扦插苗生根率,根系平均直径与根系数量和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来看,泥炭和珍珠岩混合基质(体积比3∶2)适宜作为油橄榄扦插育苗基质,油茶果壳作为容器育苗的轻基质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果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中孔结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油茶果壳经水蒸气活化后,浸渍磷酸再活化对活性炭中孔结构调控的影响,制备出中孔丰富的活性炭。实验结果显示:820℃下制备的水蒸气法油茶果壳活性炭以微孔为主,BET比表面积1 076 m2/g,总孔容积0.81 cm3/g,微孔率63%,中孔率33%,亚甲基蓝吸附值180 mg/g,碘吸附值1 012 mg/g;水蒸气法油茶果壳活性炭经800℃下磷酸再活化后,可明显增加BET比表面积(1 608 m2/g)和总孔容积(1.17 cm3/g),尤其对中孔率(61%)的发展更有效,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微孔(37%),显示出更高的亚甲基蓝吸附值(330 mg/g)和碘吸附值(1 326 mg/g)。  相似文献   

11.
不同油茶饼粕的营养成分比较与饲用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饼粕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均衡性及蛋白质变性程度的影响,以油茶果皮作对照,采用凯氏定氮法与恒重法,测定了油茶饼粕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氨基酸评分模式评价了油茶饼粕中氨基酸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就粗蛋白含量而言,油茶果壳的最低(3.69%),冷榨粕的最高(13.00%);氨基酸总含量较高,最高...  相似文献   

12.
农林生物质的高效、无公害、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农林生物质同时制取气、炭、液产品的工艺、设备及三种产品的高效、无公害、资源化利用途径.将农林生物质送入气化炉,有限量的供氧使其同时转化为炭、气、液三种产物,并可通过改变工艺条件调整三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该过程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经气液分离、纯化后可用于发电或供气;冷凝同收得到的醋液可用于家畜饲养的消毒液、除臭剂或用于农药、肥料的助剂、促进作物生长的叶面肥,在有机作物中效果奇特;得到的生物质炭产品富含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水和肥有长效缓释作用,对重金属污染、退化的土壤具有改良、修复作用,可制成有机复合肥或钢铁工业的保温材料等.  相似文献   

13.
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是2012年在广西南宁发现的油茶新物种。利用没食子酸溶液标准曲线法测定香花油茶嫩芽、嫩叶、成熟叶及果壳茶多酚含量和优质绿茶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香花油茶嫩芽的茶多酚含量最高(38.95%),香花油茶果壳茶多酚含量最低(14.49%),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为25.22%。春季的嫩芽含量最高,夏季的嫩芽含量最低;春季成熟叶片含量最高,夏季成熟叶片含量最低。香花油茶有望成为提取茶多酚的新原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油茶果沤闷+晾干+筢动处理的剥壳方法是茶油生产过程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油茶果壳剥离效率,还可增加出油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油茶鲜果剥壳机机械设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油茶果的特性分析,并根据油茶果壳为木质化特点,当油茶果进入剥壳区域后机器对其进行柔性挤压,从而达到壳、籽分离的目地.本文中提出的油茶剥壳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参数,通过试验样机的验证可以满足实际生产及后续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油茶果壳提取物与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油茶果壳提取物改性吸附剂;探讨溶液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吸附剂吸附铬离子、铜离子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油茶多酚吸附剂对Cr(Ⅵ)、Cu(Ⅱ)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99.6 mg·g~(-1)、71.7 mg·g~(-1);且具有较好的再生吸附性能,当吸附剂使用3次后,吸附剂对Cr(Ⅵ)离子再生饱和吸附量可达83.2 mg·g~(-1)。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改性吸附剂对Cr(VI)离子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一级模型进行模拟,对Cu(Ⅱ)离子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模型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7.
丽水市油茶低产林林分结构及产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油茶低产林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对丽水市3个油茶低产林基地的林分结构、产量和果实性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油茶低产林疏密不均,林地利用不合理;鲜茶果产量为40.57~75.80 kg/667m2之间,茶油产量为2.54~4.74 kg/667m2,产量较低;果壳厚0.20~0.33 cm,鲜出籽率37.2%~47.4%,品种较差。  相似文献   

18.
筛选油茶优良品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质食用木本油料树种 ,油茶油含不饱和脂肪酸 98.9% ,长期食用能益寿延年。茶果壳、茶枯饼可提取皂素、栲胶等 ,为林区脱贫致富提供物质基础。全国油茶林面积近 4 0 0万 hm2 ,但由于品种混杂 ,劣种占多数 ,平均年产油不足 37.5 kg· hm-2。福安市现有油茶  相似文献   

19.
《林业科学》2021,57(5)
【目的】研究气象因子对油茶产量的影响,确定油茶关键生长时期的高温干旱指标及其影响关系,为油茶高温干旱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湖南省不同区域油茶标准化产量数据和2007—2015年气象资料,包括油茶果实膨大高峰期和油脂转化期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降水日数以及≥30℃热积温和≥30℃高温日数等气象指标,对油茶标准化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可指示高温干旱出现的因素和阈值,并建立产量预测模型。【结果】在果实膨大高峰期,降水日数与油茶标准化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果实膨大高峰期和油脂转化期,≥30℃热积温和≥30℃高温日数均与油茶标准化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茶果实膨大高峰期≥30℃热积温达到36.7℃或≥30℃高温日数达到26天,以及油脂转化期≥30℃热积温达到13.6℃或≥30℃高温日数达到10天,为高温干旱出现的阈值。采用果实膨大高峰期≥30℃日热积温预测油茶标准化产量的模型效果最好。【结论】可将导致高温干旱灾害的果实膨大高峰期和油脂转化期的热积温或高温日数阈值作为油茶产量降低的预警信号,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采用果实膨大高峰期至油脂转化期≥30℃热积温和≥30℃高温日数建立油茶产量预测模型,可较好进行油茶产量预测预报,为油茶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调查了凯里油茶炭疽病成因和分布情况,依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了油茶炭疽病的发病规律,经实践证明,可用于指导油茶的培育和栽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