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已涵盖除海洋和荒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保护了大部分特有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构筑了牢固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目前尚存在资源本底不清,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保护区域存在空缺,自然资源产权复杂,总体规划滞后,保护与地方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文中从政策、管理、资金、人才与技术、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发展措施,助推云南省统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浙江省已有8个省级以上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点),就地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38种,占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种数(50种)的76%;初步提出了合理调整和布局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和禁伐区,就地保护和其它手段相结合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首次全面阐述了在江苏省境内有(或曾有)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现状,强调由于地域性自然植被破坏、湿地面积萎缩、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污染、高强度人类活动长期干扰等,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江苏已经野外灭绝或濒临灭绝,现存种类也面临诸多威胁。笔者认为,要保护全省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必须加强保护残存地域性天然次生植被,进行植被或湿地恢复,加强对湿地、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加强农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野外灭绝或濒危种进行迁地保护,扩大人工种群。  相似文献   

4.
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核实昆明市各保护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结果表明,昆明市记录有高等植物259科1 081属2 73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均分布在昆明市已建保护地范围内,保护率达100%。阐述在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宜良竹山总山神县级自然保护区等昆明市17个保护地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状况。提出提升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开展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重要生境的修复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全省8个国家或省级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就地保护3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占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种数(50种)的76%;提出了适度扩区、建立保护点、迁地保护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资料整理与补充调查,核实昆明市各保护地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现状。结果表明,昆明市记录有陆生野生动物27目89科45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7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59种,分布于已建保护地范围内的有67种,保护地范围外4种,保护率94.37%。针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开展重要生境生态修复,开展本底调查,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等保护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师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归并相邻自然保护地,优化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管控区划。对有序解决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完善师宗县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70个自然保护地的桫椤科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其分布与种群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0个自然保护地和若干非自然保护地中有32个自然保护地和3个非自然保护地共出现桫椤科植物5种,种类占广东省全部9种的55.56%。其中32个自然保护地中有桫椤1040株;6个自然保护地有大叶黑桫椤428株;3个自然保护地有粗齿桫椤270株;15个自然保护地有黑桫椤676株;14个自然保护地有小黑桫椤400株。提出了对其中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桫椤、大叶黑桫椤和黑桫椤),尤其是非自然保护地中的种群需加强监管、宣传和科研力度,以保证其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引入智能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以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为研究案例,探索自然保护地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研究自然保护地多类型、多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和融合管理,分析自然保护地不同数据类型特点。根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需求,研建数据、资源、监测、管理等4个独立模块系统组成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平台,从技术上解决多部门、多类型数据的传统管理、数据更新等问题,从管理上理顺自然保护地设立、调整、撤销以及建设项目等工作的线上流程,从应用上实现单个平台对自然保护地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有力支撑了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化、便捷化管理,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水平。构建的平台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可推广至各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使用,以推进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今年3月3日是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的主题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大力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以及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等,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数据,采用数据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云南省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0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70处共556.58万hm2,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自然保护地原主管部门包括林业、环保、住建、国土、农业、水利、旅游等7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章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结果认为,森林公园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资源类型多样,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相辅相成,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游憩价值,达到国家旅游资源一级标准。建议在分重点、分区实施保护管理的前提下开展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森林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天然油松林为主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选用1991年TM及2009年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获取保护区景观类型信息,并通过对景观多样性评价指标的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景观结构和景观干扰两方面进行景观多样性评价。本研究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提供一种动态更新、长效实用的遥感监测思路,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地森林资源生态保育制度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可持续的重要指标,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建设和完善中,自然资源保育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文中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研究,发现其通过规划、管理、立法等政策调整,将自然保护地立法与相关林业立法相互协调,同时重视公众参与、引入特许经营以及界外管理等措施能够对森林资源生态保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对构建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保育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建立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0.13%,在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分布。在全国的分布特点为数量“东多西少”,面积“西大东小”。从人均和占省域土地面积比例来看,西藏自治区以 11080 m2/人和33.105%为全国各省域最高。以祁连山等16个典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非法开采各类资源,周边企业污染和侵占保护区土地,违法建设各类设施与建筑,其他活动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不足,整改不力。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原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藉此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丰富监督手段,建立区长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对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包含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管理体制存在生态保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问题严重,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庞杂交叉甚至矛盾,土地权属复杂混乱等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服从大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尊重自然法则,实现严格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城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和 田头山 2 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 Landsat 影像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 1995-2015 年 2 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均以林地为主,且林地都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近20 a 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呈现景观破碎化指 数和景观分割指数增大,而香农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快速城市化进程使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程 度不断提高 ,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深圳市森林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集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提高自然保护意识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事业,是国家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充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的最佳形式。生态与旅游相结合是当前世界旅游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资源应该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的原则是:1。保护管理与旅游经营的统一;2。以生态是主观为主体,维护持续续利用的生态体系;3.突出生态知识性与寓教游。  相似文献   

19.
在对辽宁6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分为保护区特征、自然景观价值、科研教育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4个方向和14个评价因子,进一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从而建立其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位于辽宁省范围之内的6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价值最高的是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评价得分为82.14分,其他依次分别为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44分)、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8.13分)、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5.52分)、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3.6分)、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2.83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