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苏州6个滨水公园和2个滨水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主要滨水植物来源和典型滨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策略,结果表明,苏州的滨水植物群落营建对乡土乔木、灌木的应用比例较高,现代滨水绿地和旱溪景观的草本植物以外来新品种为主;历史文化街区和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明显,表达模式值得推荐,而现代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表达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择有代表性的8条主干路、4条次干路、3条支路,从道路绿地横断面形式、道路绿带范围、道路绿地的植物种类、绿地文化景观元素与设计类型等方面对商丘市主要道路绿地种植与文化景观设计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围绕商丘地区区位特色与历史文化特色,对商丘城区道路绿化种植与绿地文化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秦皇岛市北二环路绿地景观设计创作实践,提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第一的思想,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注重道路景观的生态效益和整体形态,突出植物的自然美和群体美,创造出树成群、花成片、林成荫的复式生态群落景观,使道路绿地景观成为城市的一条绿色生态廊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呈现从单个遗产节点到小尺度遗产廊道,再到大尺度遗产区域的发展趋势。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是延续地域文脉、保护景观风貌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遗产廊道网络的构成要素、规模等级和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遗产廊道网络的整体认知体系,提出以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为原则进一步形成构建不同尺度遗产廊道网络保护的理论框架,以期有效整合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并为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南宁市青秀湖公园植物造景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宁市青秀湖公园的实地调查及各种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基于此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节点,对入口区、竹园区、滨水休闲区、静憩养生区、文化活动区等区域的绿地植物景观群落的色彩、造型、常用搭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其造景特色,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为南宁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州市龙洞公园的悠久历史和区位优势,其设计理念强调挖掘本土文化风韵、开发文化景观、延续生态脉络,在公园设计中包括用地布局、功能结构、景观特色、道路设计、绿地种植、生态工程等方面,均展示了地域文化、生态及艺术的大地景观。  相似文献   

7.
聊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聊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绿地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景观特色鲜明,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格局,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构成;绿地系统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共同组成,斑块绿地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区中呈随机分布,绿地总面积为市区景观的33.71%。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环、三区、九带、十二园”城区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滨水景观的营造对道路绿地景观无疑是锦上添花。东营市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作为山东省盐碱地最多、受盐危害程度最重的城市之一,其滨水景观道路绿地设计有着其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以东营市"黄河龙"滨水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来探讨盐碱地区滨水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景观改造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的内涵与特点、发展定位、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到旧城区城市肌理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的控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再现与城市文脉的延续等方面,深入探讨滨水型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越秀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山体公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越秀公园的厕所配套无论是从厕位、适老设施、建筑风貌等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影响了景区的整体环境品质。公园“厕所革命”项目设计,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与山体环境友好相融,实现一厕一品”的改扩建策略,综合自然地貌、文化特色、智能节能、游客需求等实际设计条件,提出优化适合山体条件的园林式厕所布局方式。厕所革命使越秀公园的设施配套提升了一个高度,也增加了越秀公园的文化景观层次。  相似文献   

11.
吴泽英 《广东园林》2008,30(2):26-29
对珠三角地区历史文化以及地方特有景观进行传承,以网状脉络的理念将场地划分成各种公共绿地空间与自然生态绿地空间,并对滨水交界整合设计与采用引水入园的方法,创造一个供市民游憩、观赏与活动的现代生态公园。  相似文献   

12.
邵阳市资江滨水绿地植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邵阳市资江上、中、下游区域10块城市滨水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调查分析滨水绿地植物种类、植物丰富度、植物均匀度和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地被层>灌木层,3个区域滨水绿地均匀度差异并不明显,但乔木的均匀度、丰富度均高于灌木层和地被层,丰富度指数上游区域>下游区域>中游区域,多样性指数上游区域最大,下游区域最小。  相似文献   

13.
烟台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首先应充分考虑其自然环境的特色,尊重和保护城市地理环境的自然形态。组合海岸带特色景观资源,利用河流的特点构建滨水廊道活动空间和景观系统,并分别对三类山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带状城市形态的基础上强化“五区融合”的总体格局。烟台是历史文化名城,应保护并表现历史文化内容,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和重建。  相似文献   

14.
园林要闻     
未来3至5年每个社区建500平方米绿地据悉:今冬明春,武汉市将继续推进"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初步预计建设32个道路游园、19处街区绿地和38条道路绿化。据武汉市园林局介绍,解放公园路是武汉第一样板路,有50年历史的法桐遮天蔽日。但全市能与解放公园路比肩的道路,不足10条。据介绍,未来3-5年,武汉市将推进每个社区至少建500平方米绿地的计划。从释氧量等综合指标考虑,绿化的经济价值为投入价值的18-20倍。武汉市老道路的绿化将以改造为主,在原有灌木和地面植被上,加植高大乔木,形成乔、灌、花、草的和谐搭配。对新建道路,行道树和路侧绿带将一次性到位,多车道规划分车绿带。  相似文献   

15.
基于SBE法的北京市郊野公园绿地结构质量评价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市已建的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共收集46张一般绿地景观照片、50张建筑与小品和道路等人造硬质景观周边绿地景观照片、54张滨水植物景观照片和相关资料,采用景观美景度评判法对郊野公园这3种绿地类型进行景观评判,并利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构建相应的美景度模型,对绿地结构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一般绿地结构主要因素为绿视率、郁闭度、植物色彩数量、植物色彩对比度、生活型构成和植物野趣程度;影响人造硬质景观周边绿地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相对枝下高、总体协调性、栽植方式、枝叶密度和建筑物风格;影响滨水植物景观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植被空间占有率、总体协调性、栽植方式和层片结构。根据景观美景度模型所反映的群众喜欢度,对郊野公园上述3种绿地的结构调整提出如下经营建议:1)对于一般绿地,应充分利用野生花草和乡土灌木,构建以乔灌草为主的林分结构,以增大绿地的绿视率,促进植被向近自然方向发展;结合密度调整,对现有绿地进行局部物种组成调整,充分利用不同色系植物营造出具有一定变化和对比度的景观;建议将郁闭度控制在0.6~0.8;加大大径级林木的培育力度,营造疏密有致的林下游憩空间;2)对于建筑、小品和道路等人造硬质景观周边绿地,可通过合理的植...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市域林带规划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把广州市市域林带分为市域主干道绿化带、市域生态廊道、市域组团绿化隔离带、市域滨水林带;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生态优先、一体化、分期规划原则,规划过程中重点突出了7条主干道绿化带的"一路一景"特色,7条新建生态廊道的城市生态安全对策以及丰富城市形象的组团绿化隔离带和规划建设有岭南风情的滨水生态风光带,并就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区域、生态廊道和文化载体,以郑州市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总体设计构思、景观分区、交通组织、新材料运用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将滨水景观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深圳光明区各类资源进行的详细本底调查,立足于“携光明山水之灵气,建最美公园之城区”的战略目标,以“青山绿水,绿廊连接,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规划策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融入城市双修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绿地公园化,维护山水格局;构建水域蓝脉网、绿道网及修复生态断点,构筑绿色生态网络;完善各级公园服务布局及其与各类公共空间的共建共享,提升生活品质;打造地域特色公园及植物风貌营造,实现多元统一复合,探索新时代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市建设公园绿地的历史较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省会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当时叫人民公园)。解放后,石家庄市政府新建、改造了一批公园绿地。至2008年,石家庄市共建成公园绿地44座,其中园林局局属公园28座,区管公园14座,民政局所属公园1座,市文化局所属文物公园1座。这些公园绿地分布于石家庄市各区的集中居住区,为石家庄市达到500m服务半径,方便市民就近游憩、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网络理论构建理论依据与原则对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网络进行构建;通过对源斑块的选取、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生态廊道并对景观斑块阻力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适宜研究区的重要源斑块与重要廊道、潜在廊道,最终构建成一套完整的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并从重要生态斑块、暂栖地、生态廊道下垫面生境质量、生态网络控制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