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野生龙蒿分布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龙蒿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在新疆区域分布的阐述,并结合龙蒿目前综合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新疆龙蒿综合开发和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香辛植物龙蒿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龙蒿的茎、叶、花为外植体,将其置于MS附加不同浓度BA和NAA的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增殖.结果表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 BA0~0.3mg/L(毫克/升) NAA0~0.04mg/L(毫克/升),增殖率高.在生根培养基筛选中发现,用NAA、IAA、IBA三种激素处理龙蒿之后,激素IBA比IAA、NAA促进龙蒿生根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又名狭叶青蒿、蛇蒿、椒蒿,为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新疆分布范围广,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征.龙蒿具有独特的香辛味,富含碘、矿物质、维生素A和C以及维生素B6,是一种口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蔬菜兼药用植物、香料植物.其幼嫩部分作为蔬菜食用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全缘叶绿绒蒿繁殖分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缘叶绿绒蒿为试材,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室烘干称重法,研究不同海拔全缘叶绿绒蒿的繁殖分配特征,以期认识全缘叶绿绒蒿繁殖分配策略对海拔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全缘叶绿绒蒿个体大小(地上部分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显著降低,而繁殖器官生物量、雄蕊生物量、雌蕊生物量和繁殖分配显著增加;全缘叶绿绒蒿存在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个体越大,繁殖分配比例越小;不同海拔梯度,全缘叶绿绒蒿花期营养器官与繁殖器官、雄蕊与雌蕊间均存在资源分配上的权衡。随着海拔升高,全缘叶绿绒蒿将更多资源投入繁殖器官且雌蕊获得资源多于雄蕊,这有助于保障植株的成功繁殖。  相似文献   

5.
野生蔬菜龙蒿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属菊科龙蒿属,又名狭叶青蒿、蛇蒿、椒蒿,为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龙蒿整个生长周期的动态观测,发现新疆龙蒿在5月下旬~7月初进行花芽分化,其过程可分为花轴分化期、花序分化期和花器官分化期;顶生花芽和侧生花芽均由营养锥分化而成;舌状花为雌花,管状花为两性花.  相似文献   

7.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等,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之一,以嫩芽为食用部分. 蒌蒿以地下茎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种子难以成熟.目前生产中多采取在野外挖掘蒌蒿根茎在棚室中栽培的办法.此法严重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篓蒿种苗的供应,是当前蒌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种苗速度快,繁殖系数高,又不造成资源的破坏,是较为理想的繁殖方法,可实现蒌蒿周年生产.  相似文献   

8.
蒌蒿的扦插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1].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2].为大量繁殖这种野生蔬菜,促进蒌蒿在北方的人工保护地栽培,特进行了蒌蒿的扦插繁殖研究,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侯沛  张显 《中国蔬菜》2009,1(12):53-58
通过对新疆龙蒿整个生长周期的动态观测,发现新疆龙蒿在5月下旬~7月初进行花芽分化,其过程可分为花轴分化期、花序 分化期和花器官分化期;顶生花芽和侧生花芽均由营养锥分化而成;舌状花为雌花,管状花为两性花。  相似文献   

10.
习永和 《蔬菜》2002,(3):21-22
藜蒿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民间说藜蒿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助消化、消炎止痛之功效。藜蒿上市期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缺菜季节,同时藜蒿也是一种无公害蔬菜,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种植前景广阔。但是,许多农民缺乏藜蒿繁殖经验,大量购买藜蒿苗种植,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不利于藜蒿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此,特将藜蒿繁殖方法介绍如下。一、枝插法一年中除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都可进行嫩枝扦插,我省宜在谷雨前后进行。选择生长粗壮、充实、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茎秆扦插。具…  相似文献   

11.
蒌蒿人工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蒌蒿是多年生植物,为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一般需每年栽种一次,繁殖技术就成为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萎蒿的繁殖方法有3种: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和分株繁殖。现分述如下。1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目前萎惹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法。扦插繁殖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成活率高,能够保持母株的优良特性,成苗快。其不足之处在于:萎蒿是密植作物,按行距对cm,株距10cm单株扦插,每667m2需插条3万余根,需要较大面积的采条圃,同时,剪取插条也较费工。1.1扦插适期3-9月均可进行,以6-7月为扦插适期。此时,萎蒿茎秆生长粗壮,养分积累多,扦插后易生…  相似文献   

12.
龙蒿不同基质的扦插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基质对龙蒿扦插成活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具有良好通透性和保水性以及含有营养元素的混合基质蛭石+珍珠岩+草炭(1∶1∶1)的扦插成活率最高,温度对扦插成活率有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锁龙属于景天科青锁龙属,是一种常用于盆栽观赏的多肉植物。普通青锁龙一般采用茎进行扦插繁殖,繁殖出的新青锁龙数量与品质不一。本研究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共采用12种不同浓度的6-BA与NAA激素组合的培养基诱导青锁龙愈伤组织与不定芽,大量、快速地繁殖青锁龙,为今后青锁龙的繁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庞大的菊科蔬菜家族吕振家,赵勃,齐心(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菊科蔬菜在人类膳食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国人民传统的菊科蔬菜就有二十来种。像龙蒿、蒿、款冬、苦荬菜、刺儿菜、马兰、散叶莴苣、莴笋、苦菜、蒲公英、菊花脑、菊芋、茼蒿、紫背天葵等。此外,还...  相似文献   

15.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在试验中发现,蒌蒿的嫩枝在水中很容易生根,为此以土壤扦插为对照,研究了蒌蒿嫩枝在水中扦插的可行性,为蒌蒿在北方的推广提供新的繁殖途径。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14年,蔡甸藜蒿成为武汉市第一个通过我国农业部专家评审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使蔡甸藜蒿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这对加快蔡甸藜蒿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蔡甸藜蒿是武汉传统名菜,是蔡甸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其风味独特,品质纯正,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菜中精品,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现如今,武汉藜蒿九成产自蔡甸,藜蒿已成为蔡甸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相似文献   

17.
蒌蒿嫩枝的扦插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  相似文献   

18.
芦蒿为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现已作为一种人们喜食的高档保健蔬菜消费品,发展芦蒿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大棚早熟栽培应着重抓好田块选择、整地施肥、繁殖方法、适时定植、田间管理、覆盖大棚、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高原特有药用及观赏植物绿绒蒿(Meconopsis)为材料,通过机械摩擦、不同水温、红光照射时间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以及不同栽培介质研究了其萌发特性,以寻找其繁殖环节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大规模育苗提供可行依据。结果表明:多刺绿绒蒿和总状绿绒蒿分别用30℃和40℃的蒸馏水浸泡1天可提高萌发率;机械摩擦和赤霉素浸泡可使总状绿绒蒿种子发芽数和露白个数增多;红光照射30min可使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率提高,照射2d可使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率提高,照射60min可使红花和全缘绿绒蒿种子萌发率提高;500mg/kg的赤霉素对多刺和红花绿绒蒿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五龙涧短枝红星苹果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龙涧短枝红星苹果是一九七七年在北宅乡五龙涧村果实采收时,母树由于果实全红,色泽鲜艳,果形端正,五棱较突出等特点而被发现。八年来,根据课题内容和要求,观察了母树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并通过高接观察试验和苗木繁殖、幼树定植等工作,对其优良性状传递力、丰产性能等进行了调查。现将五龙涧短枝红星苹果选育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