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装置,对永定河不同植被覆盖率河滩农地在不同风速下的风蚀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播草盖沙可以提高起沙风速,有效减少河滩地的土壤流失。客土地表植被覆盖率达到30%时可比裸露地表减少风蚀量34.55%~58.0%,覆盖率60%时可减少70.48%~84.0%。河滩土植被覆盖率达到30%时即可将风蚀控制在轻微侵蚀范围内。客土有利于植被建设,相同覆盖率和风速下的风蚀量小于河滩土。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1954--2004年南小河沟流域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所布设的林地、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为数据源,进行坡面侵蚀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措施减轻坡面侵蚀的作用明显;防治水土流失的林草植被覆盖度以40%~60%分界明显;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建设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应不小于60%和50%。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现状,总结选择了适宜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模式和种植模式,对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恢复潜力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探讨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2000—2018年低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减少,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不断增加。黄河中游头道拐至龙门区间植被变化最为显著,平均增长速率为0.015~0.050/a,其中,延河上游、清涧河及秃尾河流域的植被盖度增长速率最高,均超过了0.015/a。受城市化影响,汾渭平原的下游干流区植被盖度显著降低。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显著,东南部地区植被盖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恢复潜力,无恢复空间;在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的交错地带部分地区植被盖度较现状仍有25%~50%的提升潜力。由于黄土高原植被受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人工植被干扰强烈,受到该区降雨与水分承载力限制,未来植被恢复需调整植被类型、优化植被结构与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规划与布局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5.
植被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证实:当森林郁被度或植被群落总盖度或森林覆盖度达到40%左右时,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发生质的飞跃,较之裸芒地可减少土壤流失50%以上;当植被群落总盖度达到80%时,就能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目前黄土高原的植被很差,以安塞县为例,林草总覆盖度只有45%,而且群落盖度很低,大多在30% ̄50%。而若无人类破坏,在同样的气候、地质条件下,安塞县的自然植被类型为森林和疏  相似文献   

6.
近30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监测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成效,采用GIMMS和SPOT VGT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植被覆盖评价指标,分析了近30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建设开始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以小幅波动为主,个别地区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区域无显著变化。1999年以后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度平均值增加显著,并以夏、秋两季增长贡献最大。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增加趋势,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研究区15°~25°和6°~15°坡地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控制水土流失可产生积极影响。大规模植被建设促进了该区植被恢复,但截止2009年,黄土高原处于较低植被覆盖水平的区域面积依然占较大比重,生态环境建设仍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运用RS和GIS技术,全面分析黄土高原北洛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近20余年,受大规模人工植被重建驱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由农牧占绝对主体转变为农、林、牧均等复合,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至77%和24%,变化集中于1997-2004年。期间,耕地、草地大幅缩减,林地大幅扩张,建设用地增幅明显,农、林、牧和建设用地变化迅速、剧烈。受植被重建规模和降水的区域差异,林地和水域分布重心朝东南转移,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朝西北转移。耕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在沟间地的变化较沟谷地剧烈,草地和建设用地相反,坡、沟单元植被覆盖率分别提高至75%和81%。耕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在陡坡的变化强于缓坡,建设用地相反,草地和有林地在陡、缓坡变化幅度相当。植被重建后,流域景观联通性和聚集度降低,斑块镶嵌度和景观多样性提高,破碎度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水土资源破坏的程度,运用水蚀径流场法、水蚀侵蚀沟法、水蚀控制断面卡口站法和风蚀简易小区法4种不同的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采用由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通过实时监测,最终得出:项目区8年间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率达到93.7%,植被覆盖率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高达9600t/(km2·a),工程护坡减沙率为50%,造林减沙率为65.22%,人工种草减沙率为71.52%。本工程采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实测数据、应用指标等对同类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在投资决策、建设实施及后期评价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修复策略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植被生态修复的经验和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考察成果,论述植被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功能,提出植被生态修复的核心内涵是将人为促进群落演替的人力与天然群落演替的自然力结合起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区域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平均增加10%-15%;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种盖度在群落中占到20%-25%;植被总覆盖度75%-85%;水土流失强度有显著性减少。目前植被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是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措施积累不足,方法简单,效益不高。未来应采取正确生态修复思路,尽快解决生态修复中关键技术理论;科学规划,在典型地区黄龙森林区和安塞森林草原区建立示范点,实施综合的植被生态修复措施,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建造的典型植被油松、侧柏、刺槐、沙棘、苹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碳氮累积等的变化影响。研究表明,旱季刺槐林地表现出了强烈的耗水特征,200cm以下土壤含水量具明显减少趋势。200—300cm处水分含量仅为5.8%~7.1%,而油松林地200cm以下与荒草地含水量基本相一致,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15%左右,侧柏、沙棘、苹果土壤水分利用主要在20-200cm范围内。雨季,天然降雨虽对林地水分含量有所补充,但只表现在0-50cm表层,且各个植被类型间表现不明显;与荒草相比,油松群落土壤有机碳氮提高了9.3%,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沙棘、侧柏和刺槐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虽低于荒草群落,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