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2.
稻穗颈瘟流行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末期至成熟期的雨湿日数、日平均气温是感病品种穗颈温流行的主导因素,分蘖末期叶瘟对穗颈温流行的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雨湿日数将产生较大作用,由此建立了穗颈温流行趋势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探索蚕豆赤斑病防控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10-2011连续2年在重庆市3个区县进行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试验。结果表明,蚕豆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植能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的发生,改善蚕豆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行比为2∶2时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最好,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分别为46.5%和26.3,在此模式下经济效益最大,纯收入达18 454.9元/hm2。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上间歇性流行的主要病害之一,其流行程度系品种、菌源、气象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人们对植物病害流行系统的认识往往是部分信息已知,而另部分信息则是未知的.即实际上是一个灰色系统.作者采用灰  相似文献   

5.
三年系统考察,明确了西藏麦作条锈区域流行特点是:气候凉爽湿润的东南部农区及其邻近的高山晚熟麦区为最适流行区;该区以西,以北麦泎条锈也常年发生,但对生产不是重要的限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周年流行规律是:最适流行区早在2月底、3月初可见孢子,后形成中心,5至6月冬春麦作条锈流行达前高峰~高峰时期;其余农区随与最适流行区的距离加大,海拔升高,发生期与流行高峰期后延,甚至到10月上旬。高空气流携带远地菌源,自生麦苗,野生杂草可能参与周年流行过程。文章分析认为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是:雨季始期和雨日数。据西藏农家大麦抗性,条锈  相似文献   

6.
韦成明 《植物保护》1983,9(3):39-39
蚕豆赤斑病是湖北省蚕豆三大病害(赤斑、病毒、枯萎)之一。往往引起蚕豆早期落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探明药剂防病的增产效果,我们在对蚕豆叶部病害系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面喷药防治的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春蚕豆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主要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特等系列鉴定程序,认定了9种蚕豆叶部病原及太。其中尾孢轮番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灰葡孢赤斑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和葡萄孢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为甘肃省主要流行病害,其发生特点和侵染条件基本一致,是制约甘肃春蚕豆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棒孢霉(Coryne  相似文献   

8.
蚕豆赤斑病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不过发生迟,为害轻,对产量影响不大。1965年赤斑病是历史上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严重的一年。特点是:发生早、蔓延快、面积广、为害重。2月中旬开始发现,3月中、下旬急速上升,4月上旬暴发,暴发期比往年提早15天左右。 蚕豆遭受赤斑病为害后10天之内,叶片、茎干便变成红色,下部叶片落空,结荚部位上升在45公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连续26年系统测报资料分析研究,明确了豫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与小麦品种抗性状况、早春菌源基数、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雨量、雾露日、平均气温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选择4月上旬末病田率、4月份降水系数和4月中旬至5月上旬日均温.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报武,历史回测拟合准确率达95.4%,2007~2008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四川绵阳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绵阳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很频繁,其流行频率比陕西关中常发区还要高,只要有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条锈病就流行。秋苗发病早,密度大,菌源多,病菌在冬季可不断侵染繁殖、扩展蔓延,没有明显的越冬阶段。在春季,锈病流行早,发展快,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达到高峰,病情严重。因此,认为这类流行区可向其它麦区提供菌源,起到菌源传播的桥梁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品种抗性退化和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蚕豆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斑病是世界蚕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豆安全生产。为明确蚕豆赤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用赤斑病抗性较好的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分别与高感赤斑病蚕豆品种‘成胡10号’、‘成胡14号’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2个组合6世代(P_1、P_2、F_1、F_2、BCP_1、BCP_2)的赤斑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蚕豆对赤斑病的抗性最适合遗传模型为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两对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在2个组合中分别为-40.43、2.16和-36.31、-3.86,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5.22、-15.72和-5.98、-6.48。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在BCP_1、BCP_2、F_2中分别是19.05%、51.99%、70.90%和19.29%、52.13%、77.3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9.9%和0、0、21.06%。本试验条件下,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对赤斑病抗性由2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多基因修饰作用,环境对其抗性影响较小。感病亲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负向影响较大,在育种实践中需适当提高感病亲本的抗病性,以提高后代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2014年湖北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具有秋苗见病偏早,春季流行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流行范围广、鄂北、鄂西北麦区发生重的特点。并从菌源、气候、小麦品种等方面分析,秋冬陕西、甘肃等地秋苗发生重,菌源多,湖北冬季温湿度适配度较低,不利于病菌冬繁,4月份长期阴雨,较常年偏低气温是条锈病流行为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速率(y)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速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密度。直接通径系数 Px_5y=0.603060。其次是施肥量(X_6)的直接作用(Pn_6y=0.520695),以及雨日数(X_3)的间接作用(Px_3→X_5y=0.357439,Px_3→x_6y=0.407855)。并对所选的几个影响因子间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进行了分析,利用通径图对以流行速率为中心的流行子系统的内部结构作出了定量描述,选定了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途径;并建立了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8种杀菌剂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张芸  郭延平  邵扬  杨彧红 《植物保护》2019,45(3):245-248
蚕豆赤斑病是甘肃临夏州春蚕豆生产中的主要真菌病害,该病害的发生流行直接导致蚕豆产量下降、商品性降低,严重时可使蚕豆绝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对25%咪鲜胺乳油、微生物制剂(全关)粉剂、30%甲霜·噁霉灵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8种杀菌剂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在3次药后7、14、21 d的平均防效为81.44%、90.41%、86.85%,并能增加蚕豆产量、种子百粒重,可在甘肃省春蚕豆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城口县发病最轻,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 长寿区发病最重,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 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 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 46-3.016 18 X7-5.575 8 X9+0.567 9 X27+0.158 6 X29, 模型表明, 11月平均风速(X7)?1月平均风速(X9)?1月相对湿度(X27)?3月相对湿度(X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预报的模糊识别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频率圆盘法(模式Ⅰ)、样本圆盘法(模式Ⅱ)和模糊点聚法(模式Ⅲ(1)(2)),对射阳县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进行了模糊识别预报。结果表明:模式Ⅰ和模式Ⅲ(1)的符合率达100%,模式Ⅱ和模式Ⅲ(2)的符合率仅为50%。应用时,可首先考虑模式Ⅰ、Ⅲ(1)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多重回归法和噬菌体技术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始病前两旬降水量≥ 0.1毫米日数和越冬期(12月至2月)三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可以预测田间始病期,(2)在水稻生育期内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量,并根据病害流行前两旬连续三次测定噬菌体累计量、降水量和降水量≥ 10毫米日数等可预测水稻后期病害的流行趋势。同时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降水量≥ 10毫米日数和噬菌体量)及建立了多重回归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运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和生产函数2种方法,分析了新疆1980~2009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2种方法分析结果一致地表明,新疆1980~2009年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三个方面;分时段来看,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新疆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  相似文献   

19.
蚕豆赤斑病的分级标准和调查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各县、市的调查方法很不统一,测报资料可比性差。本站以往调查蚕豆赤斑病采用全株叶、茎病指的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费工费时。为探讨简便易行的蚕豆赤斑病测报调查方法,1998年我们对全株叶、茎病指与植株上、中、下部3张叶片叶病指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材料与方法调查自3月2日开始,至4月27日结束,每5d观察1次。供试蚕豆品种为启豆1号,宽窄行种植,固定标记20株。每次调查每株每个复叶靠近茎秆的1张小叶病情,蚕豆开花以后,调查花簇节以上的叶…  相似文献   

20.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cinerea)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3种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3种病原菌分离物都存在致病力差异,但均以强致病力分离物为主。本研究是继湖北省之后在其他省市首次发现拟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