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当下,畜禽粪污对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实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改善粪污污染环境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建设沼气工程,采取"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能有效实现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而解决养殖业污染和制约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对密云水库流域畜禽养殖业发展及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处理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粪污处理方式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及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需求,以"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减排认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例,统计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类别及比例,并结合全国典型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现状对其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不同畜种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存在一定差异,生猪、奶牛、肉牛养殖采用储存农用模式处理粪便的占75%以上,蛋鸡、肉鸡养殖采用粪便生产有机肥的占65%左右,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主要与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方式、养殖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规划不合理、养殖清洁生产严重不足、区域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选择不当是当前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掌握我国各区域畜禽粪污及其资源化利用潜力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措施。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产污系数法估算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利用锡尔指数法、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其区域差异;通过土地承载力与土地负荷警戒值估算我国不同区域污染情况;通过化肥替代法与标准煤替代法估算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潜力。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畜禽粪污及其氮磷产量在时间维度上呈显著增长趋势,畜禽粪污产量总增幅24.00%,氮和磷总量总涨幅20.45%;(2)我国畜禽粪污和氮磷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分布特征,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国差异的主要因素,20年间中南区和华东区是我国畜禽粪污和氮磷产生量的主要贡献区;(3)2019年我国氮磷土地负荷量均未超出欧盟标准,仅山东省畜禽粪污土地负荷量达到Ⅱ级,稍有污染风险;(4)2019年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潜力分别为:氮肥、磷肥替代潜力分别为19.25%、4.55%,其中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氮肥替代率分别为279.30%和137.99%,具有完全替代潜力。可折算为标准煤18266.24万tec,达到当年能源消费量替代潜力3.73%,全国均可不同程度实现能源替代。因此,我国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区域实际畜禽粪污特征发展有机肥行业,鼓励生物能源开发等,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从而推进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养殖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各种畜禽小型养殖场的数量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养殖行业的发展主力。而禽畜小型养殖场的增多,在提升我国经济的同时,所产生的大量粪污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基于此,对小型畜禽饲养场粪污污染现状进行浅析,并阐述畜禽小型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殖总量不断增加,粪便和污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养殖污染防治,提高粪污综合利用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以贺州市为例,分析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为核心,采用生物-生态复合处理的方法,探索研发了深度处理规模化猪场养殖废水的新工艺流程,并详细描述了操作步骤。经畜禽场运行效果表明,新方法处理效果良好,可实现猪场养殖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达标排放,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为优化。  相似文献   

8.
奶源基地建设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可行模式。该文依据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约有72.7%为农户养殖的现状,立足奶牛养殖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奶牛养殖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提出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相应的技术参数,目的在于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单位提供参考,改变我国庭院式奶牛饲养方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奶源质量。在平面布局上,应该有管理生活区、奶牛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4个功能区域。管理生活区和辅助生产区应建在小区的地势较高,上风向处;而粪污处理区设在地势低、下风向处;奶牛生产区设在小区中间。  相似文献   

9.
种养结合系统是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水热技术可以转化畜禽粪污生产生物原油、生物炭、水相产物和气体产物,分别具有燃料、土壤改良、农用杀菌剂和温室气体肥料应用潜力,以粪污水热资源化为核心构建的高效种养结合系统有助于提高土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种植业和养殖的协同高效发展。该研究基于国内外近十余年的研究,系统综述了粪污水热资源化产物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的作用和应用潜力,论述了畜禽粪污水热转化生物原油在农业内燃机中作为燃料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水相产物作为潜在的农用杀菌剂在作物病害防控中的作用,梳理了畜禽粪污来源水热炭在转化机理、理化特性和还田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气相产物中的组分和用于温室种植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粪污水热资源化为核心的高效种养结合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水热资源化产物农业循环应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为畜禽粪污水热资源化产物的高值利用和高效种养结合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奶源基地建设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可行模式。该文依据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约有72.7%为农户养殖的现状,立足奶牛养殖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奶牛养殖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提出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相应的技术参数,目的在于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单位提供参考,改变我国庭院式奶牛饲养方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奶源质量。在平面布局上,应该有管理生活区、奶牛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4个功能区域。管理生活区和辅助生产区应建在小区的地势较高,上风向处;而粪污处理区设在地势低、下风向处;奶牛生产区设在小区中间。  相似文献   

11.
水热碳化是一种实现废弃生物质高值化再利用的热化学转化技术,特别是针对含水率高的畜禽粪便处理,与其他碳化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解决畜禽粪便随意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快速杀死致病微生物、获得高值生物炭产品,为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化排放、资源化利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畜禽粪便主要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渝北区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7年底,该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1%,环评执行率76%。总结渝北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例。提出对策建议:严格落实"三区"管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始终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推广资源化利用模式;强化组织保障,切实加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3.
泛种养结合视角下北京市养殖业土地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种养结合是中国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对畜禽粪污的土地承载力的准确估算是关键。针对北京市畜禽粪污消纳的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及其氮磷需求取值不够准确的问题,该研究根据畜禽养殖数据计算了2018年北京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和氮磷养分资源量,以粮地、菜地、园地、部分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土地6种地类作为畜禽粪污的消纳场所,利用统计年鉴和ArcGIS估算了6种类型的土地资源量,根据文献综合分析了各地类单位面积的氮磷养分需求量,进而计算了北京市域内畜禽养殖业的土地承载力。结果表明:2018年北京市畜禽养殖总量为453万头猪当量,畜禽粪污产生总量为380.1万t,氮磷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61万及0.53万t。在有机肥全部替代化肥的情况下,仅以耕地(粮地、菜地)作为畜禽粪污的消纳场所,则全市种植业土地能够承载的最大养殖量为675万头猪当量;若以6种土地类型作为畜禽粪污的消纳场所,则为1 089万头猪当量,是仅以耕地作为消纳场所的1.61倍。若有机肥50%替代化肥,仅以耕地为畜禽粪污消纳场所,土地承载力为337.6万头猪当量,则2018年的养殖规模已经超过耕地承载力。若以6种土地作为消纳场所,其土地承载力为544.5万头猪当量,与现养殖规模相比还有20.1%的养殖潜力。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一是要扩大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比例,二是要将更多的可作为畜禽粪污消纳的土地类型加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的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并重。本文分析了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粪污对环境及畜产品安全的危害,提出了饲料兽药投人品营养调控和粪污科学处理的技术措施,积极倡导健康养殖,探讨和推荐几种农牧结合的环保型循环经济养殖模式.实现畜牧、生态环境、畜产品安全、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应用现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272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养殖畜种与存栏量、粪污产生量、粪污处理技术、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以及粪肥还田参数等数据,总结了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特点。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主要粪污收集工艺为干清粪,占比达94.35%。固体粪便以堆沤肥工艺为主,占所调研养殖场的86.93%,各畜种粪便存储设施面积符合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要求。液体粪污主要处理方式为粪水贮存,占所调研养殖场的68.18%;奶牛养殖场粪水贮存设施小于建设规范要求。东北地区粪肥还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占所有种植作物的78.13%,现有配套土地面积普遍低于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需求面积。固体粪肥主要施肥方式为人工施肥,占比达88.00%;液体粪肥主要施肥方式为漫灌和喷灌,占比分别为54.17%和37.50%。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主要技术模式为“干清粪+粪便堆沤+粪水贮存”。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一是猪—沼—竹种养循环模式。荣昌区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采取"雨污分流—干清分离—干粪堆码—沼气无害化处理—管网还土还林"模式处理畜禽养殖场粪污,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按照"1头猪1亩竹"比例建设种养循环基地0.08万hm~2,实现养殖、种植环节节本增收1200万元。二是林下循环经济模式。利用1万hm~2麻竹林,年种植姬菇、双胞菇、鲍鱼菇、竹荪等食用菌426.8万袋,年产值5148万元;在林下养殖土鸡94万只、生态鹅10万只,年产值6070万元;在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奶牛1600  相似文献   

17.
武穴市是湖北省种植和养殖大市,估算其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评估其土地承载力,探讨绿色种养的节约化肥潜力对实现武穴市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统计数据,估算了武穴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养分资源量及其化肥替减的潜力,并评估了当前土地承载力及土地承载力指数。结果表明,2020年武穴市产生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53.19万t,畜禽养殖95.33万头猪当量。秸秆和畜禽粪污养分资源理论可还田量(折纯)分别为1.19万、0.82万t,分别可替代武穴市当年化肥消费量的27.4%和18.9%,理论可实现化肥节约成本分别为6192.76万和4077.36万元,共计10270.12万元。2020年武穴市畜禽粪污氮、磷土地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80、0.48,目前畜禽养殖量没有超过武穴市土地承载力,但已接近氮承载力的上限。  相似文献   

18.
通过《烟台统计年鉴》(2011~2020年)对2010~2019年烟台市农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污、果树修剪枝条、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评估,并测算种植业有机废弃物还田对畜禽粪污土壤消纳量的影响,为烟台市合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0~2019年烟台市种植面积、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呈下降趋势,畜禽养殖猪当量、畜禽粪污排泄量与果树修剪枝条量呈上升趋势;10年间种植业产生的果树修剪枝条、农作物秸秆和养殖业畜禽粪污排泄量年平均分别为108.24万、205.60万、782.52万t,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废弃物还田分别可提供氮2.91万、2.68万t,磷0.52万、1.03万t。种植业有机废弃物还田减少了粪污土壤消纳量,降低了区域内养殖潜力。在种植业有机废弃物还田的情况下,10年间畜禽粪污氮、磷土地承载力分别降低了33.63%~36.10%、43.56%~46.44%,畜禽粪污氮、磷土地承载力指数分别升高了50.68%~56.49%、77.18%~86.70%;在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未还田情况下,2019年烟台市15个县市区中,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的养殖量不超过以氮和磷为基准计算的理论最大养殖量(土地承载力指数小于1),在还田情况下只有莱州市的养殖量不超过以氮和磷为基准计算的理论最大养殖量。  相似文献   

19.
西北戈壁绿洲所在区域及周边范围多为戈壁沙漠、荒滩树林。周边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广阔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快速发展的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遵循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生态化的原则,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对场区周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生产沼气、沼渣沼液有机肥产品,实现养殖—沼气—种植的生产无害化的生态种养殖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清洁经济可持续的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带动产业发展升级,实现农副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结合醴陵市畜禽养殖业现状,分析了目前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从源头减少畜禽粪污的排放量,探索对畜禽粪污进行合理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模式,促进畜牧业、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