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选取反枝苋、长芒苋、糙果苋、西部苋、凹头苋、白苋、刺苋和皱果苋8种苋属杂草种子作材料,通过高温处理研究不同苋属种子对高温的耐性,反枝苋的处理温度范围设置为70~130℃,处理时间范围设置为0至8 h;在另一处理中8种苋的处理温度范围设置为110~130℃,处理时间范围设置为0至60 min。结果表明:经过同样条件处理的8种苋属杂草种子在萌发率、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3个方面均存在差异;120℃处理1 h或130℃处理30 min,8种苋属杂草的萌发率均为0。  相似文献   

2.
运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分别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对热带常见杂草丰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丰花草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5~40℃),随温度升高,丰花草幼苗的鲜质量和生长长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恒温下30℃为其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相对较高,而平均发芽时间最短;25℃时生长的幼苗最健壮,其芽长、根长和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时的对应值。而变温条件更有利于丰花草种子萌发,12 h D/12 h L、5℃/15℃时发芽率达55.63%,15℃/25℃时发芽率90%,25℃/35℃时的种子萌发率、幼苗长度、幼苗鲜质量均最大。光照不是影响丰花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但光照可能有利于促进丰花草幼苗生物量向根部分配,光暗交替(12 h D/12 h L)条件下丰花草幼苗生长情况相对最好(长度根冠比为1.05∶1;鲜质量根冠比为0.51∶1)。水分是决定丰花草种子能否萌发的关键因素,25℃、12 h D/12 h L条件下,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时丰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最佳。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人工培养箱内模拟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光照和温度对白花鬼针草和金盏银盘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不是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温度适应范围比金盏银盘宽,在15'12/10oc、20℃/15℃、25℃/20℃、30℃/25oC、35℃/30℃、40℃/35℃下均能萌发,在15%/10气、20%/15℃、25%/20℃、30~E/25℃时萌发率均达94%左右,金盏银盘种子在40%/35℃时不能萌发;温度影响白花鬼针草和金盏银盘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时间及峰值大小,而光照不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和温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水势、盐分对鹅观草种子萌发以及埋土深度对鹅观草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鹅观草种子萌发的昼/夜温度范围为20℃/10℃~35℃/25℃,最适昼/夜温度为25℃/15℃;黑暗条件下,鹅观草种子萌发率较光照下略有提高,说明鹅观草萌发不需要光照;鹅观草种子对水势胁迫较敏感,水势从0下降至-0.8 MPa时,发芽率从93%直线下降至0;鹅观草种子对盐分胁迫具有一定耐受性,当NaCl浓度≤50 mmol/L时,种子均能保持80%以上的萌发率。50%萌发抑制率时的水势和NaCl浓度分别约为-0.4 MPa和100 mmol/L。埋土深度为0.5 cm时,鹅观草出苗率最高,埋土深度≥3 cm时出苗率显著下降。表明鹅观草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通过耕作将其种子带入4 cm以下土层,可有效抑制鹅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长叶红砂和红砂种子萌发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均为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长叶红砂为红砂属珍稀种,而红砂为广布种。通过种子萌发对光、温和土壤水分需求的研究表明,长叶红砂对光照不敏感,而黑暗有利于红砂的萌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均为恒温20-25℃或15/25℃变温。25℃后,随着温度升高萌发率下降。土壤含水量在3%以上时,有利于两物种的萌发,萌发适宜的含水量都在12%。在各种条件下,珍稀种长叶红砂的萌发均高于广布种红砂,说明种子质量和萌发并没有造成长叶红砂的珍稀濒危。但长叶红砂高萌发率却不利于应对荒漠地区极端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增加了生存的风险性,可能是其濒危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反枝苋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光照和黑暗两种条件下氢氧化钠(NaoH)、盐酸(HC l)、赤霉素(GA3)和乙烯利(ETH)处理对反枝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钠、盐酸、赤霉素和乙烯利浸泡处理均可以明显提高反枝苋种子的发芽率,且随着试剂浓度的提高,发芽率表现出单峰变化曲线,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其中,赤霉素对解除反枝苋种子休眠最有效,且以200 mg/L浸泡处理24 h效果最好,发芽率可达90.8%,比对照提高了52.5百分点。其次为4%NaOH和6%HC l处理1 h,与800 mg/L ETH处理24 h的效果相当,发芽率在70%~75%之间。黑暗条件不利于反枝苋种子的萌发,发芽率略低于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7.
风媒传播是外来杂草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进口粮谷中经常携带大量苋属杂草种子,这些种子质量轻,在卸货、运输等过程中存在风传播扩散风险。本文以3种重要苋属检疫性杂草,即长芒苋、西部苋和糙果苋种子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在可能撒漏高度范围和撒漏点风速范围内的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预测苋属3种检疫性杂草在装卸及运输过程中风传播扩散范围。结果表明在风速为35 m/s,种子释放高度为35 m时,长芒苋、西部苋和糙果苋3种杂草种子的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57.75 m、111.68 m和114.33 m。  相似文献   

8.
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对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沙地云杉是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特有的常绿针叶树种。该研究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对沙地云杉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持续光照时沙地云杉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 1 5℃ ,持续黑暗时沙地云杉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 2 0℃ ,在 1 6h光照 /8h黑暗时沙地云杉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 30℃ ;沙地云杉种子萌发最适宜土壤含水量为 1 5 %。  相似文献   

9.
以天祝县青海云杉天然种群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种子生活力测定,分析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水分和盐分胁迫的响应,为引种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① 种子的生活力为72%。② 在黑暗条件下,温度小于10 ℃种子不萌发,最适萌发温度25/15 ℃(72%);种子在24 h黑暗和24 h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14 h光照/10 h黑暗。③ 当NaCl胁迫浓度为50 mmol·L-1时,可促进种子萌发,当胁迫浓度大于50 mmol·L-1时,抑制种子萌发;胁迫解除后,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恢复萌发率(RGR)先增加后减小,胁迫浓度为400 mmol·L-1时,RGR达到最大值13%。④ 随着PEG-6000试剂胁迫渗透势的增加,种子萌发显著减少,在-0.9 MPa时,种子不能萌发;胁迫解除后,RGR先增加后减少,在-0.9 MPa时,达到最大值35%。  相似文献   

10.
温度、盐分和储藏时间对多花柽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储藏时间、温度以及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多花柽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花柽柳种子褐色,棒状,长(0.368±0.005)mm,宽(0.172±0.004)mm,千粒重(20.518±2.500)mg;种子寿命约240 d;在5/15 ℃,5/25 ℃,15/25 ℃和25/35 ℃(光/暗=12/12 h)4个温变周期下,多花柽柳新成熟种子的萌发率均在90%以上,且彼此间差异不显著;盐分浓度小于0.2 mol/L时不抑制种子萌发,大于0.6 mol/L时萌发率随盐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且复水后恢复萌发率低,表明NaC1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永久地失去萌发力.最后探讨了多花柽柳种子的萌发行为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恶性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马齿苋种子的萌发特性,本文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分及土层深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齿苋种子在光照L∥D=14 h∥10 h、温度白天32 ℃,晚上28 ℃的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92%。马齿苋种子萌发适宜的酸碱度范围较宽,在5相似文献   

12.
马唐是我国常见的旱田杂草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直播稻田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测定了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期为直播稻田马唐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唐在 L//D=12 h//12 h,光照/黑暗阶段温度分别为40℃/30℃、35℃/25℃、30℃/20℃、25℃/15℃、20...  相似文献   

13.
两种雀麦种子萌发期耐热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设置了八个变温梯度 ,三种播前预措方式及一个对照 ,分别对两种雀麦 (沙地雀麦Bromus ircutensis和无芒雀麦 Bromusinermis)种子进行萌发测试。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休眠率和死亡率 ,并依此比较了这两种牧草种子在萌发期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 ,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看 ,二者并无明显的差异 ( P<0 .0 5) ,在较低的温度下二者都有较高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 ,当温度超过 45℃时二者都不萌发。从休眠和死亡状况可知 ,沙地雀麦种子比无芒雀麦种子有较强的耐高温性。三种预措方式中 ,三次回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检疫性杂草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的有效检测,本研究基于苋属植物可溶性淀粉合成酶I基因(SSSI),建立了一种序列特异性PCR方法,可实现从众多苋属种子中检测出长芒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简便快捷,可为口岸检疫鉴定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龙葵果实汁液的除草活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龙葵(Solanum nigrum L.)、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为试材,用种子萌发法检测了龙葵果实汁液对其萌发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证明,龙葵果实汁液中含有除草活性物质,而且活性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在150 ℃下加热0.5 h依然保持除草活性.龙葵果实汁液对龙葵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高于对反枝苋的抑制作用.水培14 d,龙葵果实汁液含量为1%时,只能推迟龙葵种子的萌发时间,对最终的发芽率没有影响;含量为5%时,龙葵种子的发芽率仅为的21.5%;含量为10%时能够完全抑制龙葵种子的萌发.含量低于5%时,对反枝苋种子萌没有影响;含量为10%、15%、20%时,反枝苋的发芽率分别为60.00%、43.75%、22.50%.  相似文献   

16.
收集并整理2014~2016年从黄埔和南沙口岸进境美国高粱中截获的杂草种子,对截获频次进行统计,并对截获频次较高的9种检疫性杂草、14种非检疫性杂草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杂草种子几乎均能萌发,且萌发率较高,如长芒苋和裂叶牵牛萌发率达58%以上、糙果苋19.17%、假高粱和豚草的萌发率也达到7.50%和5.00%。因此要重视美国高粱中携带的杂草种子检疫以及杂草监测工作,防止这些杂草种子的定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外来入侵植物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已经传入我国多个地区,定量评估其入侵风险对制定高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外来植物入侵风险应该是由传入后能发芽并完成生活史的繁殖体如种子的量决定的,但已开展的适生区预测等风险评估通常忽略了该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先通过同质园试验, 比较了采自我国不同纬度的11个长芒苋种群与来自原产地美国种群的种子发芽率,分析了种群间发芽率的差异及其与纬度的相关性;然后,通过一年内连续多次在不同纬度地区的交互种植试验,分析了不同纬度种群间种子的发芽率和完成生活史的入侵窗口期差异,并判断是否发生了本地适应;最后,根据发芽率和入侵窗口期评估了长芒苋在我国不同纬度地区的入侵风险。同质园试验表明,种子发芽率与种群所处纬度显著正相关(P<0.05),发芽率随纬度升高而增高。交互种植试验表明,不同种群发芽率的差异是由于本地适应导致的,长芒苋在我国的入侵窗口期随纬度升高而缩短。基于不同种群种子发芽率和入侵窗口期的纬度差异,我们判断长芒苋在我国中低纬度至中高纬度区域内入侵风险较高,应该重点防控。长芒苋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入侵风险相对较低。但长芒苋种子萌发的本地适应可能会增加其在高、低纬度地区的入侵风险。因此,亟须加强对已传入种群的监测预警与早期防控力度,抑制其繁殖增长和进一步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20℃/15℃和25℃/20℃两种日波动温度对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大瓜草(Spergula arvensis L.)、红花月见草(Oenothera rosea L’Herit.ex Ait.)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Spreng.)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作用。结果表明,4种杂草种子萌发对两种波动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前4 d高温有利于棒头草种子萌发,而3 d以后,种子在低温时的发芽率均高于高温处理。前3 d高温促进大瓜草种子的发芽势,而4 d后两种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维持不变,且低温处理的发芽率比高温处理高10%左右。红花月见草和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很相似,即在种子萌发的早期高温和低温种子发芽率差异很大,随着发芽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两种温度处理的发芽率逐渐接近。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以种子形态为物种主要识别依据的口岸部门,外来入侵杂草长芒苋、西部苋和糙果苋一直是鉴定的难点。本文对34种苋属植物的ITS序列和26SrDNA进行分析,通过SNP变异位点及特异性引物,借助PCR-RFLP方法,对长芒苋、西部苋与糙果苋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ITS序列分析表明,长芒苋种内变异小,种间变异显著,可与其他苋属植物明显区分。西部苋与糙果苋之间ITS序列差异小,需依据SNP位点来区别。  相似文献   

20.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kus具有生长旺盛、结籽量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多种农田中的恶性杂草,研究环境条件对苘麻萌发的影响对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光照、酸碱度、水分胁迫、盐胁迫与苘麻种子萌发及埋土深度与其出苗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0~35℃下苘麻种子均可萌发,20~30℃为其最适萌发温度范围;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适应pH范围广,在pH 4~9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均在70%以上;水势在-0.2~0 MPa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最高,当水势小于-0.7 MPa时,种子萌发受到完全抑制;有较强的耐盐性,NaCl浓度为160 mmol/L时发芽率超过40%;种子对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覆盖不超过8 cm的土层均可出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