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淳 《中国种业》2019,(12):66-68
深两优1173是以不育系深08S为母本、优良恢复系航恢1173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穗大粒多、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高抗稻瘟病等特点,201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品种来源 选育单位 审定编号 作物 水稻 品种名称 特优009 培杂泰丰 鄂早18 湘早143 株两优120 陆两优28 特优航1号 宜香9号 协优336 n优363 Q优5号· 中优85 冈优363 宜香10号 冈优827 川香优6号 内香2550 内香优18号 内香优l号 D奇宝优527 龙特甫Ax南恢009 培矮645“泰丰占 中早8 lx嘉早935 龚品6一29 x 95早鉴109 株ISx华120 陆1 SSx华28 龙特甫Ax航1号 宜香1 Ax宜恢9号 协青早A、扬恢336 fl一32Ax蜀恢363 QZA火成恢047 中gA‘蒲恢85 冈46Ax蜀恢363 宜香1 Ax宜恢10号 G2480Ax蜀恢527 川香29Ax成恢178 内香ZAx内恢555。 内香ZAx…  相似文献   

3.
《作物育种信息》2006,(4):18-18
航恢七号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15天后,从地面种植的诱变后代群体中筛选、测恢,选育而成的优良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等特点。用培矮64S、N9s,N39S等3个两系不育系和华A、粤特A、天丰A、特A、秋A、美A、博A等12个三系不育系与航恢七号进行测交。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春恢350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gm(t)抗谱广、抗性强。春恢350是超级早稻春光1号的恢复系,该恢复系配合力强,丰产性好,但不抗稻瘟病。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谷梅4号为抗源,以春恢350为轮回受体亲本,在回交选育过程中,通过表形筛选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将Pigm(t)基因导入到春恢350中,获得3个带有目标基因的改良恢复系纯合株系。以江西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20个菌株对这3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其抗性频率为85%~100%,而原始对照春恢350的抗性频率仅为5%,表明抗性基因已成功导入春恢350中并表达;并用不育系江农早4号A与改良的春恢350测配,其杂种一代田间表现优势强,抗性强。  相似文献   

5.
籼稻‘A232’及其后代对水稻卷叶螟田间耐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卷叶螟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迁飞性虫害之一,培育具有抗(耐)虫性的品种对水稻卷叶螟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而筛选、鉴定抗(耐)虫亲本材料是抗虫育种的基础。从2015年起,连续4年分别在海南陵水县和四川泸县田间条件下,通过小区对比试验观察‘A232’及杂交后代‘泸恢317’、感虫对照‘F77’的单株卷叶率及群体卷叶率田间表现,并对供试材料间群体卷叶率差异进行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2015年感虫对照‘F77’的群体卷叶率为10.5%,分别比‘A232’及‘泸恢317’高8.0%及9.6%;2016年‘F77’的群体卷叶率为74.9%,分别比‘A232’及‘泸恢317’高20.3%及28.0%,2年的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2017年秋播的‘A232’、‘泸恢317’及‘F77’群体卷叶率均在90%以上,且它们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A232’及‘泸恢317’的0级叶率分别比‘F77’高4.4%及8.7%,1级叶率分别比‘F77’高11.7%及22.1%,3级叶率分别比‘F77’低16.0%及30.4%,它们之间的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泸县观察表明‘A232’及‘泸恢317’对稻显纹纵卷叶螟也表现出明显耐害性(P<0.05)。经过多年不同季节不同地点试验表明,‘A232’及杂交后代‘泸恢317’可作为水稻卷叶螟耐虫种质利用。‘A232’是一个中抗二化螟及三化螟并对稻纵卷叶螟及稻显纹纵卷叶螟具有耐害性的多抗种质。  相似文献   

6.
三系恢复系‘Q恢28’与多个不育系配的组合先后16次通过多个稻区省级以上审定或引种。为分析组合的广适性是否与‘Q恢28’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期播种、氮肥和多点试验,结合区试结果,分析了抽穗灌浆期温度对‘Q恢28’及其杂交组合结实与品质影响,‘Q恢28’及其杂交组合对不同肥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它具有较强的抽穗期高低温适应性,结实率在5个恢复系中排第2,但差异不显著;‘Q恢28’和‘蜀恢527’及组合垩白变异系数(CV)相近,垩白在不同生态点差异不显著,较钝感;在N0、N3、N6和N9等4个氮水平,‘Q恢28’在5个恢复系中高稳系数(HSC)最高,证明其对氮肥敏感度最低,较耐低氮。上述研究表明可能是‘Q恢28’的抽穗期高低温适应性和耐低氮特性决定了其所配品种的广适性。  相似文献   

7.
吴治国 《中国种业》2013,(11):70-71
摘 要:田间性状考察结果表明:航椒5号植株生长性状和经济性状中的2减9增,即:门椒高度较对照陇椒2号降低2㎝,开展度较对照缩小6㎝;株高增加7cm,始收期提早8天,终收期延后13天,采收期长达173天,单株结果数增加9个;平均单果重增加3g,单株果重增加0.48kg,666.7㎡增加产量1392㎏,增27.4%,666.7㎡增加产值3569.9元,增33.5%的现实,以真实地示范推广数据反映了航椒5号较陇椒2号所具有显著的丰产优势,健株优势、抗病优势都得到了正常充分地显现。全乡大棚航椒5号的平均亩产值达到1.2—1.5万元,创纪录地实现了山区人在只能种粮的土地上,也能种出高产优质高效的航天辣椒。应在有条件的航天辣椒设施栽培中大面积推广航椒5号。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选育研究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雄  饶勇  肖华贵 《种子》2000,(4):37-40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研究结果表明,三交种方法是克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微量花粉的有效途径。三交种、单交种的不同组合之间,三交种与单交种之间的产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产量最高仍是一个单交种,两个强优势的三交种的产量经强油821、油研七号增产34.99%、32.66%、20.89%、18.81%,比相应的单交种增产6.4%、4.6%。恢复系恢11的配合力最高,恢12的配合力居第二,一个临保不育系的配合力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郑春寿 《中国种业》2013,(12):81-82
中浙优1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优质不育系中浙A与航恢570配组联合育成的优质杂交中籼组合,该组合2004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2年通过福建省引种认定『闽种引稻(2012)第001号1,是农业部推荐的超级稻主导品种。2012年在寿宁县的南阳镇、犀溪乡、竹管垅乡作单季中稻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水稻空间诱变的当代效应与地面其他常用的理化诱变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并且不同航天器的诱变效应往往也不尽一致。为了探明搭载“神舟八号”飞船的当代效应及其特征,以籼稻‘航恢173’种子经“神舟八号”搭载诱变当代(SP1)为材料,考察其发芽率、苗高、成熟期株高、剑叶长和宽、主穗长和结实率等7个性状,探讨“神舟八号”搭载的当代效应,并与250 Gy 60Co-γ射线辐照当代(G1)和1% EMS诱变处理当代(E1)进行对比;进一步利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4个SSR标记对100个混合SP1样品(300个单株)进行变异检测,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神舟八号”搭载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P1的发芽率、主穗结实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而其余5个性状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表明,与“神舟八号”搭载对植株后期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同的是,G1和E1的植株其后期生长受到促进,导致G1、E1和SP1在株高、剑叶长和宽上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SSR座位的扩增结果表明,仅SSR标记RM267在1个样品中检测到明显的变异条带,变异频率约为0.014%。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 rufipogon和23份O. 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的98.68%。野生稻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平均达91%)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普通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许多普通野生稻中籼粳分化尽管不很明显,然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是明显的。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株型水稻对杂草稻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混插其中杂草稻的生长状况。在两种杂草稻密度下,相对于分蘖中等、直立穗型沈农265,分蘖力强、大冠层、弯曲穗型辽盐16都能显著降低移栽稻田中杂草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分蘖、植株干物重。在12株/m2杂草稻干扰下,齐穗期沈农265的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干物重明显下降,这些最终会导致其产量的下降,而辽盐16的穗数、干物重等因子下降并不明显。在两种株型中,辽盐16对杂草稻竞争力强,这对农业生产中杂草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增远  徐雨昌 《作物学报》1999,25(4):441-446
在大田条件下,应用甲烷自动测试系统在水稻生育期内持续测定3个水稻品种的甲烷排放通量。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品种间差异高达2.26倍;根量大的水稻品种,甲烷排放通量高,稻田气泡排放甲烷强度大,土壤水溶液中水溶甲烷浓度也高。试验证明,水稻根系的大小是导致水稻品种间甲烷排放通量差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不同生态稻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选用参试品种‘尤群6号’、‘南八糯’和对照品种‘红优7号’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抗病性、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尤群6号’(0.40~0.95 kg/m2)和‘南八糯’(0.81~1.04 kg/m2)在4个稻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尤群6号在文山地区表现除外);田间发病总体较轻,个别品种在局部试验点表现有差异,‘尤群6号’在文山稻瘟病发生 (DI=48.66)和粳稻区楚雄稻曲病发生相对较重,仍需继续种植综合观察;品种生育期随试验点海拔的升高而缩短,株高随月平均气温升高而增高,品种内株高变异系数介于1.97~6.13之间。研究表明参试品种在籼粳混栽区红河表现最佳,籼稻区德宏表现较好,在文山、楚雄田间表现有待继续评价;总体上,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连续多年鉴定了21份普通野生稻(从染色体组)DNA导入后代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稳定抗病的后代株系2005 D3-60、2005 D3-136和2005 D3-112,以其与感病地方品种白皮稻的杂交F1代和F2代为材料,初步分析了导入后代对稻瘟病菌系01-13-1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对01-13-1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其抗病性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005 D 3-60/白皮稻和2005 D 3-136/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说明对01-13-1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存在互补作用,而05 D 3-112/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27:37,说明其抗病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亦存在互补作用;3个组合正反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1代分离比例相同,说明导入系中抗稻瘟病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17.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 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 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 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 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 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 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 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 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 41.7%, 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 16.6%, 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 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 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碎米能用来生产米粉,使用酸法处理碎米。设计正交试验研究pH值、温度和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条件,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为:pH值5.0,温度4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处理的碎米可以用来生产米粉,生产的米粉外观并条少,煮熟后松散柔韧,不黏条,不浑汤,干炒不易断。  相似文献   

19.
出米率是米厂及储粮库点评判稻谷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及检验方法,因此稻谷出米率值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有待考量。通过比较不同操作方法对粳稻净稻谷出米率值的影响,以出米率值最大为依据,根据碾磨出大米达到三级精度为判定标准,确定测定粳稻出米率的规范化操作方法为:待测试样为净稻谷140 g,碾磨时间30 s,卡槽位置为第5格,过筛方式为顺时针筛30 s,逆时针筛30 s,同时精米机中心轴温度过高会降低出米率值,为提高出米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旱育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友 《种子科技》2004,22(6):341-343
在杂交水稻Ⅱ-32A×泸恢17的两个亲本播始天数相近的杂交水稻制种上,通过对旱育秧与常规湿润育秧两种不同育秧方式的制种试验对比得出:旱育秧不仅能节约制种成本,而且同样可以实现制种的高产稳产.此外,旱育秧制种会延长亲本的播始天数,而且父本表现比母本更明显,即父本要比母本多推迟4 d左右始穗.试验表明:为确保制种花期相遇,此时旱育秧制种的父本应比母本提早播种7 d以上,具体的父母本播差天数应以Ⅰ期父本播后的气温高低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