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辣椒病毒病是影响我国田间辣(甜)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常给辣(甜)椒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1932年我国广东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了病毒病的毒源种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辣(甜)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2.
辣(甜)椒抗TMV、CMV、疫病及炭疽病材料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由于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直是辣(甜)椒生产中最主要的三大病害。据报道世界上危害辣(甜)椒的病毒有45种,在我国有8种病毒侵染辣椒,其中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是主导毒源,常造成减产20%~70%。辣椒疫病是由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我国的吉林、辽宁、青海、河北、北京、云南、甘肃、陕西、上海、浙江、湖南、江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辣(甜)椒病毒病普遍发生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对辣(甜)椒生产造成较大威胁.辣(甜)椒病毒病田间主要症状有坏死型、畸型、花叶型.  相似文献   

4.
<正> 蔬菜病毒病是一种种类繁多、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近几年,科研部门又研制出防治蔬菜病毒病的新药剂。现将生产上应用的防效较好的制剂介绍如下: 1.弱毒疫苗N_(14)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通过化学诱变的方法,研制而成。将N_(14)接种到番茄、甜(辣)椒体内,使其产生免疫作用,可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番茄、甜(辣)椒病毒病,能使病情  相似文献   

5.
<正> 蔬菜病毒是一种种类繁多、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近几年来,科研部门研制出防治蔬菜病毒病的药剂。为便于菜农使用,现将药剂功用和使用方法简单做以介绍: 一、弱毒疫苗N_(14) 此疫苗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通过化学诱变的方法研制而成。将N_(14)接种到番茄、甜(辣)椒体内,使其产生免疫作用,可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番茄、甜(辣)椒病毒病,能使病情指  相似文献   

6.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培育具有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甜(辣)椒病毒病最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抗(耐)病毒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是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首要任务,而快速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源、评价育种材料和品种抗病性乃至抗病育种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1个经济适用的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甜(辣)椒CMV和TMV为病毒病毒源,研究确立了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结果表明:CMV适宜接种浓度为5~1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5~6叶期;TMV适宜接种浓度为20~3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3~6叶期。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方法应主要采用单一接种技术;也可采用复合接种鉴定技术,应先接种CMV再接种TMV,混合接种鉴定技术应2种病毒按1∶1混合进行;复合接种、混合接种等鉴定技术必须建立在单一接种鉴定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为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该方法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AB91-W22-49176、AB91-W22-48123、AB91-DL-6428、HY031-2-8-1-6、BYT-4-1-3-6-8、JFG-2-1-2-6、JF8S-1-1-5-4-8和T502-1-1-3-5。  相似文献   

7.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过去在我国发生较轻,进入90年代后有加重的趋势,已成为辣(甜)椒生产中的重要病.  相似文献   

8.
结合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实际,针对设施农业甜(辣)椒生产缺乏标准化嫁接技术瓶颈问题,对日光温室工厂化培育甜(辣)椒嫁接苗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朝阳市日光温室工厂化培育甜(辣)椒嫁接苗标准化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甜(辣)椒病毒病的主要病原,进行了6个品种的甜椒病毒病抗性筛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甜(辣)椒病毒病多以2或2种以上病原复合感染,防治难度大,产量损失严重;在6个品种抗性筛选试验中,幕田大方和早翠表现出抗性强、产量高,病情指数分别为17.41、18.66,产量分别为32 847.75、33 716.85 kg/hm2.从种植抗病品种、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毒途径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结线虫是瓜类、番茄、甜(辣)椒、芹菜、胡萝卜等蔬菜及大豆等豆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保护地生产发展较快,连作重茬现象普遍,使得根结线虫的危害迅速蔓延,有的产量损失达20%以上,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寿光市及其周边地区大棚甜(辣)椒生产面积逐渐扩大,甜(辣)椒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是,生产中甜(辣)椒“烂果”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甜(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甜(辣)椒的高产高效发展。究其原因,甜(辣)椒烂果主要是由灰霉病、菌核病、软腐病、绵腐病等病害引起。现将其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对山西省甜(辣)椒在农田种植、生产中产生的病害为害问题,作者提出了利用环境友好型,高低秆作物菜粮间套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生态系统,来提高土地、空间、水、热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立1个以农业生态调控为主、综合治理的椒园。结果表明:甜(辣)椒-玉米高低秆作物间套种,可利用玉米作物的根基效应和屏障效应,抑制、隔断辣椒疫霉病菌的繁殖和蔓延(有病的椒田可少量穴施化学杀菌剂,疫霉病发病率控制在8%以下);通过高秆玉米的遮阳作用和高低秆作物的群体效应,又减轻了病毒病和日灼病(病毒病发病率〈10%、日灼病发病率〈3%)。由此,提高了甜(辣)椒质量。秋收后,把玉米秸秆剪碎覆盖在椒田的垄沟内,一则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覆盖椒田后可增加土壤腐殖质,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二则玉米秸秆覆盖地面后可挡住太阳的直射光,降低土壤温度,并可吸收部分水分,增加膜间水分。当玉米秸秆发酵后产生的固氮菌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还可抑制疫霉菌。可使山西地区甜(辣)椒农田种植生产向环境友好型、病害治理可持续的生态椒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小军 《油气储运》2006,(10):14-15
辣(甜)椒病毒病又称小叶病、花叶病、疯病,为大棚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秋延迟茬,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一般轻者减产20%-30%,重者50%~6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栽培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甜(辣)椒在我省的崇礼、乐亭、滦南等地栽培面积较大,随着甜(辣)椒市场的快速发展,常规的育苗方式,因其用种量大、秧苗素质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穴盘育苗以其精量播种、苗齐苗壮、便于运输和集中管理等优点在甜(辣)生产栽培上正逐步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一、品种选择应选用抗病毒病、疫病等病害、生长势强的品种。甜椒品种可选中椒7号、冀研16、富康、萨菲罗及甜牛角椒"巴莱姆"等,辣椒可选辣都红9  相似文献   

15.
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份不同基因型甜(辣)椒为试材进行花药培养,通过对基因型、取蕾时期、低温预处理、热激处理、碳源及外源激素浓度配比等因素的研究,建立有效的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体系.结果表明:基因型是限制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关键因素,不同品种间出胚率差异显著,其中品种003出胚率最高,为10.8%;处于盛花期的花蕾最适于甜(辣)椒花药培养;4℃低温预处理1-3 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以处理2 d的胚状体产率最高;以2%的麦芽糖代替3%的蔗糖能显著提高出胚率和子叶形胚的比率,筛选出适于甜(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NAA+1.0 mg/L KT+2%麦芽糖,能有效地提高出胚率并促进植株冉牛;获得了6个基因型的子叶形胚和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6.
宁化牛角椒是我省土特产品之一,它以色泽鲜红、椒体透明、皮薄光滑、辣度适中、油脂含量高、富含维生素C等六大特色而驰名国内外,椒干远销港澳、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地,受到好评。辣椒病毒病是宁化牛角椒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危害日趋严重,因此,及时防治病毒病是发展宁化牛角椒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包括播前准备、催芽播种、苗期管理等内容,以期为甜(辣)椒杂交制种的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速甜(辣)椒世代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甜(辣)椒不同成熟度的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将授粉后生长30~35 d的幼胚接种到MS基本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每代可缩短种子成熟期20~30 d,2年可繁殖5~6代。  相似文献   

19.
在甜(辣)椒周年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地安排栽培茬口、科学管理;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治理原则,采取综合防控技术的解决方案,实现河北省保护地无公害甜(辣)椒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实现减灾增效。  相似文献   

20.
<正>甜(辣)椒无土栽培从定植到拉秧历来采用一个营养液配方用到底,这种营养液施用方法势必造成营养元素的缺失或浪费。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在丰台品种展示基地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研发出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甜(辣)椒新品种,为了使各个品种在展会期间能够充分表现出它们的优良特性,我们首次尝试了甜(辣)椒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