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蒿是多年生菊科植物 ,适生在低洼湿地 ,对土壤及其酸碱度要求不严 ,是改良低湿草地的一种优良品种。它不仅适口性好 ,且营养价值较高。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磷在现蕾期茎中的含量分别为 9.5 % ,1.2 % ,34.2 % ,36 .7% ,10 .0 % ,0 .2 % ,3.6 % ,在叶中的含量分别为 2 4 .0 % ,5 .0 % ,10 .7% ,33.5 % ,17.8% ,0 .3% ,2 .3% ,在全株中的含量分别为 14 .7% ,3.7% ,2 9.0 % ,35 .0 % ,14 .6 % ,0 .3% ,3.3%。2 0 0 0~ 2 0 0 2年 ,我们以水蒿种子和宿根为播种材料 ,选择八一水库沿岸低湿草地为试验地 ,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2.
选择青海湖北岸退化草地和围栏封育草地为试验样地,通过调查各类型草地及典型植物中钠、锶、锂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和植物株高。结果表明:各试验样地退化与封育草地的植被和土壤中钠、锶、锂等矿质元素含量具有差异性。河边滩地、那仁火车站和烂泥湾退化草地植被中钠分别为418.9,370.4和330.3mg/kg,而土壤中则分别为212.8,406.7和593.6mg/kg,锶分别为78.03,239.6和245.3mg/kg,而土壤中则分别为181.9,333.9和187.2mg/kg。退化草地较封育草地植物中钠、锶、锂等均具有蓄积性,且与植物的株高具负相关关系。同一植物种在不同样地钠、锶、锂等矿质元素含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同一植物钠元素含量显著降低,而锶、锂元素含量却在增大。  相似文献   

3.
坝上高原区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河北省张北坝上草地退化情况,以张北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从土壤物理性质来看,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土壤容重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增大(P0.05),增幅分别为28.45%、31.03%;土壤总孔隙度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21.97%、23.17%;土壤含水量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65.22%、63.04%;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有减小的趋势,而分维数有增大的趋势。从土壤化学性质来看,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土壤pH值在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增大(P0.05),增幅为19.13%;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33.74%、28.07%;速效磷含量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19.28%、25.55%;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从土壤微生物数量来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减小(P0.05),分别减小了38.85%、67.93%。综合来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土壤质量发生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施肥、施肥+控鼠两种修复措施下草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在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互关系,为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施肥+控鼠修复措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02%、20.77%、32.69%、8.81%、340.97%、316.20%、53.49%、209.94%,同时显著降低植物地下部分C含量以及地上部分C/P,且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N/P均小于14,表明退化草地短期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C、C/P和土壤MBC、MBC/MBN对土壤环境变化反映敏感,内稳态模型方程拟合结果均显著(P<0.05),1/H分别为0.0594、-0.7676、-0.4746、-0.7340、3.4729、1.4542,且土壤微生物的敏感程度高于植物...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性特征对于研究 C、N、P 元素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限制性养分的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以三江源区 4 类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根系与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特征以及根系生态化学内稳性特征 。 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高寒草地 0~20 cm 植物根系 C 含量平均为 27. 42%~44. 8%;0~20 cm 根系全 N 含量平均为 1%~1. 68%;0~20 cm 根系全 P 含量平均为 0. 07%~0. 16%。高寒草原植物根系各指标均具有内稳性特征;高寒草甸植物根系 C∶N 属于弱内稳态;沼泽草甸植物根系 P 属于敏感态,N∶P 是弱内稳态;人工草地植物根系 N 是弱敏感态,根系 P 是敏感态。说明高寒草原植物根系具有相对较高的内稳性,可能是其能适应极端环境胁迫的原因;高寒草甸植物根系 C、N 含量受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大,沼泽草甸和人工草地植物根系 N、P 含量受土壤环境影响较大。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人工草地根系 C∶N 分别为 19. 35、20. 68、19. 7、46. 02;根系 C ∶P 分别为 443. 03、208. 08、183. 71、360. 29,根系 N∶P 分别为 23. 14、10. 17、9. 28、7. 77;高寒草地根系 C ∶N 和 C∶P 均低于全球植物根系平均水平 48. 25 和 1 158. 00,说明三江源区草地 N、P 元素利用效率较高;高寒草原植物根系 N∶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 5,其他 3 类高寒草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 5,此结果为各类草地后续进行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的判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邢鹏飞  李刚  赵祥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9,27(6):1667-1676
山西省草地是我国草地碳储量精确估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探究山西省暖性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区域差异,本研究调查和测定了该省2个气候区(晋东南半湿润区,晋西北半干旱区)暖性草地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的环境差异影响了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积累和土壤碳输入,造成2个气候区碳密度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晋西北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晋东南;晋西北和晋东南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84.28 g·m-2,522.83 g·m-2,平均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 411.02 g·m-2,1 643.81 g·m-2,晋西北均低于晋东南;平均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7 911.48 g·m-2,9 080.43 g·m-2;其中植被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碳密度占比分别为1.4%~2.1%,12.3%~24.7%,73.6%~85.9%;晋东南地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大,为10 102.23 g·m-2。  相似文献   

7.
以松嫩平原(重度盐碱化草地)栽培种植的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栽培草地土壤全氮和速效氮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的草地类型间变化规律各不相同,而在整个生长季中,不同的草地类型间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相似,呈现规律变化:7月份植物生长旺季,0-30m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羊草栽培草地围栏封育草地苜蓿栽培草地,苜蓿栽培草地全氮含量最低(0.184%),与其他两个样地差异显著(P0.05);土壤速效氮含量表现为羊草栽培草地围栏封育草地苜蓿栽培草地。植物生长末期,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氮含量均表现为苜蓿栽培草地围栏封育草地羊草栽培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呈现规律变化:苜蓿栽培草地和羊草栽培草地均表现出随月份的增加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围栏封育草地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郭彦军  倪郁  韩建国 《草业学报》2010,19(2):169-174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速效磷含量均在3mg/kg以下。人工草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人工草地土壤O-P无法检测出含量(除扁穗冰草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磷素较低的石灰性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都是植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退化、封育草地中植物形态与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特征,选择青海湖北岸退化草地为试验样地,以围栏封育草地为对照,通过各类型草地样方调查以及典型植物中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地较封育草地植物中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且与植物株高、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如:烂泥湾退化草地、封育草地植被中Cu分别为10.480和7.275 mg/kg,而土壤中Cu分别为13.99 和24.19 mg/kg,植物株高则为13.3和17.3 cm;退化草地中植物株高与Cu、Zn之间相关系数为-0.987 3和-0.986 6。退化草地植物中微量元素营养含量的蓄积性既是草地退化的结果,又是退化草地再退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10.
退化草地改建对土壤种子库及其与植被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丽  王彦龙 《草业科学》2010,27(8):39-43
研究分析了"黑土滩"退化草地及改建后的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栽培草地及对照处理中土壤种子库共由22种植物组成,单播、混播和"黑土滩"退化草地分别由13、12和21种植物组成,其中多年生杂草类占种数的比例分别为61.5%、50%和61.9%;各处理种子库组成较小,单播、混播和"黑土滩"退化草地种子库大小分别为(4 142.8±1 547.6)(、5 057.8±943.3)和(1 591.5±876.9)粒/m2。"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种子库表现为较高的相似性,各处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较低,各处理间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对山西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温性草原和温性山地草甸4种主要类型草地土壤0~5cm、5~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0cm和70~100cm不同垂直剖面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的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4种主要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7.98~145.62g/kg之间,平均为131.42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6.78kg/m^2,暖性草丛类最高,为7.25kg/m^2,其次为暖性灌草丛类和温性草原类,温性山地草甸类最小,为6.32kg/m^2。4种主要类型草地土壤有机碳表聚性明显,表层土壤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52.85%、49.12%、46.79%和50.36%。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不同类型草地减少的程度不同。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暖性类草地0~100cm土层平均土壤碳密度均高于温性类草地。4种主要草地土壤总碳储量为257.39Tg。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农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天然草地为研究样地,研究了退耕还林与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维数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含水量、pH和电导率既受到退耕还林与还草措施的影响,亦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2)农田实施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后,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最高,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60%和5.93%。3)农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黏粉粒含量分别为10.87%、7.47%、8.73%和6.53%;极细沙含量分别为39.07%、35.20%、38.87%和31.00%;细沙含量分别为29.73%、34.93%、32.80%和36.73%;粗沙粒含量分别为20.27%、21.93%、19.60%和25.73%。退耕还林地与天然草地相比土壤粒径在各粒级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退耕还草地与天然草地相比仅极细沙和粗沙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4)分形维数介于1.87~2.08。土壤分形维数(D)值从高到低表现为农田(2.08)>退耕还林地(2.01)>退耕还草地(1.94)>天然草地(1.87)。5)土壤黏粉粒与土壤电导率达到正相关水平(P<0.05),与土壤碳氮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细沙粒与土壤pH为负相关关系(P<0.05),与电导率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碳氮比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土壤分形维数与电导率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极细沙粒和粗沙粒与各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6)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细沙粒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极细沙粒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黏粉粒含量呈对数相关关系(P<0.01),但与粗沙粒含量未表现出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在宁夏荒漠草原区实施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维数特征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天然草地相比,退耕还草地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而退耕还林地中土壤黏粉粒、极细沙粒的分布及分形维数显著上升。说明实施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有利于农田退耕导致的退化区域土壤质地的改善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3.
玛曲高寒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玛曲高寒草地,选取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围封5年的草地、轻度退化与人工修复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黑土滩型草地、沙化草地以及栽培的燕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氮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的开垦与退化使得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机碳(SOC)、全氮、无机氮(NH4+-N+NO3--N)与铵态氮含量明显降低,轻度退化与人工修复草地的SOC、无机氮及铵态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78g/kg,49.44mg/kg,42.71mg/kg;重度退化黑土滩型草地中硝态氮含量最高,达13.21mg/kg。土壤全氮及无机氮与有机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硝态氮及铵态氮与土壤全氮之间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均表现为线性关系;SOC是影响玛曲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氮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6,自引:16,他引:76  
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而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随着退化程度加大,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地上总生物量在轻度退化阶段最高,在极度退化阶段最低,随着退化加剧,杂草生物量显著增加,而莎草和禾草生物量显著减少.地下总生物量(0~40 cm)、莎草和禾草地下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递减,杂类草地下生物量的变化则是逐渐上升,至极度退化阶段有所降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分布在各层的植物根系量越来越少,地下根系具有浅层化特点.各类群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均为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大,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交换性锰的含量以及土壤坚实度、湿度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在极度退化阶段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有机质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流失严重.在各个退化阶段,有效锌和交换性锰的含量均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而有效铜含量偏低,对牧草生长不利.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壤越来越贫瘠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若尔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理化性质随土壤深度(0~60cm)的变化特征和草地的沙化机制。结果表明:草地退化是以0~30cm土层,土壤N、有机质和腐殖酸的流失为主要特征,当三者的流失率分别达到95.45%、98.85%、98.36%时,土壤P、K含量降低,草地盖度下降、生物量减少;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在0~3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不断降低而沙含量不断升高,全沙化草地水分含量在5%以下,沙含量达到98%;草地沙化从0~30cm土层开始,尤其是在20cm,土壤水分含量和沙含量的变化使得该土层成为沙化敏感区。  相似文献   

16.
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的排序为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原 >退化高寒草甸草原 >人工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生物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地下生物量,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1.9%,54.8%和13.9%,总生物量分别仅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2.8%,49.4%和29.5%。人工草地的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退化对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3种天然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在土壤剖面的变异也不明显。4种类型草地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很低的水平,退化主要造成表层土壤碳氮的严重损失,平均分别损失了53.0%和52.4%,4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极低,而退化对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草地土壤酶活性与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了刈割制度对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对刈割制度的响应较为敏感,与逐年刈割相比,刈割间隔2年到6年草地0~30 cm土壤的脲酶活性提高了0.34~0.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28.9%~44.2%。刈割对草地30~60 cm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更大,表现为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各处理间0~30 cm土壤中没有显著的变化,仅6年1割样地较逐年刈割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5%;随刈割间隔年限的增加,30~60 cm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6~0.66 g/kg和12.26~17.73 g/kg,并且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都有降低的趋势。不同刈割制度下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尽相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逐年刈割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限,逐年刈割适用于该研究区的草地管理。  相似文献   

18.
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对草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放牧干扰影响草地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方法,对已开展的59个放牧影响中国草地土壤氮素矿化作用、55个放牧影响中国草地土壤氮素硝化作用影响的试验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放牧降低草地土壤氮素矿化、硝化作用,平均效应值分别为—0.09和—0.08,降幅分别为8.61%和7.69%,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检验水平;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氮素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平均效应值的影响呈现出轻度放牧>重度放牧>中度放牧;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影响矿化作用平均效应值,可解释4.91%的效应值变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影响硝化作用平均效应值,分别可以解释18.35%和19.17%的效应值变异。本研究旨在为明晰放牧草地氮素循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对植物代谢、返青和再生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植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可指导草地放牧、刈割及退化草地修复等草地管理实践。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5种豆科植物[扁蓿豆(Mellissitus ruthenica)、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多叶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山野豌豆(Vicia amoena)和狭叶野豌豆(V.sepium)]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地上部、茎基部和根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探讨年度、季节和物种对植物碳水化物合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在不同年度间贮藏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差异较大,极度干旱条件下植物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2016年4–9月,山野豌豆地上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1.01%~7.04%和0.54%~6.73%,高于其他植物;狭叶野豌豆茎基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大于其他植物,分别为1.12%~10.06%和0.52%~2.69%;多叶棘豆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和狭叶野豌豆根部还原糖含量高于其他植物,分别为1.68%~7.62%和0.46%~2.98%。植物增加根部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耐牧性,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放牧期应在6月底至9月初,干旱年份利用草地时,应采取降低载畜率、延迟放牧及提前休牧等管理措施,8月收获干草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西藏拉萨河流域典型脆弱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制订该区域生态规划及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拉萨河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共22个调查点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利用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随着草地健康状况恶化,拉萨河上游区域草地植物所属科数呈一定程度增加;中游区域草地植物所属科、属、种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下游区域草地、灌丛植物所属科、属、种数无规律性变化;此外,距离居民点越近,草地健康指数越低,居民点5年以下的短期围栏封育未起效果。说明海拔和人类活动均对草地健康有较大影响,可从强化村级管理和提高草地产草量方面进行干预,以提高该区域草地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