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
华抗棉1号是华中农业大学用苏棉3号作父本,抗虫品种华棉101的选系168作母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红铃虫、熟性中熟偏早,综合性状优良。其产量、品质、抗性和早熟性均优于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对照品种鄂棉18。  相似文献   

3.
不同棉花品种及施钾量对黄萎病抗性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黄萎病菌胁迫下钾素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生理机制的影响,对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提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方法】在人工黄萎病病圃中,利用3个对黄萎病有不同抗性的品种冀棉11号(JM-11,感病品种)、中植棉2号(ZZM-2,抗病对照)、农大601(ND-601,抗病品种),研究5种施钾量(0、75、150、225、300 kg·hm-2)对棉花黄萎病发生、棉株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感病品种JM-11抗黄萎病相关物质(木质素、总酚)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受病情的影响较抗病品种ZZM-2和ND-601大;根和叶木质素、总酚含量多少及棉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低影响感病品种JM-11抗黄萎病性,根和叶中总酚是影响抗病品种黄萎病发生程度的关键物质。(2)JM-11根对钾含量的敏感性强于ND-601,弱于ZZM-2,对叶中钾含量的敏感性强于ZZM-2、ND-601。(3)JM-11、ZZM-2、ND-601黄萎病最大缓解效果分别为32.5%、26.4%、16.5%,对应施钾量分别为290.5、253.5、229.5 kg·hm-2。【结论】抗黄萎病性弱的品种通过适量施钾可增强其对黄萎病抗性,减轻黄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威胁性最大的病害,但它并非“不治之症”。我国人民在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指引下和枯、黄萎病作了坚决的斗争,总结出“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解决了这个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其中抗病品种是内因,是根据,起了主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工作,回顾一下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历史。并作一些分析,是有益的。本文想着重回顾和分析棉花抗枯萎病的病地系统选育的效果、原因和进一步应用的问题。一、从我国棉花抗枯萎病育种史来看病地系选的重要性。我国棉区的枯萎病生理小种可能不同于国外的生理小种,所以在国外认为抗病的棉花品种在我国往往表现并不抗病。我国枯、黄萎病问题的解决,是我国人民在毛主席“自力更生”思想指导下自己解决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生产。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一个与棉花黄萎病相关的氨基酸转运蛋白GhAAT基因,该基因在棉花根部响应黄萎病菌诱导表达。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研究其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功能。结果显示将该基因在棉花TM-1的叶片和根部沉默后,棉花对黄萎病抗性减弱,证明GhAAT基因参与调控了棉花抗黄萎病功能。发掘棉花抗黄萎病菌重要调控基因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对培育棉花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植株组织结构和生化代谢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8个陆地棉品种的植株组织结构、酶活性和根系分泌物的比较分析,研究陆地棉黄萎病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陆地棉抗病品种根和茎的导管细胞壁厚、直径小、数目多,髓射线数目多、单位面积薄壁细胞数多,有助于抵御棉花黄萎病菌的侵入与扩展。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棉花抗黄萎病的关系不明显,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相似文献   

8.
搞好棉种选留、贮藏,防止棉花品种混杂退化,保持其优良特性,是来年取得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不同生态的棉区,一般都会结合当地的生产实践.选留在本地区有产量和质量优势的棉花当家品种。无病棉区会选用常规的丰产品种。枯黄萎病严重的棉区,会选用抗病品种。棉铃虫多发区.会选用既抗病又抗虫的棉种。但选好了优良的当家棉种.并不等于就有了优良的棉种质量。各地棉区当家品种选定之后.仍要认真把好质量检验和贮藏关。留种不严,使品种纯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发现并鉴定的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洞A为工具,将国内外现有的十多个抗(耐)棉花黄萎病的品种(系)和种质系导入到二个轮回群体中,拓建了棉花抗黄萎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从而为同步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团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尤其是黄萎病。从调查结果来看 ,黄萎病发生已经呈现逐年加重趋势 ,给棉花稳产、高产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 目前棉花枯、黄萎病实际发生情况全团棉花种植面积 2 1 73.33hm2。枯萎病、黄萎病发生面积 30 0 hm2 ,占棉花播种面积的 1 3.8%,其中黄萎病发生面积 2 86.66hm2 ,零星病田占67.3%,重病田占 31 .1 %,轻病田占 1 .6%,枯萎病发生面积 1 3.33hm2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和消长与品种的抗性、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及生育期等因素密切相关。2 .1 棉花枯萎病发生与气候条件的…  相似文献   

11.
高剂量枯草芽胞杆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疆棉区棉花枯黄萎病呈现加重趋势,而棉花枯黄萎病又难以用化学药剂防治,抗病品种选育又非常困难。本文通过在新疆棉区开展高剂量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随水滴施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试验,进一步验证枯草芽胞杆菌在随水滴施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方面的效果,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通过对两地同一病田不同抗病品种中分离获得的47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棉田中不同黄萎病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十分显著,强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和弱致病力类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51.6%、32.3%、16.1%,落叶型菌株占16.1%。从抗病品种上分离到的菌株致病力差异大,落叶型菌株和弱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的比例高。通过对不同抗病品种田间连续调查记录发现:落叶型棉花黄萎病株在病害的发生初期及后期所占比例大,在感病品种上比在抗耐品种上发病率高。这一结果表明棉田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类型是多样的,是一个由弱到强连续变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不同抗黄萎病性的6个陆地棉品种(系)为材料,研究陆地棉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显著多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缺少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等9种氨基酸,而精氨酸又是抗病品种所特有的.二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糖类物质种类差别不大,但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抗病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可有效地抑制黄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而感病品种根系的分泌物则促进黄萎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海岛棉品种抗黄萎病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在黄萎病圃对3个海岛棉抗感品种、1个陆地棉高感品种及其4个杂种后代进行了多年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海岛棉抗病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受单基因显性或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当抗病海岛棉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时,F1代抗病均表现为显性,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分离除个别组合外,一般表现为31抗感病分离,呈现单基因或少数主效基因遗传.剖杆调查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内部剖杆症状重于叶部,二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产品     
<正>长江大学成功研发一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新型生物农药长江大学近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以有效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新型生物农药。棉花枯、黄萎病被称为棉花"癌症",是影响棉花生产的最大克星。长期以来,育种专家试图培育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但至今只有极少量抗病、耐病品种小面积种植。由  相似文献   

16.
运城地区是我省棉花的主要产区,但由于枯、黄萎病的危害,致使棉花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发展棉花生产,改进纤维品质,保证食品供应,运城棉区应普遍推广抗病优质品种。一、我区棉花枯、黄萎病的基本情况。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两种病害。早在1892年我国就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种。1919年至1933年又引进美国的脱字棉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抗病种质在抗病育种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远缘杂交材料创新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种质创制的重要基础;基因工程提供了创造变异的新技术,但由于抗病机制复杂,导入一、两个主基因的效果还不明显;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发掘棉花抗病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有助于剖析棉花-黄萎病菌互作机制。本文概述了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制、抗病品种选育的成就,介绍了棉花黄萎病抗性机理与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抗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多数棉区为枯、黄萎病混生区,都需要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供生产推广种植。但是由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拮抗作用,特别是枯、黄萎病菌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抗黄萎病棉花资源极缺的现状,仅有枯、黄萎病混生病圃是不够的,还需建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对陆地棉核糖体蛋白基因GhRPL18A-6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发现,该基因能调控细胞壁合成、木质素合成等与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并在多个生长阶段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水平。该研究为解析棉花黄萎病抗性提供了思路,并为抗病品种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抗病基因及种质资源。棉花黄萎病堪称棉花"癌症",陆地棉遗传背景狭窄,缺乏黄萎病抗性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传统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