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波在茶叶加工中对绿茶品质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绿茶传统加工工艺和微波技术加工工艺的比较,对不同工艺绿茶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工艺在滋味、香气和有效成分上都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丹桂绿茶是以烘青绿茶为坯,以丹桂鲜花为花,采用花茶传统窨制工艺或连窨工艺加工而成,产品桂花香显持久,滋味醇爽带花味。本文介绍了丹桂桂花绿茶窨制加工工艺流程与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福云大叶种绿茶是以福云品种鲜叶为原料,采用大叶种加工工艺制作的绿茶,目前主要产区在闽东的福安,寿宁和桂北的柳城、鹿寨等地,是我国绿茶中又一具有独特风格的新花色品种。本文通过品种原料、自然环境条件、采制工艺和产品内质分析与审评,阐述福云大叶种绿茶的品质形成。分析表明,福云大叶种绿茶优良品质的形成,与鲜叶原料含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优良自然环境条件和精细的制茶工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龙 《茶叶通讯》2005,32(4):50-51
传统方法用八角辉干机或瓶式炒干机加工出的绿茶一般条索不紧、颜色欠翠绿。本文围绕提高绿茶品质这一中心议题,对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名优绿茶机制工艺要点进行了阐述,从生产名优绿茶的角度提出了应掌握的几个关键技术,对在全省推广使用机制名优绿茶机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出口绿茶精制加工的技术特点,阐述了出口绿茶精制中潜在危害成因及清洁化精制关键技术,并从加工环境、设备、工艺、包装、贮藏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出口绿茶精制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7.
绿茶色香味形成的机理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其产量与贸易量均占茶叶总量的一半以上.绿茶花色品种虽多,但均属不发酵茶,其共同而独特的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都是通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初制工序的科学加工而成的。因此,了解并掌握绿茶在初制加工中的热物理化学变化对其色香味形成的规律,进而创造适宜的工艺条件加以调控,以稳定并提高绿茶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做一剖析。 一、形成绿茶色香味的鲜叶物质基础 鲜叶是成茶品质形成的基础。在正常工艺条件下,鲜叶质量的优劣,决定了成茶品质的好坏。绿茶也不例…  相似文献   

8.
绿茶饮料生产的一种工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初耀  章伟光 《茶叶科学》1995,15(2):159-160
绿茶饮料生产的一种工艺朱初耀,章伟光,黎华养(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南昌330027)关键词:绿茶,浓缩茶汁,液态饮料,生产工艺Keywords:GreenteaConcentratedteainfusionLiquidbeverageProductio...  相似文献   

9.
烘青、炒青是绿茶中两大类,两者各有特色及相应的市场。我县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加工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自年以来,武平炒绿1986多次获省名优茶奖,是省八大名茶之一,产品深受本县及客家籍地区消费者欢迎,但产品市场局限于炒青市场,很难打入烘青的市场;反之生产烘青的茶区,其产品市场也一样。如能找到两者兼顾,又能降低成本,提高茶价的办法,便能占领茶叶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多年来,我县桃溪镇几个茶厂试着把武平炒绿品质形成的部分工艺与烘青工艺相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半炒烘绿茶加工方法。生产的茶叶似烘青绿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绿茶加工过程的考察调研,分析秦巴山区优质绿茶特点、传统加工工艺及设备现状,改进优化了3套秦巴山区优质绿茶加工工艺。这3套优质绿茶加工新工艺的应用,将有力促进秦巴山区茶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茶叶中铅铬绿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茶叶中铅和铬含量的背景,研究了添加铅铬绿对茶叶中铅和铬含量、茶叶感官的影响,以及添加铅铬绿与否,茶叶的冷水洗脱情况,借此探讨茶叶中铅铬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 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改善夏秋绿茶滋味品质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敬廷桃  钟应富  袁林颖  周正科 《茶叶》2006,32(3):133-135
本文在论述绿茶滋味构成和环境条件对滋味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改善夏秋绿茶滋味品质的技术措施,并建议重点发展茶林间种、茶果间种、茶粮间作等模式的复合生态茶园,推广蒸汽杀青和微波干燥等技术措施,以进一步改善夏秋季绿茶滋味品质。  相似文献   

14.
清香型绿茶生产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云 《茶叶》2010,36(2):102-104
为了有效利用夏秋季茶树鲜叶资源,进行了清香型绿茶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开展清香型绿茶工艺生产,可以明显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缓解采制用工紧缺矛盾,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Dot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EGCG为主,包括EGC和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大湘西地区39份绿茶样本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绘制风味轮,并以主要滋味成分含量为基础建立滋味类型贝叶斯(Bayes)判别模型,旨在了解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情况,并为提升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优良,汤色以浅绿色居多;香气类型包括嫩香、嫩栗香、栗香和清香;滋味特征类型有鲜、爽、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湘西地区鲜爽型、醇浓型和其它型绿茶的判别函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对大湘西地区绿茶滋味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绿茶三种冲泡方法及其特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5℃常温冷泡、80℃热水冲泡和沸水(100℃)对绿茶进行冲泡,分析比较茶汤内含成分,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当冲泡水温较低时,绿茶茶汤游离氨基酸、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较多,茶多酚和咖啡碱相对较少,茶汤没有沸水冲泡时出现的苦涩味。常温下冷泡的绿茶不受热泡法最佳饮用时间的限制,不会出现热泡太久出现的水闷气,汤色更绿,滋味更为鲜爽;绿茶以80℃热水冲泡,汤色整体表现较绿,香气比沸水冲泡更显清香,滋味醇爽,叶底保留了嫩绿明亮的特点,且更耐冲泡。固绿茶以桶装水冷水或热水冲泡是值得推广的绿茶冲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谷氨酸钠为标准苦味、涩味和鲜味物质对3种杀青方式加工的夏季绿茶进行滋味强度分析。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对夏季绿茶中的儿茶素、黄酮糖苷、原花青素、聚酯型儿茶素、氨基酸、酚酸和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滋味等效量化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可以较明显地改变夏季绿茶的滋味,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绿茶的苦味强度为:滚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涩味强度为: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鲜味强度3种杀青方式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同一茶园、同一品种全年采制的33批绿茶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内含成分与绿茶滋味和苦涩味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茶多酚含量在20—24%左右(儿茶素为105—115毫克/克)是茶汤浓醇鲜爽滋味与苦涩滋味的逆转阈值。文中提出了儿茶素苦涩味指数=(-)-EGCG+(-)-EGC+(-)-ECG+(±)-GC/(-)-EC+(±)-C的经验公式(指数愈大,苦涩味愈重),进一步明确夏季复杂儿茶素增加和简单儿茶素降低是苦涩味产生的实质,并就茶多酚与绿茶滋味的关系和茶汤苦涩  相似文献   

20.
绿茶鲜汁与烘青茶汤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莉  须海荣 《茶叶》2003,29(4):215-217
采用压榨工艺提取新鲜茶汁,与相同原料制成的干茶茶汤比较,绿茶鲜汁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较干茶茶汤略低,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则较高。通过感官审评得知,绿茶鲜汁的汤色绿,明亮,香气清香鲜爽,滋味鲜,略涩。绿茶鲜汁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明显不同于干茶茶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