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孔怡  蔚承祥  郑铮 《食用菌》2009,31(1):27-28
制种是食用菌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菌种好坏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菌种的好坏又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培养基的制备、种源质量、接种技术、保存条件等等。按菌种培养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类。母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原种和栽培种的质量,所以说在把关母种质量环节上,各种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母种培养基的制备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也非易事。  相似文献   

2.
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分离是进行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探讨不同因素 :菌丝体、培养基、时间、稳定剂、酶的种类与浓度等对姬松茸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确定了姬松茸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为 :MC培养基、培养 6d菌丝体、 0 6mol/LKCl稳定剂、0 5 %溶壁酶和 2 %Novo2 34作用 3h。  相似文献   

3.
王颖  汝守华 《食用菌》2003,25(3):16-16,15
食用菌生产有两种方法:一是农业栽培法,目前一般的食用菌生产都是属于这一范畴,从菌种生产到子实体栽培,均呈现固体状态;二是工业深层发酵法,菌种生产及培养基均呈液体状态。前一种方法可以生产出食用菌子实体,而后一种方法只可以培养出食用菌的菌丝体,同时也可以得到氨基酸及某些药物等。相对而言,利用后一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量优质液体菌种及菌丝体,一般每10天为一个生产周期,但它需要繁杂的设备及摇床等。对于一般中小菌种场及普通食用菌专业户来说,很难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食用菌制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没有专门制种设备和特殊无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培养出健壮的菌种。现已筛选出适合于大多数食用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并研究出培养基的常压灭菌法和简单易行的菌种分离纯化技术,解决了在农村大量发展食用菌的重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菌种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的首道工序,关系着这一产业的成败。液体菌种以其具有培养时间短、发菌快、菌龄整齐一致、接种方便等优点,并有利于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越来越受到食用菌生产企业的青睐,已成为食用菌制种产业的发展趋势。综述了当前国内外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液体菌种制作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了制约我国液体制种发展因素,并对国内液体菌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该书由张甫安等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8章29节,配有插图114幅,系统地介绍了食用菌的一生及其制种的基础知识;小型专业制种厂(场)的布局和设施;主要食用菌各级菌种培养基的选择配制方法;消毒与灭菌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纯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各级菌种的培养质量鉴别  相似文献   

7.
正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菌产量的高低与品质的好坏。目前我国大部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都采用固体菌种。固体菌种制作和发菌周期较长、操作过程繁琐、且效率较低。笔者有幸参加了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发工作,并将液体菌种成功应用在工厂化生产中,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现将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玉米粉2%,豆粕1%,麸皮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技术在制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制种工艺是将 母种直接接入原种培养基中,而本所经多年制种实践,总结出将母种先接入液体培养基,采用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菌丝体技术,再将菌丝体接入原种培养基.用此法制种成功率高,且发菌快,吃料能力强,菌丝粗壮、浓白,更重要的是还对菌株有一定的复壮作用,它适应大多数食(药)用菌菌种的制作.  相似文献   

9.
牛贞福  国淑梅 《蔬菜》2003,(4):23-23
近几年来,我国栽培食用菌的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生产和栽培过程中,污染率一直居高不下,给制种单位和菇农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菌种污染的原因除了菌种本身不纯、设备简陋、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环境污染等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制种工艺和方法有关。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有关工作和调查,总结出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率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麦粒制种在食用菌生产中收效良好,已被国内外所证实,并日益推广。但因小麦的产区狭窄,价格较高,对更广泛的发展凤尾菇等食用菌生产有所影响。本试验以小麦粒、玉米粒、玉米渣、高粱粒及锯木屑为制种材料,进行箱栽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几种谷粒菌种的生产性状相仿,并都好于锯木屑菌种,说明以谷代麦制做凤尾菇菌种也是可行的。一、材料与方法 1.培养基的配制①小麦粒加2.5%碳酸钙;②玉米粒加2.5%碳酸钙;③玉米渣加2.5%碳酸钙;④高粱粒加2.5%碳酸钙;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的接种方法有多种,混合接种是食用菌速生栽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育、栽培料制备、接种和发菌又是混合接种技术成败的关键。混合接种技术需要选育抗杂能力强的菌种;制备的培养料既要适合菌丝的生长,又要降低杂菌的密度;混合接种的过程要减少杂菌的污染;发菌温度要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2.
<正>香菇菌种是香菇生产的基础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香菇生产的成败与效益。香菇菌种按级别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按培养基种类可分为斜面试管种、固体菌种、液体菌种等。笔者根据近20年的生产经验,对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固体香菇栽培种生产的几个关键技术总结如下。1培养基配制1.1严格按配方配制香菇栽培种的培养基常规配方为杂木屑  相似文献   

13.
黄卫华 《食用菌》2014,(3):74-74
<正>近日,由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组织实施的黑木耳胶囊菌种繁育与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取得新突破。"今年使用黑木耳胶囊菌种以后,成活率提高了,省工了……"示范户兴奋地告诉我们。黑木耳菌丝抗性较弱,接种成活率和菌棒成品率低下问题长期困扰黑木耳栽培。菌种是决定食用菌生产得失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为改变传统黑木耳制种和接种技术,促进菌种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黑木耳接种成活率和菌棒成品率,降低生  相似文献   

14.
正食用菌制种主要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制种方式。液体制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方法。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用工成本低、菌丝活力强、接种后萌发吃料快、菌种在培养基中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好、菌龄一致、出菇整齐、可缩短栽培时间等优点~([1])。郭静利等~([2])在对液体制种与固体制种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中指出,液体菌种发育时间可以减少24 d,接栽培袋菌丝满菌时间缩短约10 d,污染率可以降低1.5%,  相似文献   

15.
菌种是食用菌栽培成败的关键,要获得理想效果,必须选用优良菌种。培养基物选择食用菌分离培养的基物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完全培养基-能满足任何微生物的营养需要,其成分都是已知的,如察氏、马丁培养基;基本培养基-由天然原料与部分已知有机物合成,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补充培养基-菌株经诱变后在培养基中补充某种有机物质和碳源、氨源、无机盐、生长素等。目前分离培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液体菌种培养罐,是根据食用菌液体菌种的深层发酵培养工艺流程设计而研制的,是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的专用设备,适用于一般制种菌种厂,食用菌生产专业户,科研和大专院校等单位生产试验使用。一、设计研制方案概述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栽培中所用的麦粒菌种因具有营养丰富、透气性好、发菌快、菌丝生长旺盛、接种简便、用种省、播种均匀、使用效果好等优点,成为平菇等生产中最常用的栽培种培养基.但如果麦粒菌种配制不好,尤其是水分过多或蒸煮过度时,会出现培养基发酸、发黏,菌丝生长稀疏、缓慢,甚至造成污染,导致制种失败.据笔者多年从事食用菌制种工作的经验,用麦粒制作菌种时,应严格控制含水量,不要蒸煮,并把好以下五个关口.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深层培养技术,目前虽然未普遍用来生产产品,但用于制原种、栽培种已显示出很多优越性.生产中由于培养基选用不当,严重妨碍菌丝生长发育已鲜为人知.为此,我们试用几种培养基配方,选择最优者为深层培养技术在制种上广泛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菌种平菇推广1号,引自新疆农垦科学院;香菇8001;猴头.后两者引自江苏省农科院.(二)液体培养基①马铃薯20%,蔗糖2%,磷酸  相似文献   

19.
目前食用菌菌种的保藏材料都取用其菌丝体。保藏方法大致有三种:一为菌丝体的继代培养;二为菌丝体的液体石蜡保藏;三为菌丝体的液氮低温保藏。继代培养法使用方便,但传代次数多了,菌种易衰老退化;液体石蜡和液氮低温保藏法,保藏时间长,但不易寄运。用液体石蜡保藏的菌种也易遭霉菌污染;用液氮低温法保藏又需特殊的液氮冰箱。本试验则以食用菌的担孢子为保藏材料,以滤纸条为保藏基质,即让食用菌孢子保藏在滤纸条上,并密封于试管内。此法保藏时间长,制备简便,又易贮运。  相似文献   

20.
培养基的灭菌是菌种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灭菌彻底与否关系到菌种制作的成败。高压蒸汽灭菌是母种培养基最为常用且有效的灭菌方法,但所用的高压锅价格高,一般菇农和食用菌爱好者购买高压锅不太划算。鉴于经济和菇农、食用菌爱好者用种量不大的现实,笔者以家用18cm压力锅作母种培养基灭菌试验,取得了理想的灭菌效果。1供试材料①双喜牌18cm压力锅,沈阳双喜压力锅制造总公司制造;②试管18 × 150mm;③SPDA培养基。2试验设计①灭菌时间设灭菌15分钟和灭菌30分钟2个处理。②培养基配制分装:设分装后立即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