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施肥对丹参产量及丹参根主要有效成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常用有机肥及化肥对丹参产量和丹参根主要有效成份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丹参根产量,影响三种丹参酮及丹酚酸B的含量。有机肥对丹参产量和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优于化肥,三种有机肥常规施肥水平处理均优于相对应的两倍施用量处理;三种有机肥中猪粪较菜籽饼和鸡粪更有利于丹参酮和丹酚酸B的累积。根膨大期的丹参根中三种丹参酮、丹酚酸B的含量高于成熟期。为了提高丹参产量,稳定其有效成分含量,建议大田生产中合理施用有机肥,适度密植,适当提早采收期。  相似文献   

2.
镁、锌、钼配施对银杏苗叶生物量和药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叶面喷施镁、锌、钼对银杏苗叶生物量、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及其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镁锌钼组合对银杏苗叶生物量、总黄酮含量及其单株产量、萜内酯含量及其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较适宜银杏叶生物量、总黄酮含量、萜内酯含量、单株总黄酮产量、单株萜内酯产量提高的组合分别是Mg4Zn3Mo2、Mg1Zn4Mo2、Mg2Zn4Mo3、Mg4Zn4Mo2、Mg4Zn4Mo2。镁、锌、钼对银杏单株叶生物量、总黄酮含量及其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镁钼锌,对萜内酯含量影响的主次顺序:锌钼镁,对单株萜内酯产量的主次顺序:镁锌钼。叶面喷施镁锌钼肥可相应提高叶中镁、锌、钼含量,而叶面配施锌钼肥对叶中全镁的含量的影响不大,叶面配施镁肥在高水平下促进叶中全锌量积累,叶面配施钼肥在低水平(Mo2)下提高了叶中全锌含量,叶面配施镁锌肥对叶中全钼的含量影响不大。喷施镁肥对总黄酮含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促进了萜内酯含量及其单株产量的提高;锌在高水平下对总黄酮和萜内酯含量有促进作用,低浓度下作用不大或有负面影响;钼在中低水平下对总黄酮和萜内酯含量有促进作用,高浓度下作用不大或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微量元素硒锌钼潜在缺乏,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还降低农产品的矿物营养品质,研究施用硒锌钼肥料对该地区作物生长及可食部分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硒锌钼肥单独土施、硒锌肥配施、硒锌钼肥配施对马铃薯和小白菜产量及营养元素和硒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肥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和小白菜叶片硒含量,分别由对照的0.02mg.kg-1和0.09mg.kg-1提高到1.51~2.15mg.kg-1和13.03~19.44mg.kg-1,钼肥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和小白菜叶片钼含量,分别由对照的0.43mg.kg-1和2.3mg.kg-1提高到1.03~1.16mg.kg-1和17.7~19.9mg.kg-1,单施与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锌肥土施或锌与硒、钼肥配合土施不但使小白菜叶片中的锌含量由对照的21.0mg.kg-1显著提高到48.1~68.4mg.kg-1,还使镉含量显著降低50%以上;施锌对马铃薯块茎的锌含量无显著影响。硒锌钼肥单施或配施均对马铃薯和小白菜产量及氮、磷、钾、硫、钙、镁、铁、锰、铜、硼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在黄土高原旱地,硒钼配合土施可同时提高马铃薯块茎的硒钼含量,硒锌钼配合土施可同时提高小白菜叶片的硒锌钼含量。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单施氮肥、氮磷、氮钾、氮磷钾、有机肥与氮磷钾、有机肥与减半氮磷钾、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有机肥与酵素菌肥、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和酵素菌肥配施,对日光温室春茬迷你黄瓜不同采收期、追肥后不同间隔天数采收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品质以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中期果实硝酸盐含量较高,采收初期和后期较低;一次追肥后果实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在6~9d达最高值,之后下降;在每公顷最高施氮量600kg的条件下,不同施肥配合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在53.1~145.9mg/kg之间,合理的氮肥用量并不会造成迷你黄瓜果实内硝酸盐含量的积累;迷你黄瓜品质以有机肥配合无机肥施用最好;降低有机无机配合处理中无机肥用量或完全施用有机肥不会生产出品质最优的产品,但产量以有机肥与酵素菌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和有机肥配施一定量的氮磷钾无机肥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肥料配合对温室迷你黄瓜硝酸盐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单施氮肥、氮磷、氮钾、氮磷钾、有机肥与氮磷钾、有机肥与减半氮磷钾、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有机肥与酵素菌肥,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和酵素菌肥配施,对日光温室春茬迷你黄瓜不同采收期、追肥后不同间隔天数采收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品质以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中期果实硝酸盐含量较高,采收初期和后期较低;一次追肥后果实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在6~9d达最高值,之后下降;在每公顷最高施氮量600kg的条件下,不同施肥配合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和53.1~145.9mg/kg之间,合理的氮肥用量并不会造成迷你黄瓜果实内硝酸盐含量的积累;迷你黄瓜品质以有机肥配合无机肥施用最好;降低有机无机配合处理中无机肥用量或完全施用有机肥不会生产出品质最优的产品,但产量以有机肥与酵素菌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和有机肥配施一定量的氮磷钾无机肥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配施硫肥对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春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于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氮磷钾水平+不施硫(LS0)、低氮磷钾水平+硫肥(LS6)、中氮磷钾水平+不施硫(MS0)、中氮磷钾水平+硫肥(MS6)、高氮磷钾水平+不施硫(HS0)、高氮磷钾水平+硫肥(HS6)6个处理,研究其对土壤碱解氮、玉米氮素积累、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氮磷钾施肥水平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相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施用硫肥对土壤碱解氮含量没有影响。春玉米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氮磷钾施肥水平及硫肥施用呈显著正相关。氮磷钾配施硫肥与只施氮磷钾处理相比,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10.24%,籽粒产量平均增加5.70%,二者提升效果显著。但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硫肥对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的提升效果逐渐降低。相同施硫水平的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利用率均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小。在相同氮磷钾水平下,施硫能够提高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利用率。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春玉米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逐渐增加,但春玉米的...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红壤所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双季稻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测定数据结合调查获得的生态系统物质和管理投入资料,估算了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两倍氮磷钾配施(2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NPKM))双季稻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NPKM)既提高了系统的作物固碳量又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固碳量,使得其净碳汇效应最大,为8.78tC·hm^-2·a^-1;两倍氮磷钾配施(2NPK)系统的净碳汇效应为8.11tC·hm^-2·a^-1,二者均高于氮磷钾配施(NPK)处理的7.03tC·hm^-2·a^-1,不施肥及单施一种或两种无机肥配施系统的净碳汇效应均明显减弱,其中不施肥处理(CK)最小为4.52tC·hm^-2·a^-1,单施N肥比单施P、K肥在提高系统净碳汇效应上作用明显。配施有机肥(NPKM)稻田的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也高于无机肥配施处理(NPK和2NPK),不施肥、单施一种或两种无机肥配施稻田的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偏低。因此,稻田施用一定量的无机肥是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的保证,而配施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白菜为试材,进行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施用对大白菜产量、营养品质、安全品质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大白菜的营养品质、安全品质和产量,综合评价以有机肥与无机肥质量分数为4∶6时的效应最佳。大白菜硝酸盐含量随无机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提高,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大白菜亚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对大白菜中Cu、Zn和Cd含量的影响作用较小;施肥处理可使大白菜中Pb含量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有机肥和无机肥处理分别降低了24.3%和16.2%;施用有机肥比不施肥处理的As和Hg含量分别增加26.4%和21.1%;无机肥处理使大白菜Cr、As和Hg含量分别增加19.0%、16.2%和174.3%,特别是随无机肥配施量的增加有使Hg含量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肥料配施对杂交中稻氮素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评价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我国南方杂交中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叶氮积累量、茎鞘氮积累量及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在配施有机肥处理与不配施之间在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的配施有利于植株各器官氮素的积累。配施有机肥对叶及茎鞘氮的表观转运率影响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的氮收获指数在成熟期以尿素配施饼肥最高,比尿素+控失剂并配施有机肥高15.2%。配施有机肥与相对应不施有机肥的氮肥利用率能提高10%左右。尿素+控失剂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均较高,分别比不施肥处理高50.6%,16.4%。品种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叶氮积累量及氮素积累总量且在生育后期差异显著。因此,配施有机肥作基肥有利于叶氮、茎鞘氮及氮素积累总量的积累。氮素的表观运转率在不同的肥料处理及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氮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0.
钾镁锌硼钼肥对椪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成龄椪柑桔园连续3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镁、锌、硼和钼肥对椪柑产量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红泥土和河沙土上氮磷钾平衡施较不施钾显著增加椪柑产量,分别增产14.3%和13.5%。在施用氮磷钾基础上施镁、锌、硼和钼肥,可使红泥土上椪柑果实产量依次平均增产8.6%、7.9%、7.4%和2.7%,可使河沙土上的椪柑果实产量依次平均增产4.3%、4.2%、3.1%和2.2%。施钾能增加果实的维生素C、全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而能降低全酸含量和糖/酸比。在施用氮磷钾基础上施镁、锌和硼能增加椪柑果实的维生素C、全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施钼肥导致果实中全酸含量的提高和糖/酸比的降低。在红泥土和河沙土上施钾使椪柑果皮增厚,施镁使果皮变薄,施锌硼对果皮影响甚微,施钼能明显地使果皮增厚。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高含油率微藻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微藻以其生长周期短、不占用农业耕地而被作为第三代生物柴油的首选原料,然而微藻培养密度偏低含油率不高是制约微藻生物柴油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结合微藻培养的营养方式和培养系统,讨论了近年来提高微藻培养密度及油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含量的各种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了微藻高产油率的培养模式,并就培养成本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最后总结了微藻生物柴油的发展方向,即在合适的培养系统下以太阳光为能源,充分利用废气、废液甚至废固培养微藻,提高藻油的生产率,从而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进而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高产高效施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杂交稻育种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确保了杂交稻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本文总结了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点和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便在新形势下为杂交稻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进展杂交稻每生产100 kg籽粒约需氮1.4~2.0 kg,总体上低于常规稻,但因其生物量大、产量潜力高,单位种植面积的需氮量仍然高于常规稻。杂交稻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稻,在精确定量施氮等栽培技术配合下高产品种的氮素当季利用率已达到40%~45%。与早期三系杂交稻品种相比,两系和超级杂交稻品种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和氮素吸收能力,稳定了氮素利用率,为高产奠定了营养基础。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高,颜色深绿,基于叶色与氮代谢的相关性,建立了叶绿素计法、光谱监测法和叶色差法等氮素营养诊断方法。为提高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开发应用了缓控释肥、聚天门冬氨酸尿素等增效肥和添加硝化抑制剂等的新型高效肥料,建立了以“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理论”和“氮肥后移”为核心的不同生育时期氮肥运筹比例和施肥方法,其中精确定量施氮、“三定”栽培施氮、规律性适期施氮等氮肥管理技术更能适应大面积生产需要,也开发了氮肥与其他肥料的配施技术。展望在强化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核心的减施增效管理技术研究和氮肥施用的机械化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氮高效杂交稻品种的“因种施氮”和新型肥料的“因肥施技”研究,是杂交稻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棉花高产和磷高效的磷肥基施追施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本文比较了不同磷肥基施、追施比例对棉花生物量、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优化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的磷肥施用技术。 【方法】 2009—2011年连续三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共设3个处理:不施磷肥,磷肥全部基施,磷肥滴灌追施 (2009、2010年为磷肥50%基施和50%滴灌追施,2011年为磷肥65%基施和35%滴灌追施),追施的磷肥分2次在棉花蕾期和初花期随水施入。各处理的氮、钾肥用量相同,氮肥全部滴灌追施,钾肥全部基施。棉花成熟期测定了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和磷肥的利用率。 【结果】 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与不施磷肥相比,磷肥基施显著增加了棉花的叶、茎、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分别增加15%、9%、9%和11%,磷肥滴灌追施显著增加了叶、茎、壳、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分别增加21%、23%、21%、12%和13%。施用磷肥能够显著提高棉花产量,与不施磷肥相比,磷肥全部基施籽棉平均增产8%,磷肥滴灌追施籽棉平均增产13%,而磷肥滴灌追施的产量比磷肥全部基施提高5%。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棉花的磷素吸收量,磷肥全部基施的磷肥平均利用率为18%,而磷肥滴灌追施的磷肥平均利用率为23%。磷肥35%滴灌追施的增产率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8%和24%,50%滴灌追施处理两者分别为11%和22%。 【结论】 与不施磷肥相比,磷肥全部基施与部分磷肥滴灌追施都能显著提高棉花生物量和产量,增加磷素吸收量,而磷肥部分滴灌追施的效果优于磷肥全部基施,磷肥65%基施和35%滴灌追施的增产效果好于50%基施和50%滴灌追施。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直播油菜高产优质和氮肥高效的适宜氮肥施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密度直播油菜(36×104plant/hm2)的合理氮肥管理措施。【方法】2011-2012年油菜季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德油6号,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区开展了氮肥施用量、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氮肥施用量试验在相同施氮方式(底肥+1次苗期追肥)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N 0、90、180、270和360 kg/hm2);施氮方式试验在同等施氮量(N 225 kg/hm2)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方式(一次性底施、底肥+1次苗期追肥、底肥+2次苗期追肥)。【结果】直播油菜农艺性状都随施氮量增多而呈增加趋势,而施氮方式对株高、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无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和菜油产量,含油率则有所下降。随施氮量增加,油菜籽芥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硫甙含量略呈降低趋势。施氮方式对油菜籽含油率、芥酸和硫甙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和氮肥贡献率(NCR)都随施氮量(90 270 kg/hm2)加大而提高,当施氮量继续增加(360kg/hm2)时却出现明显下降。但180与270 kg/hm2两施氮量处理间的油菜产量、氮肥贡献率(NCR)和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均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肥表观利用率(REN)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当施氮量≥270 kg/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均显著低于90 kg/hm2处理。同等施氮量下,氮肥分期施用可以提高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菜油产量,并以底追两次施氮相对较高。底追两次施氮方式的氮肥利用率(AEN、PFPN、NCR、REN)均相对高于其他施氮方式。【结论】在本试验中等肥力条件下,高密度直播油菜(36×104plant/hm2)的合理氮肥施用模式为施氮量180kg/hm2和底追两次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15.
高盐高油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酶活性及产VFA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盐高油对厌氧发酵产酸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餐厨垃圾为发酵原料,在接种物质量为30%、TS(Total Solids)为8%、温度为35℃、初始pH值为7的条件下进行批式厌氧发酵试验,研究盐、油质量浓度为5、7、9、11、13、16 g/L的6个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的SCOD(Solluted Chemical Oxigen Demand)、VFAs(Volatile Fatty Acids)、淀粉酶、蛋白酶、辅酶F420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油浓度的提高,SCOD峰值下降了23%~38%,并出现了2~3 d的延迟;高盐高油条件下产酸以丁酸为主,丙酸、乙酸和异戊酸含量次之,正己酸、异丁酸、正戊酸的含量最低,不同盐油条件下VFAs各组分比例差距较小;相关酶活性峰值均降低了5%~35%,相关酶活性峰值均推迟了3~6 d出现,盐油浓度越高抑制现象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高盐高油对厌氧发酵的影响和后续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连续3年茎蘖动态分析表明,高沙土麦作区在10月底~11月初播种,基本苗180~270株/m2情况下,播后25~30天茎蘖达到预期成穗数390~450株/m2;小麦产量由主茎及主茎1叶、2叶、3叶产生的分蘖成穗构成。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水平为213.2kg/hm2,产量为5782.5kg/hm2。拔节期施用NPK三元素肥料具有显著提高实粒数,增加千粒重等作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高温、高CO2对农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人工气候室试验研究高温和高CO2浓度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CO2浓度使农作物生育进程加快,作物生育期缩短,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升高,蒸腾速率下降和气孔阻力增加;在相同的发育期使作物叶面积、根、茎、叶生长量不足,生物量下降;对不同作物产量结构的影响有差异,对小麦的影响主要是小穗数和穗粒数下降,而对玉米的影响主要是籽粒百粒重下降。高温、高CO2浓度可使农作物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A greenhouse and laboratory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quantify the P-sorption capacity of high pH, high calcium, coal-combustion, waste materials and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P fertilization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at P-sorption ability. Three different waste materials (bottom ash, bottom ash/fly ash mixture, and bottom ash/scrubber sludge mixture) were selected based upon their handling propert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support plant growth. A steady state was apparently established within 18 hr after adding P. Phosphorus sorption behavior was typical of precipitation rather than surface adsorption for all ash materials.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pH and readily available Ca in the bottom ash and bottom/fly ash mixture favored rapid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s. The β-tricalcium phosphate that apparently formed in these materials would not provide adequate P for plant growth, and fertilizing with more than 1000 kg P ha?1 would be necessary to provide the needed concentrations. The calcareous bottom ash/sludge mixture would maintain a sufficient P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plant growth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low pH. As leaching and exposure to CO2(g) proceed in the other two ash materials, equilibrium with calcite w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 fixing would be a smaller hindrance to plant growth.  相似文献   

19.
高水分大豆蛋白组织化生产工艺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以低温豆粕为原料,应用带冷却工艺的双螺杆挤压实验室工作站,开发出高水分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的生产工艺;分析了螺杆转速、物料湿度、喂料速度和机筒温度等操作参数对产品质构和色泽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对高水分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机筒温度在150℃左右时,产品具有较好的组织化度、色泽及口感;随着物料水分的增加,产品的组织化度、粘着性和明度指数逐渐增加,而硬度和咀嚼度逐渐降低;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产品的组织化度、硬度、粘着性和咀嚼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喂料速度对产品的表观形态影响较大,喂料速度较大时,产品表观粗糙、组织化度降低。单因素实验优选的操作参数为:机筒温度145℃~155℃,物料湿度45%~50%,螺杆转速90~160 r/min,喂料速度20~40 g/min。结合对生产工艺和产品微观结构分析,提出了高水分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形成过程的“膜状气腔”理论假设,以供讨论和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0.
针对烟草移栽后团棵期到打顶期植株形态差异显著,采用单一喷杆式喷雾病虫害防治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集喷杆式和隧道式两位一体喷雾机,以实现在烟叶低矮稀疏的幼苗期进行喷杆式喷雾,在烟叶高大茂密的成熟期进行隧道式喷雾,并实现滴落药液的回收再利用。喷雾机固定在高地隙通用机架上;喷架升降和变形机构实现喷杆式和隧道式2种药液喷施模式;喷架收拢机构实现机器工作态和运输态2种机架形态的变换。试验表明:在相同行进速度和喷雾量的情况下,两位一体喷雾机与普通喷杆式喷雾系统相比,烟草打顶期和采收期时,在植株竖直方向上下层叶片正面平均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提高50%左右,上下层叶片反面平均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分别提高了30.56%和61.54%;在植株水平方向上内中外各层叶片正面平均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提高42%以上;内中外各层叶片反面平均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分别提高了46.23%、61.17%和24.11%。田间试验表明:药液雾滴雾化烟叶附着效果良好,并且几乎无烟叶损伤。在大田种植烟草的全生命周期中,该喷雾机具有更好的雾滴沉积效果和整机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