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合理的养分供应对基质栽培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及配施比例对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获得基质栽培高产优质辣椒的适宜氮、磷、钾用量及养分配比。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为目标函数,以氮、磷、钾施用量3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对辣椒产量的影响排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对辣椒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376.22、164.41、595.31 kg/hm2时,边际产量效应值降至0,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245.13、115.65、367.13 kg/hm2时,边际品质综合得分效应值降至0。氮磷、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氮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对磷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氮;对钾而言,氮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本试验条件下辣椒产量超过53000 kg/hm2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307.76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75.88 kg/hm2。辣椒品质综合评分在84分以上的氮肥施用量为193.12~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90.74~153.19 kg/hm2,钾肥施用量为289.67~437.25 kg/hm2。综合来看,获得高产优质的戈壁日光温室秋冬茬基质栽培辣椒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37.25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48∶1.54。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氮、磷、钾肥配施对胡麻生长的影响,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研究了3种施肥梯度下胡麻经济性状、产量、增产率、肥料贡献率和产投比等的变化,并进行胡麻产量肥效模型函数拟合。结果表明:低氮、磷、钾和中氮、磷、钾施肥水平有利于提高胡麻经济性状指标;施氮、磷、钾处理下胡麻产量较不施氮、磷、钾肥处理提高了4.95%~24.07%,胡麻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长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氮(N)、磷(P2O5)、钾(K2O)分别为75、67.5、72 kg/hm2时胡麻产量最高;钾肥对胡麻产量的贡献大于氮肥和磷肥,高磷具有明显的减产效应;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高施肥量为:N 69.1 kg/hm2,P2O5 51.5 kg/hm2,K2O 63.4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39.6 kg/hm2,P2O5 26.5 kg/hm2,K2O 25.7 kg/hm2。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2017年以来的225份调研数据,以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产量水平为分类依据,分析当前小农户生产的施肥现状、产量差及其影响因素、化肥减施潜力,以期为区域花椒生产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重庆花椒平均产量为8.66 t/hm2,产量潜力为16.7 t/hm2,产量差达8.02 t/hm2,当前椒农平均生产水平仅实现了产量潜力的52%,高、中、低产农户的产量差分别为3.11、7.84、12.2 t/hm2;椒园氮、磷、钾化肥用量分别为N 283 kg/hm2、P2O5 182 kg/hm2、K2O 237 kg /hm2。高产组椒农的化肥减施潜力大,其氮、磷和钾肥可分别减施36%、19%和16%;农户平均施肥以及中、低产组农户施肥水平均低于线性-平台模型拟合的合理施肥量,高产组农户是化肥减量和效益提升的主要对象。当前生产条件下,优化施肥量(氮肥N 299 kg/hm2,磷肥P2O5 228 kg/hm2,钾肥K2O 307 kg/hm2)、施肥次数(4~5次)、种植密度(密植,2000株/hm2以上)和整枝管理(果枝长度1.5 m以上,单株结果枝条数47~48条/株)能有效削减花椒产量差15.4%~43.3%;其中,施肥量、施肥次数和种植密度是影响花椒产量的主要因素,三者的贡献率高达52%。综上所述,重庆花椒生产上农户间产量、施肥量差异较大,提升农户科学施肥认识、整枝管理水平、耕地保护意识以及合理密植观念有利于削减花椒产量差和提高花椒生产效率,同时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2014年在长江中下游薯区实施的68个氮、磷、钾肥料用量田间试验结果,建立了基于养分丰缺指标法——肥料效应函数的甘薯氮、磷、钾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均对甘薯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P<0.01);植薯土壤水解性氮含量的“高”、“低”指标分别为170 mg/kg和100 mg/kg,有效磷含量的临界指标为17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低”的指标分别为110 mg/kg和30 mg/kg;高产田块甘薯的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 125 kg/hm2、P2O5160 kg/hm2和K2O 182 kg/hm2,中低产田块的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 155 kg/hm2、P2O5120 kg/hm2和K2O 220 kg/hm2。  相似文献   

5.
缺乏高效的养分管理技术体系,一直是制约永州地区富硒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优化春大豆钼肥拌种条件下氮、磷肥运筹,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以“湘春豆V8”为材料,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探究不同氮肥和磷肥施用水平组合对春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采用钼肥拌种能显著提高大豆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荚果数,增幅分别达71.4% 和10.0%;显著提高大豆的生物产量和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达17.8% 和22.9%。(2)处理MN1P2(80 g/100 kg 钼肥拌种+45 kg/hm2 尿素+300 kg/hm2 钙镁磷肥)和处理MN2P1(80 g/100 kg 钼肥拌种+75 kg/hm2 尿素+150 kg/hm2 钙镁磷肥)产量分别达2675.64 和2576.49 kg/hm2;两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磷肥利用率、磷利用效率分别为35.15和20.97 kg/kg、181.15% 和111.53%、14.28% 和15.94%、319.69 和450.55 kg/kg。(3)相较于当地常规施肥措施(75 kg/hm2 尿素+450 g/hm2 钙镁磷肥),MN1P2 和MN2P1 两处理施氮、磷肥减施幅度分别达40%、50% 和0%、66.7%。永州贫钼地区春大豆钼肥拌种前提下,氮、磷施用量为45 kg/hm2 尿素+300 kg/hm2 钙镁磷肥或75 kg/hm2尿素+150 kg/hm2 钙镁磷肥,可在减施氮磷肥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提高大豆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北地区干旱以及不合理的施氮和种植密度导致的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探究垄膜沟播模式下冬小麦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优氮肥密度管理措施。试验设置150 kg/hm2(D1)、187.5 kg/hm2(D2)、225 kg/hm2(D3)3个密度梯度和180 kg/hm2(N1)、270 kg/hm2(N2)、36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以N计),通过2 a(2021—2022年和2022—2023年)田间试验,研究氮密互作对冬小麦生理生长、干物质累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利用效率(nitroge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NP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氮密处理(D1N3)相比,合理增大种植密度和减少施氮量可使抽穗期LAI提高13.93%~67.19%,最大干物质累积量和累积速率增大147.25%和65.29%。2 a产量均在D2N2处理达到最大,平均值11911.93 kg·/hm2,但2 a WUE分别在D2N2和D2N3达到最高,NPFP分别在D2N2和D3N1处理最高。通过拟合分析,2021—2022年冬小麦产量、WUE和NPFP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195.92和260.82 kg/hm2、200.51和249.80 kg/hm2、195.92和187.35 kg/hm2,2022—2023年分别为195.92和257.14 kg/hm2、194.39和286.53 kg/hm2、197.45和183.67 kg/hm2。基于回归模型对产量、WUE和NPFP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种植密度180.45~190.04 kg/hm2、施氮量201.66~256.67 kg/hm2的组合模式为垄膜沟播冬小麦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氮密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对充分利用长江流域冬闲田扩种油菜和实现油菜轻简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与耕整地时将肥料施入耕作层相比,免耕轻简种植的施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两个年度在湖北省油菜主产区布置油菜专用肥用量试验,研究“宜施壮”油菜长效专用配方肥(N∶P2O5∶K2O∶中微量元素=25∶7∶8∶5)用量对免耕飞播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关键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养分积累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专用肥用量在750 kg/hm2内,油菜籽产量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继续增加施肥量,产量不再提高;施肥量对提高产量构成因子有显著影响,其中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5.1%和28.6%;油菜关键生育期的有效株数、株高及茎粗均显著受施肥量的影响,在施肥量为600~750 kg/hm2时达到较高的水平;成熟期油菜养分积累量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与产量基本保持一致,各试验最高产量施肥量时的肥料偏生产力为2.26~4.17 kg/kg、农学效率为1.66~3.14 kg/kg、回收利用率为21.78%~59.78%。综上所述,湖北省油菜主产区免耕飞播种植模式的油菜专用肥推荐用量为650~700 kg/hm2,相当于氮(N)、磷(P2O5)和钾(K2O)推荐量分别为163~175、46~49和52~56 kg/hm2,用量略高于翻耕种植模式,在该用量下能维持较高的油菜籽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明确吉林省西部生态区玉米作物的氮、磷、钾肥施用效果及养分吸收利用特征,为该地区肥料的合理配置与施用提供依据,对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2015—2019年中央财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西部布置的360个玉米“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对比分析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生态区玉米氮磷钾配施N2P2K2处理(N、P2O5、K2O施用量分别是209.20、97.80、85.15 kg/hm2)的玉米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9.46 t/hm2,较不施肥处理平均增产50.64%。与各缺素处理相比,增施氮、磷、钾肥平均增产2.21、1.37、1.32 t/hm2 ,增幅分别为37.81%、23.65%、22.41%。与不施肥处理比较,缺素处理的玉米产量差异显著,其高低顺序为N2P2K0(8.14 t/hm2)>N2P0K2(8.09 t/hm2)>N0P2K2(7.25 t/hm2),表明吉林省西部玉米的养分限制因子顺序为氮>磷>钾。施用氮、磷、钾肥增加玉米养分吸收量(N 192.5 kg/hm2、P2O5 86.5 kg/hm2、K2O 217.4 kg/hm2)。在吉林省西部生态区,玉米作物的氮、磷、钾肥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5.11 kg/kg N、22.28 kg/kg P2O5、19.44 kg/kg K2O,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9.50%、29.27%、45.71%,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72%、17.59%、14.97%。吉林省西部生态区玉米施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较高,但仍应结合当地土壤条件,积极进行培肥改良,并应用减肥增效等相关技术,根植科学施肥理念,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玉米增产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量水平的内蒙古阴山地区马铃薯施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内蒙古阴山地区马铃薯施肥现状,为实现内蒙古马铃薯的稳产增产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内蒙古阴山地区连续 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基于马铃薯产量确定合理施肥量,对农户实际施肥量进行评价,分析农户施肥存在的问题。旱地马铃薯平均产量 16.6 t/hm2,水浇地马铃薯平均产量 35.9 t/hm2,水浇地马铃薯产量明显高于旱地马铃薯。旱地马铃薯施氮量介于 0~ 363 kg/hm2,平均 103.6 kg/hm2;施磷量介于 0~ 354 kg/hm2,平均 75.9 kg/hm2;施钾量介于 0~ 330 kg/hm2,平均 46.0 kg/hm2。水浇地马铃薯施氮量介于 45~ 471 kg/hm2,平均 224.5 kg/hm2;施磷量介于 0~ 393 kg/hm2,平均 172.4 kg/hm2;施钾量介于 0~ 414 kg/hm2,平均 167.7 kg/hm2。马铃薯的产量和施肥量变异均很大,且氮、磷和钾用量与马铃薯产量不同步。不管是旱地马铃薯,还是水浇地马铃薯,当产量水平由低到高,施氮过量的农户总的趋势是降低的,施氮量适中的农户比例逐渐增加,施氮不足的农户比例逐渐增多;施磷量分布趋势与不同产量水平施氮量分布类似;农户施钾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施钾不足。内蒙古阴山地区有 71.6%的农户不施有机肥,且有机肥施用量很低,平均 7.1 t/hm2。内蒙古阴山地区马铃薯养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肥施用过量和不足并存,有机肥施用量偏低。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元素,但秸秆还田下晚粳稻最佳磷钾配施目前尚不明确。采用磷钾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磷(P2O5)0,63.75,127.50,191.25 kg/hm2(记P0、P1、P2、P3)和钾(K2O)0,102,204,306 kg/hm2(记K0、K1、K2、K3)各4个水平。在水稻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品质及精米氮素累积量。结果表明:磷肥和钾肥均显著提高了晚粳稻产量、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且二者具有显著互作效应;磷钾合理配施可协同促进晚粳稻产量,当磷、钾肥用量分别62.45 kg/hm2和206.08 kg/hm2时实现较高产。同时,适宜磷钾配施也显著协同提高精米氮素累积量。磷钾合理配施能够提高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胶稠度,但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粗蛋白含量。除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在钾肥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各RVA谱特征值在钾肥、磷肥及二者互作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增施钾肥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均先增后降。南方晚粳稻实际生产中应重视优化磷钾配施比例,在土壤地力中上等及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P1K2的施肥方案可充分发挥磷钾的协同促进效应,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高效并兼顾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