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晓晔 《落叶果树》2009,41(1):50-52
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对庭院内原有或新植的中国红樱桃和大窝娄叶樱桃进行冬暖大棚栽培,建大棚500多个,平均666.7m^2产量1500kg,比露地栽培提前20~40天成熟上市。其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是:建棚前修剪大树压低树冠;选用壮苗,精细栽植;前促后控,加强管理;根据庭院特点,因地制宜建造大棚;12月中旬至1月上旬扣棚及棚内温湿度调控、花果管理、肥水管理、修剪和揭棚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根据本地大棚种植特点,采用无公害操作规程,摸索出一套大棚草莓间作西瓜,套种糯玉米、菠菜1年4熟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每667m^2大棚产草莓2200-2400kg,西瓜4500~5500kg,糯玉米青果穗960kg,菠菜1500kg,667m^2净收入2.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8年,在北京市大兴区蔬菜办的指导下,该区首次种植春大棚嫁接茄子3.3hm^2(50亩)获得显著收益,主要分布在礼贤、魏善庄、榆垡、青云店、庞各庄5个镇。经蔬菜办调查,截止到2008年7月8日,春大棚嫁接茄子667m^2平均产量在5500~6500kg,667m^2产值在8000~9000元。礼贤镇东安村张殿强种植的春大棚嫁接茄子产量产值排在全区首位,  相似文献   

4.
我县利用稻田大棚生产蘑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生产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已超过133.3hm^2,每667m^2稻田大棚产菇2250kg以上,以5元/kg计算,667m^2收入11250元以上,扣除成本4000元左右,每667m^2稻田大棚蘑菇实现纯收入7000元以上。大棚蘑菇生产具有原料充足、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2000~2002年在五莲县10个大棚中进行“三作三收”立体种植研究,结果表明,每667m^2产值为20326.88元,大大高于露地地膜覆盖芋头(3106元)和马铃薯(4960元),每年分摊大棚投入为1500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棚田菱长季节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菱在浙江省金华地区栽培历史悠久,以水塘深水传统栽培方式为主,产量、经济效益低下;大棚田菱栽培技术的开发应用是菱栽培史上的一项技术革新,由于菱具有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无限生长的特点,通过大棚覆盖育苗及大棚栽培技术,可提前3个多月采菱,5月初开始上市,采收期可延长至11月中下旬,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量。据调查,每667m^2大棚菱角产量2200~3000kg,产值13000元以上;若采用大棚育苗、露地栽培方式,每667m^2产量1200~1500kg,产值6000元左右;而传统水塘种植方式一般每667m^2产量仅为750~1000kg,产值3000元左右。因此,采用大棚栽培技术可极大地提高菱的产量、产值。  相似文献   

7.
大棚西瓜复种牛角大辣椒有以下优点:一是提高了大棚土地的复种指数,比单种西瓜多增收一料牛角大辣椒。二是增加了大棚效益,可比单种西瓜每667m^2增收1500~2300元。三是在栽培上实现了轮作,有利于土壤营养均衡,培肥地力。四是西瓜和牛角大辣椒均填补了夏、冬蔬菜淡季空当,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两茬合计一般667m^2收入4200元左右。现将这一新模式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棚栽培西瓜是我国西瓜早熟栽培的主要方式,大棚能够提高早春季节棚温,提早种植,提前上市,经济效益是露地栽培的3~10倍。目前中大果型西瓜大棚生产多采用爬地式栽培,2~3蔓整枝.667m^2种植500~600株,667m^2产量3000kg左右。为提高棚室空间利用率,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经过3年(2011—2013年)研究和生产示范。探索出大棚西瓜半吊蔓栽培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郭振海  罗玉水 《蔬菜》2006,(3):17-17
近年来沙县菜农为了发挥沙县蕹菜品种早生、快发、耐寒、抗病、丰产的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在传统小拱膜栽培基础上,采用简易竹子搭盖大棚膜栽培,有效地提早采收期,延长供应时间,虽成本比小拱膜栽培每667m^2增加投入1600~1800元,但只有钢结构大棚成本的10%~15%,能利用2~3年,每年折旧600~800元,保温效果和钢结构大棚相当。秋季改用遮阳网覆盖栽培早芹和早菠菜,冬季再改用棚膜覆盖栽培延后茄子、黄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比露地栽培每667m^2增加收入4000—5000元。现将沙县蕹菜品种特性以及大棚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连栋大棚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增加菜农的收入,我们于2006~2007年在金华市金东区含香精品园蔬菜基地连栋大棚内开展了间套种栽培及周年生产模式试验研究,取得成功,667m^2收益达29000多元,现将其相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棚栽培树种以甜樱桃、油桃、葡萄较为成熟.甜樱桃结果稍晚.霉地一般需要3年~4年才结果。发展大棚樱桃应先栽树,等进入结果期再扣棚;油桃一般栽后第二年,在较好的管理条件下产量800kg/667m。~1000kg/667m^2;葡萄在栽后第三年产量可达2500kg/667m^2.除此以外,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果树还有杏和李子等.  相似文献   

12.
鲁南地区每年秋后以北方天气为主,光温条件适宜,相对湿度较低,有利于棚室小气候调控。采用塑料薄膜大棚栽培厚皮甜瓜,一般每667m^2产量可达2000~2500kg,11月以后陆续上市,可以避开新疆等主产区哈密瓜的集中上市期,经济效益显著,667m^2可创产值8000~10000元,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瓜农增收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值得在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大棚嫁接西瓜,自1995年在河北省新乐市推广以来,出现了许多高产高效的典型,例如新乐市小流村的刘拴锁、刘三锁,南城西的路振辉,北双井的史双辰,1年两茬西瓜667m^2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部分在8000元以上,1996年刘拴锁667m^2西瓜收入达9800元。近2年,虽然大棚西瓜售价降低,但1年两茬的667m^2收入仍在4000~5000元。但是,生产上也出现了个别农户嫁接成活率低、产量低、效益不高等问题。现将嫁接育苗和定植后栽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芬 《西南园艺》2005,33(1):43-44
2000~2003年在山东省平阴县利用冬暖式大棚进行了凯特杏的保护地栽培,4年生杏树667m^2产量高达1470.4kg,比露地栽培提早30d,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浙茭3号是从浙茭2号品系中选育而成的。植株矮壮,结茭早,单墩结茭数多,耐高温。茭白长17~20cm,茭肉洁白粗壮,品质优良,单茭质量120~135g。秋茭10月上旬上市,每667m^2产量1100kg左右;夏茭6月中上旬上市,每667m^2产量1400kg左右,采收期较长,适于大棚早熟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6.
我地从1998年开始引进种植大棚哈密瓜,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平均每667m^2产哈密瓜2000-2500kg,667m^2产值7000元以上,发展大棚哈密瓜已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早春塑料大棚西瓜拉秧前在行间套栽苏子(荏)是甘肃省合水县早春大棚间套复种的主要栽培模式,套栽面积约258hm^2(3870亩),占全县塑料大棚的39%。平均每667m^2纯收益20000-25000元。其中,西瓜一般每667m^2产量4620~5580kg,纯收益18480~22320元;苏子(荏)每667m^2产量200~300kg,纯收益1560~2600元。  相似文献   

18.
罗钰林  张耀  杨丽 《蔬菜》2004,(2):17-17
反季节设施西芹是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等在夏季休闲期覆盖遮荫网进行栽培。8—9月收获,一般每667m^2可生产蔬菜5000~6000kg,应市绿叶蔬菜走俏,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9.
大棚长季节高密度吊蔓栽培丝瓜,丝瓜采收期长,产量高,效益好,每667m^2产值可达5万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近年来,该技术在张家港市锦丰南港蔬菜基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效益,增加了专业户的经济收入,且其采收期在5~11月,填补了伏夏市场空缺,起到了堵淡补缺的重要作用。现将大棚长季节高密度吊蔓栽培丝瓜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97— 1999年 ,我们在山东省泰安市郊区满庄镇、道朗镇、化马湾乡等地进行油桃大棚栽培试验。共建立油桃大棚 2 0 0 0 0 m 2 ,其中 1997年建棚 80 0 m 2 ,1998年建棚 54 0 0 m2 ,1999年建棚 13 80 0 m2 。大棚油桃定植第 2年春 667m 2产量 172 0~ 194 0 kg,产值 2 .75万元 ,第 3年春 667m2 产量 2 34 0~ 3 10 8kg,产值 3.50万元。现将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园地选择与大棚结构 大棚油桃宜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有排灌条件的沙壤土建园。大棚东西向 ,长约 80 m、宽 8~ 10 m、高 2 .8~ 3m。北墙厚 1m,砖土结构 ,棚架为钢拱架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