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旱类型春小 麦品种是黑龙江省 农业科学院小 麦研究所 根据生态 育种理论, 利用国内 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本文分析 了克旱号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遗传 态势以及生态育 种理论在这些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具体 运用。克 旱号小麦动态基因库的建立及开发利用 为育种者提供了 宝贵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经验。  相似文献   

2.
抗旱类型春小麦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新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本文分析克旱号小麦动态基因库的建立,开发利用和育种经验。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黑龙江省不同小麦产区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特点;在相继育成克旱10号、新克旱9号、克丰3号等系列高产、多抗性、优质小麦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且分别获国家发明奖及部、省、厅多级奖励后,"八五"期间又取得了较大进展,育成了克旱2号、克旱13号、克涝五号、克旱14号、克丰6号等小麦新品种。同时,后继苗头品系材料多,种质资源材料极为丰富,科研人员配备合理并有丰富的育种经验,具有较强的育种后劲。本文对该所近几年来小麦常规育种的进展情况及育种经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克丰6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根据生态育种学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优质、高产等优点。在小麦育种中以克丰6号为亲本,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新品种(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分析了克丰6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生产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小麦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康媛 《大麦科学》2011,(4):21-23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在"十一·五"期间共育成推广了七个小麦新品种,即克丰11号、克丰12号、克丰13号、克旱20号、克旱21号、克春1号、克春2号。"十一·五"期间小麦育种特点为优质、高产、多抗,小麦生产上主推优质强筋小麦和超高产小麦品种。克旱16号、克丰10号、克丰12号、克旱21号在小麦大面积生产上表现突出,克丰10号、克旱16号分别在2009年、2010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克旱21号、克丰12号在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在"十一·五"期间共育成推广了七个小麦新品种,即克丰11号、克丰12号、克丰13号、克旱20号、克旱21号、克春1号、克春2号。"十一·五"期间小麦育种特点为优质、高产、多抗,小麦生产上主推优质强筋小麦和超高产小麦品种。克旱16号、克丰10号、克丰12号、克旱21号在小麦大面积生产上表现突出,克丰10号、克旱16号分别在2009年、2010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克旱21号、克丰12号在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方式,分阶段地把来自国内外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基因累加,培育出适应性,广,丰产,多抗,优质的春小麦品种克2号。克丰2号在生产上累计种植200多万hm^2,以它为亲本育成7个克字号小麦新品种。文中分析其遗传基础,育种策略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小麦品种(系)在改变生态条件后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事实,提出了小麦育种的新方法─—生态遗传育种法。对生态遗传育种的理论依据、生态变异性状的遗传与选择方法及生态遗传育种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春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依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环境关系,选用旱肥型的新克旱9号、抗旱型的东农7742、水肥型的克丰4号和耐湿型的克涝3号4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在稀播条件下对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和产量形成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旱肥型新克旱9号的总叶面积峰值最高,为360 cm2,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旱肥型、抗旱型品种新克旱9号、东农7742的旗叶面积峰值高于其它两个品种,其叶面积对产量的作用较水肥型、耐湿型品种明显;旱肥型品种新克旱9号株高、株穗数及千粒重对产量作用关系较大,抗旱型品种东农7742株穗数、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大,水肥型品种克丰4号株穗数对产量作用大,耐湿型品种克涝3号的株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小麦品种(系)在改变生态条件后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事实,提出了小麦育种的新方法-生态遗传育种法。对生态遗传育的理论依据、生态变异性状的遗传与选择方法及生态遗传育种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早熟丰产小麦新品种早麦5号简介早麦5号由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小麦遗传育种课题组用浙江的“早熟908”与自育的“75(3)2—2”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1995年7月通过贵州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早麦5号属半冬性品种,早熟、抗病是其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旱生型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等单位成功地选育出晋麦33号、临旱88-3、晋麦47号、临旱93-5等几个在黄淮麦区旱地区试中表现突出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已在该麦区的秦、晋、鲁、豫、冀五省旱地麦田大面积推广。本文分析了该类型旱地新品种的特性与遗传组成,提出了黄淮麦区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育种策略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旱生型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等单位成功选育出晋麦33号,临旱88-3,晋麦47号,临旱93-5等几个在黄淮麦区旱地区试中表现突出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已在该麦区的秦,晋,鲁,豫,冀五省旱地麦田大型面积推广,本文分析了该类型旱地新品种的特性与遗传组成,提出黄淮麦区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育种策略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对不同春小麦新品种、不同收获期、温度、降落值对春小麦穗发芽和籽粒发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克春1号、克旱21号、克丰12号与克旱15号穗发芽率抗性差异较大,收获期对发芽率影响较大,收获越晚发芽越严重。各小麦品种在15℃条件下的籽粒平均发芽率比20℃条件下低,尤其是收获越晚时较高的温度对发芽更适宜。不同小麦品种降落值大小不同,与穗发芽率呈负相关。本研究可为选育抗穗发芽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晋麦9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于2004年利用超优67为母本、临旱6326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其于2014年1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4009。1生物学特性晋麦98号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干热  相似文献   

16.
晋麦33号遗传基础与育种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麦33号是我国旱地小麦育种上的一个突破。为了促进我国旱地小麦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笔者从分析该品种系谱中揭示了其丰富的多方位交叉融合的遗传基础。与此同时,对其育种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晋麦33号遗传基础与育种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麦33号是我国旱地小麦育种上的一个突破。为了促进我国旱地小麦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笔者从分析该品种系谱中揭示了其丰富的多方位交叉融合的遗传基础。与此同时,对其育种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方针,对生产上种植的克字号小麦通过系谱跟踪,揭示了克字号小麦不同生态类型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的规律。据此,作者认为:①采用多亲多次的阶梯式复合杂交是春小麦生态育种中进行多抗性新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②采用搭梯上楼、步步攀高的方法,选育突破性的品种;③小麦品种多抗性是稳产的重要保证;④以常规育种为主、多种途径相结合,组建不同生态类型的动态基因库,加强种质资源研究,不断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小麦骨干亲本“洛夫林10号”1BL/1RS在衍生品种中的遗传特征,利用小麦1B染色体上的17对SSR引物,对以洛夫林10号为亲本衍生的1~3个世代的14个代表性小麦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洛夫林10号”衍生一代的“丰抗9号”和衍生二代的“京411”和“京437”很可能丢失了1RS外,其余的11个衍生品种极可能携带1RS,但各个品种携带的1RS在遗传构成上表现不同,说明在育种选择过程中1RS并非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遗传,而是与小麦的染色体发生了遗传重组。值得注意的是,“洛夫林10号”位于1BL上的Xgwm259~Xwmc728、Xwmc416~Xgwm153~Xwmc44~Xgwm259~Xwmc728和位于1RS上的Xwmc619~Xgwm413表现为区段遗传,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些区段具有丰富的优异基因簇。这一结果提示,骨干亲本之所以能够在育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区段遗传效应。深入探讨骨干亲本在衍生品种中的区段遗传效应对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金陵教授一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在大豆育种和相关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选育出东农4号、东农36等具有突破性的大豆优良品种,在品种选育的同时还进行大豆遗传和育种方法研究,创建了混合个体选择法。他强调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他的大豆生态育种理论对我国大豆品种改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十分注重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并在基础研究方面如大豆的演化,分类及起源研究中提出很有建树的观点。他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作物研究尤其从事大豆研究的科技人才,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