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光身粳稻嘉58为材料,于2014年、2015年通过调控栽培措施构建了超高产(产量≥11.25 t/hm2)、高产(11.25 t/hm2产量≥9.75 t/hm2)和一般生产产量(9.75 t/hm2产量≥7.5 t/hm2)3个产量群体,对3个产量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茎蘖生长动态、叶面积动态及构成、干物质积累转运等地上部特征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一般生产产量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总颖花量极显著提高;超高产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期至拔节期的茎蘖增加平缓、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茎蘖衰减平缓、成穗率高;超高产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抽穗期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均显著提高。提出了嘉58的超高产群体的主要经济指标并讨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豫麦49号新品种的生育特点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超高产条件下 豫麦 49 号新 品种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幼穗发育、籽粒灌浆 及产量形 成等生育特点的研 究,提出了实现每 公顷 9 000 kg 以上产量 指标,应采取精量匀 播,创建优质 群体;优化投肥结构,实施“氮肥后移”及科学合理灌水等 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层次群体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形成超高产(≥9000 kg·hm~(-2))、高产(7500~9000 kg·hm~(-2))、农户(6 000~7 500 kg·hm~(-2))三个产量水平群体,比较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间小麦群体的特征、产量及其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产、高产和农户小麦间穗数差异不显著;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增加,不同产量水平间均差异显著;超高产、高产小麦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农户小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LAI及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LAI增长率和生长率均逐渐增加,群体净同化率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小麦超高产、高产栽培的关键为在获得适宜收获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提高穗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缩小产量差的关键。超高产、高产小麦应在孕穗期适宜光合面积的基础上,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提高生物重和籽粒重。  相似文献   

5.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使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小麦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群体整个生育期磷素积累动态变化均可采用Richards方程拟合.超高产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成熟期磷素积累量分别达28、22、46、68 kg·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磷素吸收高峰出现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其次为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茎鞘、穗及成熟期颖壳+穗轴、籽粒中磷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达21、8、9和45 kg·hm-2以上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花后叶片磷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茎鞘磷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磷素转运量低于9 kg·hm-2,茎鞘磷素转运量高于15 kg·hm-2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超高产群体百公斤籽粒吸磷量为0.84~0.88 kg,磷素利用效率为113.60~118.93 kg· kg-1,磷收获指数为0.64~0.67.  相似文献   

6.
新疆春大豆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模式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16和2017年开展膜下滴灌超高产创建研究工作,创建大豆吉育86超高产田,连续两年获得6 2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量,为进一步推广此项高产模式,本研究以其为参考,从超高产的产量结构、群体特征、生理特性等进行解析,介绍超高产技术的具体流程与措施.结果表明:产量结构方面,收获25.2...  相似文献   

7.
淮南麦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淮南麦区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表明超高产小麦产量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协调,表现为高茎蘖成穗率、高可孕花率、高可孕花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超高产小麦群体起点低,光合面积发展合理,花后根系吸收功能和叶片光合功能强,衰老慢,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淮南麦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淮南麦区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表明超高产小麦产量穗数,结实粒和粒重协调,表现为高茎蘖成穗率,高可孕花率高可孕花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超高产小麦群体起点低,光合面积发展合理,花后根系吸收功能和叶片光合功能强,衰老慢,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玉米新品种吉单50产量构成指标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臧薪宇  任禾  李强  高红军  彭畅 《玉米科学》2012,20(4):114-117,121
以先玉335、郑单958高产品种为对比材料,分别在吉林省东部山区(桦甸)和中部地区(公主岭)进行吉单50玉米新品种在超高产条件下的产量构成指标及超高产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吉单50具备高产潜力,在最佳肥水供给条件下,最适密度范围为7万~8万株/hm2,群体叶面积指数高达6.0~6.3,最高产量为14 113kg/hm2。  相似文献   

10.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 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而前期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24%(福建龙海)和33%(云南涛源),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CGR显著大于生长日数。  相似文献   

11.
对Ⅱ优602、德香4103、Q优8号等3个超级稻品种不同产量级别群体的产量形成及干物质生产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品种从中产(产量≤9.0 t/hm2)实现高产(产量9.0~10.5 t/hm2)关键在于每穗粒数提高后库容的增大,并同时提高结实率;而要实现超高产(产量≥10.5 t/hm2)则有赖于大库条件下结实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超级稻品种产量分别与分蘖临界期后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超级稻品种高产群体获得高产的关键是提高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而要进一步实现超高产则需要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能力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兴化、姜堰杂交粳稻常优1号、甬优8号"百亩攻关方"与"千亩示范方"为对象,对不同产量水平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群体物质生产与运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较之高产,超高产群体单位面积总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保持正常的良好结实性状;群体生育中期的高效光合生长量显著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亦显著增强,光合物质的输出与运转更为协调。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生态区、栽培方式、品种特性等制定相应的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量玉米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单产逐渐增加,施氮量为450kg/hm2时单产高达13980.84kg/hm2;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群体粒数、粒叶比等反映群体特征的大部分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少数指标如百粒重的变化则不明显。综合分析得出:与收获指数相比,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大,玉米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对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群体粒数是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不大;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产示范方的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考查了机插常规粳稻超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积累等群体特征。2008年对江苏武进区邹区(品种为武香粳9号)、漕桥和前黄镇(品种均为武运粳7号)等3个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2009年对江苏省如东县(品种为宁粳3号)的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机插稻产量与颖花量的相关达极显著,要达到10.5 t/hm2以上的产量,每1m2颖花量需≥ 45 000;籽粒产量10.5 t/hm2以上高产机插水稻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高产机插稻氮素积累的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和抽穗后两个阶段。足够的颖花量是机插粳稻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保证后期氮素供应、发挥后期干物质积累优势、促进大穗的形成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超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时产量的影响,以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三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和对照品种鲁麦14为材料,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其在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与鲁麦14相比,三个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在生育后期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都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而且各品种下层的叶面积指数、群体的透光率和光能利用率明显高于鲁麦14;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品种的产量分别比鲁麦14提高8.6%、17.0 %、16.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超高产小麦具有较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保持群体中下部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盘锦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包括:一要完善田间工程,培肥地力;二要选择具有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群体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偏大穗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三要通过稀播育壮秧、合理密植、完善肥水管理、综舍防治病虫害技术等措施培育水稻超高产株型,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群体光合生产率、粒叶比,从而提高群体质量。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合理调控拔节期至孕穗期及适量增加孕穗期至开花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适量的基础上,重点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是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实现超高产的关键。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2 800~13 600 kg·hm-2,花后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7 200、20 000 kg·hm-2以上。开花期群体叶片干物质积累量与花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抛物线关系,茎鞘、穗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开花期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 300~3 400 kg·hm-2,茎鞘、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7 500、2 000 kg·hm-2以上,有利于提高群体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培矮64S/E32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有俊 《杂交水稻》2001,16(1):40-42
1998年进行超级稻培矮64S/E32的超高产示范种植,产量平均11.84t/hm^2,最高田块达12.10t/hm^2。1999年扩大示范,尽管受恶劣气候影响,产量平均10.54t/hm^2,最高田块达11.42t/hm^2。培矮64S/E32表现出株型紧、产量高、优势强、抗性好的特点。超高产栽培主要应抓住群体质量调库源,早发稳长攻壮杆,保足穗粒争粒重。  相似文献   

19.
1前言乳芽直播属单本栽培,其自然落成每平方米25~28个芽,创造了超高产的群体环境。单株成穗10~20穗,每穗结实粒数130~180粒。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减少了移栽的返青期、停滞期,延长了分蘖期、保证了水稻有效生育期,建造了高光效、超高产群体,这是乳芽直播创高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改善了水稻通风、透光条件、因而发挥了边际效应。提高了光和作用、增强了植株抗性、使水稻超高产、克服了早衰、病重、倒伏三大弊端而达到理想的产量境界。2水稻乳芽直播技术要点2.1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超高产小麦株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超高产小麦株型是“立体株型”。即穗层,叶片不在同一层次,而在群体中呈立体分布,使植株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姿态;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充分光能,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