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闽西北地区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和杉木纯林林龄的增长,土壤密度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变化。(2)随着林龄的增加,全钾、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呈逐渐增加趋势,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铝和锌的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3)随土层的加深,土壤中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氮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铝、铁和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则逐渐增加。(4)随着林龄的增加,灌木的Shannon-Wiener指数先减小后增大,生物量逐渐增大;草本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5)土壤物理性质对灌木生物量和草本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土壤中速效钾、全钾、全磷、铁和锌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 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近自然改造林分和未经改造的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分析林下灌木和草本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改造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纯林。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变化特征不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受采伐影响明显(P < 0.05),均为改造样地大于对照样地,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达56.68 g/kg。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与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5),与草本无显著相关性;pH值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和含水量与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建议采伐后保留450 ~ 600株/hm2配合林下30 ~ 40株阔叶树种补植作为该区域经营指标参考,并重视经营措施下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解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四川蒙顶山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方法  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地法对经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的蒙顶山木荷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  结果  ①研究区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55种,隶属72科115属;②人为干扰对该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H)、Simpson 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均降低;③不同的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为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全钾、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P<0.05),增加了土壤容重,对土壤全磷、速效钾、pH没有显著影响(P>0.05);④土壤全钾、含水量、有机质是影响木荷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  结论  人为干扰对木荷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水平、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负向的。图2表4参27  相似文献   

4.
选取海口市主建成区随机建立的235个植物样方进行调查,评价其结构特征,分析其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主建成区常见植物共283种隶属于72科218属,其中,本地种114种,外来种169种;②优势植物主要有椰子Cocos nucifera、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王棕Roystonea regi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等;③树木径级结构呈现"整体偏小"的分布格局,整体立木层次较低,平均树高仅6.8 m;④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功能多样性指数之间多数存在显著相关(P < 0.05);⑤谱系多样性指数(PD)与乔木层、草木层中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多数存在显著相关(P < 0.05);谱系变异性指数(PSV)与多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均不相关,但谱系均匀度指数(PSE)与多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P < 0.05)。为避免物种同质化现象,提倡运用乡土物种进行城市森林建设,同时选择多层次且具有针对性的多样性指数和功能性状参数,以保证对城市森林植物多样性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定的方法,选择 4个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典型灌木群落多样性和土壤理化特征以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四合木群落、油蒿群落的均匀度指数(E)均大于白刺群落,且均与白刺群落差异显著;四合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R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变化规律一致,四合木群落>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油蒿群落>白刺群落。限制驼绒藜群落多样性的关键是土壤全钾、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限制霸王群落多样性的关键是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而限制四合木群落多样性的是土壤全盐量、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限制油蒿群落多样性的是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限制白刺群落多样性的是土壤全盐量、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丰富度指数(R)主要受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均匀度指数(E)、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幼林龄(5年生)、中林龄(15年生)和成熟林(24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被高度、种类以及覆盖度等生长状况,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特性,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灌木层的物种种类随着林龄增加而降低,而草本层则呈上升趋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则不断升高;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林分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但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及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均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林下植被均匀度普遍高于幼龄林;灌木层植物对杉木人工林林下生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而草本层植物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且生长周期短;成熟林林下土壤肥力有所提升,适当缓解了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科学评估落叶松-水曲柳混交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在辽东山区以24~28年生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LF)、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LL)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纯林(FF)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分别出现26科33属36种、31科42属45种和27科43属48种植物。草本层植物以薹草、野大豆、蝙蝠葛为主,灌木层植物以卫矛、忍冬为主。在草本层,不同林型间除了丰富度指数表现为FF>LF=LL外,其他指数总体上均表现为LF>FF>LL;在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LL>LF>FF,均匀度指数表现为LL>FF>LF。除全磷外,不同林型的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在0~10 cm土层,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的土壤铵态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高于纯林,而土壤硝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却低于纯林。3种林型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较低,表明辽东山区土壤总体呈现磷素缺乏。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总体上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相关性较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低,只有落叶松纯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0~1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也进一步证实了混交林由于硝态氮含量高,其草本多样性高;而有效磷含量低,则灌木多样性差。【结论】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植物多样性优于落叶松纯林,2种林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营造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增加植物多样性及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海南省3座城市的植物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城市植物多样性形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为今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布局等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省的海口、文昌和三亚为研究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域内进行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样方内的物种、胸径、冠幅、株高、数量、植被覆盖面积等信息,应用β相异性指数研究群落和物种的组成差异,对各城市植物多样性在物种、功能和谱系层面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通过对比探讨影响城市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因素。结果(1)海口市规划区共统计了227种植物,归属于71科184属;三亚市规划区共统计了244种植物,归属于76科204属;文昌市规划区共统计了230种植物,归属于72科181属。(2)3座城市的乡土物种β相异性均高于外来物种,乔木层的物种β相异性比灌木层和草本层低。(3)3座城市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文昌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海口和三亚2个城市(P < 0.05);三亚和文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现显著差异(P < 0.05),且文昌的各多样性指数值较高。(4)文昌和另外2座城市之间灌木层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和功能离散度指数(FDis)均呈现了显著差异,文昌的灌木层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海口和三亚(分别为P < 0.01和P < 0.001),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一致。(5)文昌乔木层的谱系多样性指数(PD)值显著高于海口,三亚灌木层的PD指数值显著高于文昌,文昌草本层的PD指数值显著高于海口和三亚(P < 0.01)。灌木层和草本层的谱系均匀度指数(PSE)结果与PD指数一致(分别为P < 0.001和P < 0.01),但在乔木层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 = 0.690)。结论海南省3座城市的乡土物种组成差异性比外来物种更为明显,但整体植被种类未呈现出明显的同质性的特征。3座城市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水平的高低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未来研究中,分析城市中多个层面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可以更全面地对多样性格局的保护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获取土壤水盐、养分及群落样方数据,探讨不同盐梯度下植物多样性的响应及土壤因子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9.21~9.59 g/kg (S1)、5.97~0.66 g/kg (S2)的盐分梯度上,随土壤盐含量降低,植物生活型结构发生改变,灌木比例降低,草本比例增加;不同盐梯度下,土壤因子(全磷、全钾除外)形成显著性差异;高盐生境物种多样性总体高于低盐生境,其中Margalef指数(R)随盐分降低梯度显著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则呈不显著降低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指数(D)与土壤全钾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有机质、盐分、pH、土壤水分、土壤全氮含量则显著影响Margalef丰富度(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闽西北地区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和杉木纯林林龄的增长,土壤密度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变化。(2)随着林龄的增加,全钾、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呈逐渐增加趋势,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铝和锌的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3)随土层的加深,土壤中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氮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铝、铁和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则逐渐增加。(4)随着林龄的增加,灌木的Shannon-Wiener指数先减小后增大,生物量逐渐增大;草本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5)土壤物理性质对灌木生物量和草本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土壤中速效钾、全钾、全磷、铁和锌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云杉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寒温性针叶林林分密度与林下草苓植物多样性的关联性,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以云杉Picea林为代表的寒温性针叶林,在不同密度的林分中设置样地,调查林下草苓植物的物种组成,分析林下草苓植物的多样性,并对林分密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的云杉林中共调查到37种草苓植物,隶属于18个科35个属。②云杉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林分密度为475株·hm^-2时,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2,1.97和0.71;当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时,Sire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4,1.18和0.39。④不同密度的云杉林中,草苓植物丰富度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在以云杉为主要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中,林分密度对林下草苓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减小。图3表3参23  相似文献   

12.
紫楠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紫楠Phoebe sheareri全分布区内20个典型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类型、物种多样性水平,研究紫楠群落物种多样性对不同干扰强度和气候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0 400 m2的调查样地内共计维管束植物103科236属363种,种子植物科、属区系类型丰富,以北温带、泛热带成分为主;干扰强度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影响紫楠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Patrick指数、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优势度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Pielou指数均表现出差异。处于5级干扰的绿荷塘群落,紫楠在乔木层占绝对优势,而在灌木层处于次优势地位,且整体多样性水平低,不利于该群落的可持续发展;乔木层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干扰强度呈显著相关,即干扰越强,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程度越低;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级干扰时,说明中等强度的干扰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相比气候条件,干扰强度对紫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改造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文贵  刘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296-6297
柏木低效林是四川盆地丘陵区一种典型的低效林类型。对四川省阆中市哑口乡低效柏木人工林设计了4种间伐强度(对照、21.6%的弱度间伐、49.4%的强度间伐和71.3%的极强度间伐)的低改试验。于5年后对试验地进行了林分生长量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对低改后林下植被的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平均胸径生长影响显著(P<0.01),其生长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加,但保留密度2 490和1 560株/hm2的2个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林分低改后,增加了林下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减低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因此,作为水土保持林,可对柏林低效林进行50%的抚育间伐,即保留密度在2 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于2014年生长季(5-9月)对设置在天然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样地内的272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物种及其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土壤因子进行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Gleason指数及相应的均匀度(Pielou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天然阔叶红松林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生长期动态,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讨了土壤因子对草本层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共有91种,隶属于34科80属,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的物种数最多,物种单科单属、单属单种现象很明显,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0%以上,在样地内占有绝对优势。②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月季变化较明显,物种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月季变化趋势一致,在6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727,0.924和3.093,9月取得最低值;Pielou指数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7月达到最大,9月最小。生态优势度指数从5月到9月逐月递增,表明草本植物在7月物种分配最为均匀,9月优势种最为突出。③冗余分析(RDA)排序图第1轴主要反映了土壤全钾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的变化趋势,RDA第2轴主要反映的是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表明这些因子对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向前选择和蒙特卡洛(Monte Carl permutation test)检验分析也发现其中具有显著性影响作用的是土壤全钾质量分数和pH值(P=0.002)。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 (0 kg·hm-2) ,N1 (125 kg·hm-2) ,N2 (250 kg·hm-2) 和N3 (375 kg·hm-2) 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施氮 (N1、N2、N3) 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马铃薯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在N2 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却显著降低了真菌的数量。与N0处理相比,施氮均显著提高了间作条件下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N3 处理的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率 (AWCD) 、Shannon-Wiener (H) 、Simpson 指数 (D) 、均匀度指数 (E) 及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 (S) 最高,而马铃薯在N2 处理时最高,但对6 类碳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玉米、间作马铃薯各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出现较大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发生改变。表明适量施氮对调控间作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其功能多样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决长期纯林经营模式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量下降等问题,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在自然演替程度下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关系。  方法  以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太子山3种不同自然演替程度下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探究其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 4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的生物量相对于30年生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40年生林分的平均生物量最高。②多样性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不断增加,但在不同演替阶段有所差异。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在各个演替阶段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Pielou指数在4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与30年生林分差异显著(P<0.05);功能丰富度、功能多样性与Pielou指数变化一致;功能离散度在40年生林分与其他演替阶段的林分都差异不显著(P>0.05),3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差异显著(P<0.05);功能均匀度在各个演替阶段林分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③林分密度在40年生林分与其他演替阶段的林分都差异不显著(P>0.05),3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变化趋势随着演替程度的进行有所增加。④最佳解释模型中,解释变量包含功能离散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其中功能离散度相较于其他物种多样性指数更能有效地解释生物量的变化。  结论  生物多样性因子对生物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可解释性,其中功能参数中的功能离散度对于生物量的影响最大。图1表4参34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 088 m,987 m和830 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Ⅰ,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 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 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Ⅰ最低,分别为1.35 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各样地有大于43%的土壤动物个体分布在0~5 cm土层(凋落物层除外),有大于72%的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在凋落物层;除Simpson优势度指数(C)外,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同时,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较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波动更大,表明坡位对柳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群落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影响较类群数的影响大。图3表5参20  相似文献   

18.
亚高山草甸冬夏季牧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轮牧制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2008年5-10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Tullgren)和湿漏斗(Baermann)法对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北红原县亚高山草甸冬季牧场(WP)和夏季牧场(SP)春夏秋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46 746个,分别隶属6门9纲16目61类群;其中WP中22 092个,隶属6门9纲15目42类群;SP中24 654个,隶属6门8纲15目46类群。2种生境中均以线虫为优势类群。轮牧制度下的亚高山土壤动物群落,其个体数量变化趋势是:春季SP>WP,夏季和秋季WP>SP;类群数变化趋势是:春季和秋季SP>WP,夏季WP>SP。2种生境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从春季到秋季SP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随土深增加而降低,WP中土壤动物类群数表聚性明显;WP中密度随季节更替表聚性越来越弱,到秋季反而随土深增加而增大。春季WP中所有多样性指数均高于SP,但差异不显著;夏季WP中Margalef指数高于SP,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SP,但Pielou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SP;而到秋季WP中只有Simpson指数高于SP,且2种生境中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与其它区域相比,亚高山冬夏季牧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较简单,但土壤动物密度更高。轮牧对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有明显影响,但冬夏季牧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相似。  相似文献   

19.
李波      赵阳    齐瑞    曹家豪    陈学龙    刘婷    高本强    单立山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43-50
为揭示紫果云杉天然林群落草本植物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以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紫果云杉天然林为对象,调查分析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1)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天然林群落下共有草本植物57种,隶属于26科48属,以菊科(Aste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禾本科(Poaceae)植物为主,且重要值均较大;2)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并在海拔2 915 m处达到最大;3)不同海拔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较低,且随海拔差异的增大,相似性系数逐渐减小,相邻海拔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不规律的变化;4)海拔与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优势度、Pielou均匀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综合研究得出,洮河自然保护区天然紫果云杉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受海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杉木林的经营和林地地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研究了间伐5 a后,不同强度间伐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抚育间伐可改变林下植被组成、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强度间伐区为最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强度间伐区比对照区增加了0.93%;林分土壤10 cm厚处年均温比未间伐林地提高了0.17℃以上,中度和强度间伐林分的全年极温差降低了0.35℃和0.79℃;土壤表层全C、全N、有机质、全P、有效P含量均以对照区最高,而强度间伐区仅次于对照区.从季节动态来看,夏季不同强度间伐区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月平均温度比对照区均有所提高,秋季对照区全C、全N、有机质、全P、有效P的含量出现峰值,而不同强度间伐区全C、全N、有机质含量秋季最低.[结论]间伐改善了土壤温、湿条件.强度间伐后,林下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