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盆栽绣球花手鞠为试材,采用“3414”试验设计,根据氮(N 0、0.5、1.0、1.5 kg·m-3)、磷(P2O5 0、0.19、0.38、0.56 kg·m-3)、钾(K2O 0、0.5、1.0、1.5 kg·m-3)不同施肥水平组合下叶片主要性状的测量数据的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建立叶片各性状指标与施肥量的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结果表明,(1)叶片基本形态指标与氮、钾肥水平极显著相关,与磷肥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平均叶周长和叶面积随氮、钾肥水平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氮和钾肥在0.5 kg·m-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施氮量与色度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钾、磷肥水平与叶片色度值均无显著相关性,与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由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可得,当以叶面积为方程因变量时,N、K2O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15、1.04 kg·m-3;将总叶绿素含量作为因变量时,N、P2O5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04、0.01 kg·m-3。(4)本试验中,N 1.00 kg·m-3、P2O5 0.38 kg·m-3、K2O 1.00 kg·m-3处理最有利于增大叶面积和加深叶色,氮、磷、钾肥的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15、0.01及1.04 kg·m-3。  相似文献   

2.
为给甘薯脱毒微型薯的生产提供依据,该研究于2016年进行了不同甘薯蔓长类型的品种和密度基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60株·m-2的基质栽培下,甘薯短蔓、中蔓品种结薯性较好,脱毒微型薯产量超过2.5 kg·m-2,数量超过300 个·m-2,早熟品种脱毒微型薯的商品性更好。适当降低密度,能显著提高长蔓品种脱毒微型薯的产量和数量,适宜的密度为40~50株·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硝态氮残留梯度下减施氮肥后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变化,为保证合理减施氮肥,有效降低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硝态氮残留情况下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农户施肥相比,监控施肥的氮肥用量减少55 kg·hm-2(26%),产量为5 885 kg·hm-2,比农户施肥增产3.1%,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32.4 g·kg-1,与农户施肥相比无显著差异。当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5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低,为4 252 kg·hm-2,硝态氮残留在55—10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 186 kg·hm-2,硝态氮残留量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100 kg·hm-2时,不施氮肥小麦产量会显著降低,但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合理减施氮肥,无论土壤硝态氮残留多少,均不会减产。土壤硝态氮残留>300 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平均为146.93 g·kg-1;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200 kg·hm-2时,不施氮肥会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但通过监控土壤硝态氮合理减施氮肥,无论硝态氮残留高低,均不会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硝态氮残留介于55—100 kg·hm-2时,农户与监控施肥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4.5和123.1 g·kg-1。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小麦氮肥吸收效率(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36 和45.7 kg·kg-1,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61.5%和57.1%。【结论】综合考虑维持北方麦区小麦较高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收获期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应介于55—100 kg·hm-2。基于小麦目标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监控,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对实现小麦氮肥减施、绿色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8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施N 375 kg·hm-2),NP(施N 375 kg·hm-2、P2O5 187.5 kg·hm-2),NK(施N 375 kg·hm-2、K2O 187.5 kg·hm-2),NPK(施N 375 kg·hm-2、P2O5 187.5 kg·hm-2、K2O 187.5 kg·hm-2),M(施有机肥22 500 kg·hm-2),M+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 375 kg·hm-2、P2O5 187.5 kg·hm-2、K2O 187.5 kg·hm-2),M+1.3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 487.5 kg·hm-2、P2O5 243.75 kg·hm-2、K2O 243.75 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12 a间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有机碳的平衡、碳的固定与转化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肥料配施(M+NPK、M+1.3NPK)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M+NPK、M+1.3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提高17.9%和23.3%。各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平衡均表现为盈余,有机碳平衡和有机碳投入呈线性相关,试验点有机碳平衡每年所需的最低有机碳投入量为1 660 kg·hm-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且以M+1.3NPK处理下碳的固定速率最高。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有效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其固定速率,并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其中,以M+1.3NPK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甬籼15为供试早稻品种,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硅钙镁磷钾肥与常规肥配合施用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农民常规施肥N、P2O5、K2O各减量45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硅钙镁磷钾肥750、1 125、1 500和1 875 kg·hm-2,产量分别为8 967、9 083、9 104和9 211 kg·hm-2,比常规施肥分别增产0.8%、2.1%、2.4%和3.6%。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单季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研究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稻坚强水稻专用缓释肥对滨海平原地区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配方施肥纯氮投入为210 kg·hm-2或以缓释肥的形式投入纯氮180 kg·hm-2时,水稻产量分别为7 774.0 kg·hm-2和8 191.5 kg·hm-2,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8.0%和59.0%,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而纯氮施入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减少12.5%和25%。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8—2019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量对宁夏春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天赐1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6个梯度钾肥量处理,K0(0 kg· hm-2)、K1(60 kg·hm-2)、K2(120 kg·hm-2)、K3(180 kg·hm-2)、K4(240 kg·hm-2)、K5(300 kg·hm-2)。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增强玉米的荧光特性,提高宁夏春玉米产量,施钾180 kg·hm-2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等指标均达到最优;施钾量为0~180 kg·hm-2时,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180 kg·hm-2,春玉米产量开始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SPAD、Fm、最小荧光(Fo)、Fv/FoFv/Fm、PI、ABS/RC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施钾量180 kg·hm-2是该区最佳的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密度(x1)、氮肥(x2)及硼肥(x3)对凤紫运1号紫色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线性项对辣椒产量影响为正向极显著,效应大小顺序是x2>x3>x1,二次项影响为负向极显著,顺序是x12>x32>x22,x1x3互作效应正向极显著,x1的边际效应最大。当定植密度4 123株·667m-2,氮肥40.020 kg·667m-2,硼肥1.000 kg·667m-2时产量最高,为3 206.678 kg·667m-2。综合因子频数分析表明,95%置信度下凤紫运1号产量高于2 500 kg·667m-2的高产栽培的因子优化组合为:密度3 903~4 172株·667m-2,氮肥施量31.186~36.081 kg·667m-2,硼肥施量0.724~0.880 kg·667m-2。  相似文献   

9.
宫川蜜橘成年果树的营养需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时间点对宫川蜜橘成年果树叶片中N、P、K、Ca、Mg、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果实产量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宫川蜜橘叶片中各营养元素含量随生长呈现动态变化。整个生育期内,叶片中N∶K∶P∶Ca∶Mg∶B比例均值为1.00∶0.07∶0.33∶0.83∶0.11∶1.13×10-4。根据柑橘果实产量、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估算出单产果实22 500 kg·hm-2时的合理施肥量为N 750~885 kg·hm-2,P2O5 195~225 kg·hm-2,K2O 270~330 kg·hm-2。  相似文献   

10.
进行高碳基肥与仿生剂对贵阳植烟土壤和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以优化烟田土壤营养,提高烟叶质量。结果表明,T1(常规施肥量3/4,增施高碳基肥料15 00 kg·hm-2,饼肥150 kg·hm-2)和T2处理(增施仿生剂0.5%)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提升;T3处理(常规施肥量3/4,增施高碳基肥料1 500 kg·hm-2、饼肥150 kg·hm-2和仿生剂0.3%)对植株的生长、经济效益效果更佳。总体而言,高碳基肥和仿生剂等土壤保育有利于改善植烟土壤,有利于改善烤烟品质。  相似文献   

11.
韩娟英  沈一诺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42-1743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单季直播栽培的杂交水稻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显著。播种量少于16.5 kg·hm-2,有效穗随着播种量的减小而减少,随后增加,每穗总粒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着播种量先增后减,播种量为12.00~14.25 kg·hm-2时,群体较协调,有效穗较多、穗形较大,产量较高,在12.0 kg·hm-2 时,产量最高,达10.900 t·hm-2。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氮磷钾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新疆小麦、玉米化肥利用效率现状,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为新疆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8—2020年,在新疆主要粮食种植区开展72个田间试验(小麦40个、玉米32个),设置氮磷钾(NPK)、无氮(PK)、无磷(NK)、无钾(NP)4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新疆当前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的养分吸收,氮、磷、钾肥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等特征。【结果】(1)新疆小麦氮(N)、磷(P2O5)、钾肥(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33.1、128.0和75.5 kg·hm-2,玉米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54.9、148.0和67.8 kg·hm-2。(2)小麦NPK处理平均产量为7 504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 206 kg·hm-2(500—3 795 kg·hm-2)、2 016 kg·hm-2(288—4 230 kg·hm-2)和1 362 kg·hm-2(105—2 91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5.0%、39.7%和23.0%;玉米NPK处理平均产量为13 715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4 657 kg·hm-2(1 559—6 900 kg·hm-2)、1 942 kg·hm-2(473—4 699 kg·hm-2)和1 297 kg·hm-2(113—5 44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52.2%、21.2%和15.5%。玉米施氮肥的产量反应明显高于小麦。(3)NPK处理中,每形成100 kg小麦籽粒需氮(N)2.7 kg(1.7—4.0 kg)、磷(P2O5)0.8 kg(0.4-1.3 kg)、钾(K2O)2.1 kg(1.2—3.9 kg);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需氮(N)2.1 kg(1.5-2.9 kg)、磷(P2O5)0.8 kg(0.4-1.2 kg)、钾(K2O)2.1 kg(0.7—3.4 kg)。(4)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9.6、15.9和18.7 kg·kg-1,磷、钾肥显著高于氮肥;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8.7、13.4和18.1 kg·kg-1,氮、钾肥显著高于磷肥。玉米氮肥的农学效率高于小麦,磷、钾肥的农学效率两种作物差异不大。(5)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1.4%、21.8%和45.2%;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6.9%、20.5%和49.6%。小麦、玉米的氮、钾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肥。【结论】当前新疆小麦、玉米产量水平较高,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氮、钾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磷肥。小麦、玉米对缺氮最为敏感,其次对缺磷,缺钾的减产幅度最低。当前新疆小麦、玉米的氮肥施用量较合理,施钾量不足,小麦存在过量施磷。今后需加大小麦、玉米的钾肥投入,减少小麦的磷肥投入。  相似文献   

13.
于2016年进行16个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2017年以中豆4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对施肥水平和栽培密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豆40以“青春期”长、熟期中等、单株分枝多、单株结荚多、单株粒重高等突出表现,对比鄂豆10号优势明显。长“青春期”型、中迟熟型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优势明显。以中豆40为例,配套栽培密度45.0万~50.0万株·hm-2,配施N 90 kg·hm-2、P2O5 67.5~90 kg·hm-2和K2O 67.5~90 kg·hm-2,是江汉平原大豆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土壤改良剂对贵阳烟区烤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在施化肥和芝麻饼肥的基础上,设置4个处理:CK,不施土壤改良剂;T1,人工合成改良剂,45 kg·hm-2;T2,天然有机改良剂,1 500 kg·hm-2;T3,微生物改良剂,45 kg·hm-2。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显著增加烟叶的株高、茎围和叶面积,T3处理的叶质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用改良剂能显著提高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T2处理的钾含量和香气量较高,分别为1.75%和588.07 μg·g-1。T3处理的烟叶产量最高,达1 875 kg·hm-2。相较于CK,施用改良剂各处理的经济产值提高了12%~18%,且中上等烟比例也明显提高,T2处理可达88.27%。相对于CK,在贵阳烟区常规施肥基础上配施天然有机改良剂或微生物改良剂能显著改善烤烟质量,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兰溪大多数果园有机质含量低、有效磷较高、缺钾、酸性强等土壤障碍因子,于2013年开始,选择枇杷规模种植园,连续应用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同时对化学肥料养分进行调控试验。商品有机肥施用量18 t·hm-2,化学肥料投入量减少50%,即削减N 144 kg·hm-2,P2O5 234 kg·hm-2,连续5 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7 g·kg-1,pH值上升0.3,枇杷果实单果重提高0.72 g,可溶性固形物提高0.5百分点,平均产量提高1 134 kg·hm-2,增产率达10.1%,收到了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枇杷果品品质,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玉米的总产量在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中最高,位居世界第二位。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9%,而资源投入相对较低。本研究旨在明确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采用适用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活性氮损失模型,定量化评价东北三省2007—2016年玉米生产系统的资源投入(肥料、农药和柴油等)及其相关的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风险。【结果】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平均总施肥量为400 kg·hm-2,单产为7 065 kg·hm-2,平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GHG)排放量为2 965 kg CO2 eq·hm-2,均为三省最高,而碳、氮足迹较低,平均单位面积活性氮(Nr)损失量为中间水平且年际间变化不大。辽宁省的平均氮肥投入量为198 kg·hm-2,Nr损失量为20.8 kg N·hm-2,碳、氮足迹为493 kg CO2 eq·Mg-1和3.53 kg N·Mg-1,均为最高。单产为5 966 kg·hm-2,处于中等水平,GHG排放量年际间变化不大。黑龙江省平均施氮量为149 kg·hm-2,单产水平为5 318 kg·hm-2,Nr损失量和GHG排放量等均为三省最低,碳、氮足迹均处于中等水平。时间尺度上,2008—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大,累积增加了5.73 Mhm2。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产量最高,达91.2 Mt(百万吨);2007—2016年玉米平均总产量占全国的32%,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3.9%、11.7%和6.7%;10年平均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0%,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4.7%、9.3%和6.4%。东北三省玉米10年平均单产为6 116 kg·hm-2,平均单产最高年份为2013年,为6 824 kg·hm-2。2007—2016年10年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氮肥稳中有降,磷钾肥逐年升高,2014—2016年3年肥料增长趋势大幅减缓,逐渐趋于稳定,10年间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177、101和70.2 kg·hm-2。2007—2016年,东北玉米生产农药投入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柴油投入量前4年较为稳定,后逐渐上升。东北玉米生产10年间的平均农药用量为10.2 kg·hm-2,平均柴油用量为94.6 L·hm-2。10年间玉米生产(2007—2016)平均单位面积Nr损失量和GHG排放量分别为19.0 kg N·hm-2和2 770 kg CO2 eq·hm-2。Nr损失量10年间较为稳定。2007—2008和2009—2011年玉米生产的平均GHG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12—2016年呈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的3 045 kg CO2 eq·hm-2。氮肥田间施用产生的氨挥发是玉米生产中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硝酸盐淋洗损失次之,而氧化亚氮排放占比最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为肥料生产运输与田间施用。10年间,东北玉米生产的平均氮足迹和碳足迹分别为3.16 kg N·Mg-1和459 kg CO2 eq·Mg-1。【结论】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明显,吉林省的平均肥料投入量比黑龙江省高124 kg·hm-2,GHG排放量高524 kg CO2 eq·hm-2;在时间尺度上,10年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氮肥投入量为170—182 kg·hm-2,Nr损失量变化范围为18.4—19.4 kg N·hm-2,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中较低的氮肥投入与损失量。玉米生产碳、氮足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投入(尤其是氮肥投入)与单产水平之间的平衡。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明确现阶段限制因素与主控因子,为优化养分管理实现粮食安全和碳减排的双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植物油供给不足、油菜产量低等问题,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6为母本、恢复系58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南油658。该品种在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18点试验18点增产,两年平均产量2 551.13 kg·hm-2,比对照品种德油6号增产288.68 kg·hm-2;在国家冬油菜(长江上游区)新品种试验中,23点试验18点增产,两年平均产量为2 783.78 kg·hm-2,比对照品种蓉油18增产165.38 kg·hm-2;种子芥酸含量为0,硫苷含量为20.27 μmol·g -1(饼),抗倒性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南油658于2020年10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冬油菜区秋播种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精细整地开沟、合理密植、科学配方施肥、规范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土壤碳通量的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导致无法长时间精确监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用Maxwell-Stefan扩散模型进行碳通量的计算,并建立开放型气室模型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程序生成的不同高度的浓度时间序列,基于Maxwell-Stefan扩散模型计算二氧化碳通量值,将计算结果与仿真设定值进行对比。其中,设定通量为0.5 μmol·m-2·s-1时,计算结果为0.547 μmol·m-2·s-1;设定通量为1.0 μmol·m-2·s-1时,计算结果为0.969 μmol·m-2·s-1;设定通量为2.0 μmol·m-2·s-1时,计算结果为2.122 μmol·m-2·s-1。运用该算法计算的误差均在10%以内。另外,与Fick扩散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在3组实验下,Maxwell-Stefan模型计算所得的通量值都更加接近于设定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Maxwell-Stefan扩散模型适用于土壤呼吸碳通量的计算,并且具有较好的计算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模型用于土壤碳通量计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为测得煤基肥在平遥岳壁山药种植中的最佳使用量配比,以平遥岳壁山药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配比煤基肥对山药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个梯度处理(对照为只施基肥,处理1为基肥+4 000 kg·hm-2风化煤,处理2为基肥+8 000 kg·hm-2风化煤,处理3为基肥+12 000 kg·hm-2风化煤)。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个处理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山药产量和品质,其中处理2施用8 000 kg·hm-2风化煤+基肥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表明煤基肥配比与山药块茎的平均质量、折合产量以及淀粉、VB1、VB2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山药的平均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山药块茎的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煤基肥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本研究提出7 800~8 750 kg·hm-2的风化煤+基肥能够更好起到提升山药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稻甬优12为试材,研究不同穗肥钾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钾肥(K2O)施用量中以148.5 kg·hm-2处理为最佳,即穗肥的施用推荐方案为225 kg·hm-2复合肥+187.5 kg·hm-2农用氯化钾。经二次函数数学模型Y=10 335.819+18.939X-0.049X2测算,理论上可获得产量12 068 kg·hm-2;能够兼顾甬优12的高产要求,同时降低了钾肥的投入成本,有利于节约钾素资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