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农光互补”下油用牡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13个因素中单株种子数变异系数最大(13.01%), 种子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小(2.42%)。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为85.91%, 其中第1主成分为“粒重因子”, 第2主成分为“单株产量因子”, 第3主成分为“生长量因子”。通过研究确定了“农光互补”下油用牡丹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次关系, 为油用牡丹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农光互补”下油用牡丹单株产量与产量构成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农光互补”下油用牡丹的13个主要产量性状(株高、新梢长、SPAD值、冠幅、单株花数、开花率、结实率、角数、荚果数、含水量、单株种子数、百粒重、单果种子数)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种子数呈显著正相关;建立了最优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Y=-24.844 0+0.383 7X4+0.249 3X7+0.124 0X11,决定系数R2=0.999 4;通径分析表明,冠幅、结实率和单株种子数对“农光互补”下油用牡丹单株产量有直接显著正效应。因此,需协调好这3个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农光互补”下油用牡丹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菠萝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包括菠萝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杂交育种、诱变选种、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以及菠萝种苗繁育、生产种植、催花、防寒防晒等栽培技术研究的新进展。此外,对未来菠萝育种研究与栽培技术研究主要方向进行展望。在菠萝种质资源精准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常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为主体,基因工程育种为辅助的育种体系是菠萝育种研究的主要方向。开展菠萝“黑心病”和“水菠萝”发生的机理研究,从生产源头降低“黑心病”和“水菠萝”发生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以及无损检测技术与智能化、省力化种植技术研究等是国内菠萝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虽然是柑橘、苹果、梨、桃、龙眼、枇杷、香蕉、猕猴桃、李、杏、枣和柿等多种果树的起源演化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资源国,但野生种质和名特优地方品种的发掘、创新与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2.按照遗传变异的来源,果树常规育种主要有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两个途径;果树杂种一代广泛分离,每一次育种都选择杂种优势最强的基因型,通过无性繁殖成为新的营养系品种,并在生产上长期利用,而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3大假说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基础;对‘富士’和‘鲁丽’苹果、‘玫瑰香’葡萄及‘山农酥’梨等新品种及其亲本主要性状分析发现,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品种作为杂交亲本,并选择遗传背景复杂的品种作为杂交母本,是果树杂种优势高效利用及其亲本选择选配的重要结论;杂交育种是根据产业的品种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进行亲本选择与选配,培育双亲性状互补、杂种优势明显的新品种,而芽变选种是利用体细胞自然突变及其表观遗传对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个别性状进行修缮和改良;因此,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有机结合是解决果树产业品种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3.面对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及关于“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深度解读了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坚持“理论与技术创新并重及良种良法配套”的科研思路及其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成功应用,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结合地方特色产生了很多智慧化的应用,如何全面地掌握公共文化智慧化发展现状,实时监控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是当前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法/过程]通过爬虫获取国内省级与副省级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官网页面信息,采用主题模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智慧化描述信息进行分析挖掘。[结果/结论]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主题建模结果反映出两类机构以用户中心、需求导向、注重智慧资源建设、技术敏感度高等共同点,图书馆主题更注重“获取”与“流通”,博物馆主题更注重“交互”与“保护”。聚类和可视化分析反映出图书馆在自助借还设施、智能设备等方面成果较多,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交互、智慧保护、智慧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通过创新发展要素供给分析,更全面研判学科热点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政策体系完善、专项计划科学部署及研究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本分析、信息关联法,梳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行业报告等成果产出热点,在“成果基础”模块的学科热点方向分析结果上,综合研究国家战略需求、政策导向推动、研发资金投入等多维创新要素对热点的集聚导向作用,研判学科热点趋势。[结果/结论]以作物育种学科为例,热点分为成果基础与创新资源集成类、创新资源要素集中类、潜在发展类3类。基因编辑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育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以及作物性状调控关键基因挖掘及性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作物性状改良等方向研究热度高、创新要素集中,未来有望产生一系列优质成果;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鉴定,分子设计、数字化智能育种等定向精确育种技术创新等方向的创新要素投入集聚度高,成果有望进一步拓展与突破;倍性育种、遗传转化体系、组织培养、细胞工程育种等传统经典育种技术体系,以及作物表型研究等方向有待激发研究新动能。热点研究整体呈现“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精准化育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浙农码以建设农业农村领域统一数据服务入口、实现精准数据管理为目标,通过从各涉农部门、业务系统汇聚主体对象信息,根据业务管理要求形成数字化标识,为农业主体、农产品、资源装备和美丽乡村等主体对象统一赋码,聚焦用户核心服务需求,接入各应用场景,开展“码”上信息聚合和功能集成,实现“码”上查询、预警、溯源、营销等服务,并通过赋色转码动态管理,为智能预警与决策分析提供“码”上支撑。本文通过阐述浙农码的功能建设及应用实践,为探索农业农村领域数据服务入口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自2014年启动试点,经过多年推进实施,已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为更好统筹线上资源与线下体验,充分发挥整体服务效益,浙江省开展了“浙江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建设。本文从介绍“浙江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应用场景出发,分析平台建设的实践经验,即形成“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重视优质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结合存在问题,从强化信息员培训、创新益农社发展思路、升级平台功能三方面进行了思考阐述。  相似文献   

9.
于2016年进行16个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2017年以中豆4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对施肥水平和栽培密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豆40以“青春期”长、熟期中等、单株分枝多、单株结荚多、单株粒重高等突出表现,对比鄂豆10号优势明显。长“青春期”型、中迟熟型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优势明显。以中豆40为例,配套栽培密度45.0万~50.0万株·hm-2,配施N 90 kg·hm-2、P2O5 67.5~90 kg·hm-2和K2O 67.5~90 kg·hm-2,是江汉平原大豆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亦因随之而变革。回顾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模式与理念下,文献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简称“物云大智”)为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创造了新的机遇。当前,图书馆应时代发展,准确把握“物云大智”为图书馆的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在现行图书馆体系下,大力发展智慧图书馆及其智慧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海量图书馆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以及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出所需知识,优化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实现图书馆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2.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自身优势,切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重点推广杂交水稻育种、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以及水稻种质资源服务,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助力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有关国家在落实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互联网+”的内涵与影响,阐述“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向创新支撑空间转型的背景与优势,分析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信息服务需求与图书馆开展创新支撑空间服务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创新支撑空间具体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4.
【背景】基因组选择育种自2001年被MEUWISSEN等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在奶牛、猪等重要家畜的育种中,并显著加快了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速度。2017年,在全国畜牧总站的组织协调下,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框架内,猪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项目正式启动。【目的】尽管基因组选择在种猪选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带来了成本的持续下降,但对于我国多数核心育种场依然面临着基因芯片分型个体数量不足、基因组选择实施流程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结合我国生猪育种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一种“终测选择-早期选择”的“两步走”基因组选择策略。“终测选择”指在终测结束后利用一步法基因组BLUP对后备猪进行遗传评估,当群体中芯片分型个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早期选择”。【方法】以杜洛克、长白和大白三个种猪品种真实的50K基因芯片数据作为基础群体对不同品种分别进行大群模拟,共模拟4个世代,前3个世代作为基础群体,第4个世代作为测试群体,每个个体模拟两个性状(中等遗传力性状和低遗传力性状),利用猪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基于HIBLUP软件计算不同品种、不同性状的育种值,比较一步法基因组BLUP和常规BLUP两种方法的预测准确性。根据测试群个体有无终测成绩对其基因组育种值影响大小来评估早期选择效果。【结果】分析表明在3个品种内中等遗传力性状的终测选择效果和早期选择效果均好于低遗传力性状。一步法基因组BLUP的选择准确性均优于常规BLUP的选择准确性,并且随着测试群中芯片分型个体数量的增加、群体规模的扩大,预测准确性越来越高。一步法基因组BLUP的早期选择效果好于常规BLUP,当群体中芯片数量达到2 000张时就可以开展早期选择,阉割排名后30%的个体,可以保证前1%的优秀个体不会被错误淘汰,并且随着芯片数量的增加、早期选择的效果会越来越好。【结论】基因组选择“两步走”的策略符合我国国情、容易在生猪育种中推广实施。当芯片数量较少时,可以开展“终测选择”,一定程度上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当芯片数量较多时,可以开展“早期选择”,对排名靠后的猪只个体进行早期阉割,增加优秀个体的测定量,增大选择强度、加快遗传进展。“两步走”策略符合我国生猪产业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实际需求,该策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猪基因组选择的应用、加快种猪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分析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南片)46份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为黄淮海夏大豆(南片)资源利用以及优质种质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片)中间试验参试的46个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并综合分析。【结果】不同材料间9个农艺性状指标表现出较大差异;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变异系数最大;产量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6.5%,并对46个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供试材料分成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株型较高大、分枝性较好、百粒重较大、丰产性好。类群Ⅱ百粒重最大、株型矮小、分枝数少、丰产性差。类群Ⅲ分枝数最多、百粒重最小、株型中等偏小、丰产性一般。【结论】黄淮海夏大豆(南片)种质资源多样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产量因子”、“主茎因子”、“分枝因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选择优良亲本。得分最高的有5个品种(系),分别为郑1440、周豆34号、濮豆5110、恒豆6号、南农47,可作为优良亲本参考改良当地大豆品种。类群Ⅰ可作为多目标性状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亲本,类群Ⅱ可作为选育大粒品种的优良亲本,类群Ⅲ可作为选育多分枝品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微信平台的农业信息扩散优势和二维码标签的防伪功能,提出了构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奉化水蜜桃防伪溯源平台,来实现对奉化水蜜桃的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该平台利用“果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对奉化水蜜桃的种植、生产等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二维码标签技术对生产信息进行追溯,并通过“一箱一码”、判断二维码扫描行为等技术实现对奉化水蜜桃的防伪预警。该平台的使用有利于信息公开化,提升政府的监管力度,保障奉化水蜜桃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提升奉化水蜜桃的综合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7.
对农业科技期刊中作者署名不规范现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署名不规范的原因,提出了农业科技期刊刊出“作者贡献声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作者贡献声明”可以起到规范作者署名,减少文章刊出后引发的纠纷和撤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肉牛业作为宁夏“六特”产业之一,也是宁夏最新发展战略计划实施的开山之斧。宁夏肉牛种源丰富,既有引入品种,也有地方品种。随着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良种扩繁及固原黄牛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实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群体遗传改良基础性工作投入不足、品种繁杂、选育力度低下、种群遗传进展缓慢、育种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既保留本土特色,又具有“优质-高端”性能的肉牛品种。因此该文对宁夏肉牛种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宁夏肉牛遗传育种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定海区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实际,基于GIS进行农业产业空间数据采集、产业信息整合,利用GeoServer、Openlayers、Arc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采用面向服务对象架构的设计思想,通过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建立了灵活实用、可个性化定制的农业产业“一张图”的信息集成系统,并将系统的运用拓展到“大农业”范畴,进一步推动本区现代农业发展,为各企业、农户、业务部门、农业专家开展农业生产和服务提供支撑,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信息,为广大市民体验休闲农业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由“自然”空间资源和“非自然”政策资源的要素形态,转变为“有形”实物资产和“无形”权益资产的经济形态,再转变为“不变”交易资本和“可变”金融资本的价值形态。囿于原有的宅基地制度设计,当前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存在障碍,严重影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借鉴浙江义乌、广东南海、江苏武进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构架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逻辑通道,并同步明确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空间范围和用途规定、前期土地整备主体与转化方向等配套政策,按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顶层设计,从确权颁证、活权赋能、入市交易、空间治理、试点迭代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