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为了解九峰国家森林公园芬多精的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以马尾松林、枫香林和油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联用法分析林分中芬多精的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左旋樟脑14.68%,枫香林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癸醛6.59%,油桐林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反式角鲨烯9.00%;马尾松林、枫香林、油桐林中萜类物质相对含量为40.71%、17.72%、24.22%,尤其马尾松林中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具有较好的森林疗养功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林分内芬多精成分及相对含量时间动态特征,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香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林分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的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5个林分内的VOCs进行了4次采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法分析、鉴定林分VOCs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内源萜烯类和外源烷类是林分VOCs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有样本均检出了芬多精主要成分桉油精和(+)-柠檬烯,其他萜烯类偶有检出;林分芬多精相对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5月和8月最高;柏木林分芬多精含量在5月和8月明显低于其他林分;柳杉林分芬多精相对含量在11月份明显高于其他林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植物源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种类、相对含量和速率,为建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谱库和优化城市森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相结合的半闭合循环采气方式,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源VOCs采集,探究温带5种典型森林树种(针叶:油松、侧柏;阔叶:毛白杨、栓皮栎、色木槭)VOCs的排放差异,分析植物源VOCs排放与环境因素和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关系。【结果】5种典型森林树种均排放烯烃类、烷烃类、多环芳烃类、酸酯类等化合物。油松和侧柏2种针叶树种主要排放单萜类物质,其中α-蒎烯分别占到总挥发性物质的34.16%和25.05%;毛白杨、栓皮栎和色木槭3种阔叶树种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6.47%,55.25%和32.61%。在萜烯类物质排放日变化上,5种树种排放异戊二烯呈现单峰分布,在11:00—12:00排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3:00,在17:00—18:00出现谷值。毛白杨单位叶面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速率最大,高达52.81 nmol·m-2s-1,其次为油松。侧柏排放α-蒎烯和柠檬烯速率较高,分别为4.16,3.82 nmol·m-2s-1;油松的α-蒎烯和月桂烯释放速率较大,分别为22.14,10.3nmol·m-2s-1。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排放异戊二烯速率较高,而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速率较高。监测期间不同树种排放的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与温度和光照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阔叶树种排放异戊二烯较多,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类物质较多。植物排放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随温度、光照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变化与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工业填料塔真空精馏分离松轻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轻油先用碱液进行预处理,再用工业SM-250型孔板波纹填料塔(φ300 mm、高 10.1 m),以真空间歇操作方式进行一次性精馏分离,分别得到富含蒎烯、莰烯、苧烯(或双戊烯)及对-伞花烃、萜烯醇等的馏分.以精馏原料松轻油的投料量为基准,α-蒎烯含量 74.4%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 28.5%,其中α-蒎烯含量在 80.1%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 22.4%;α-蒎烯与β-蒎烯两者含量在 42.6%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 45.2%;馏分中蒎烯、莰烯合计含量最高达 99.1%,馏分中莰烯的最高含量达 36%;蒎烯、莰烯合计含量达到 92.5%以上的馏分得率为 31.8%;苧烯(或双戊烯)及对-伞花烃含量达 64.2%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 23.1%.萜烯醇最高含量为 49% 的馏分得率只有 3.1%.  相似文献   

5.
以长势优的成年驱蚊草为研究材料,采用顶空套袋法收集挥发物,并在TDS条件下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收集挥发物进行分析检测,测出叶片挥发物有58种。包括烷烃、烯烃等10类化合物,烯烃中的萜烯类化合物有32种(相对含量为61.35%),其中香茅醛含量最多(相对含量为14.46%);同时结合保留指数分析驱蚊草叶片挥发物化学成分,比单独使用GC-MS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有助于驱蚊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贵州、云南两省12种山茶属植物物种及类型花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37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的99.58%.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萜烯类、烷烃类、酸类及其他类等8类化合物.以怒江山茶花的挥发物种类最多(88种),离蕊金花茶最少(41种).有51种化合物为12个物种及类型中的多数植物所共有.其中,100%共有的5种;90%共有的8种;80%共有的10种;70%共有的10种;50%共有的18种;50%以下共有的100种.有86种化合物为各物种所独有.归类分析表明,醇类比例最高,达29.87%;萜烯类次之,为27.79%;再次为酯类,为22.48%.化合物中相对含量第1为L-芳樟醇,相对含量达75.94%;第2为(Z)-3-己烯酯,为42.48%;第3为庚烷-2-酮,为31.67%;第4为(Z)-3-己烯-1-醇和(S)-2-庚醇,分别达23.79%和20.95%.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释放的日变化动态和季节变化动态,对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株成年黄连木,分别于2008年春季(5月)、夏季(7月)、秋季(10月)选择天气晴朗的1天,在9:00,12:00,15:00,18:00和21:00采集树冠外围受光一致、健康无损的复叶,利用静态顶空进样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日动态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黄连木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香芹烯、3-蒈烯、α-松节烯、β-月桂烯等单萜类化合物及少量的醇类、酮类、酯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总排量的85%以上.1年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动态趋势为夏季(93.6%)>秋季(89.2%)>春季(85.9%),而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在春季最多(59种),其次是夏季(52种),而秋季最少(50种);醇类物质的释放量在春季最多,夏季和秋季的释放量相近;酯类、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均为夏季的释放量最少,春季的释放量多于秋季;而酮类物质的释放量在不同季节中没有明显变化.就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顺式-β-罗勒烯为春季>夏季>秋季,反式-β-罗勒烯为秋季>春季>夏季,而香芹烯则为秋季>夏季>春季,α-松节烯和β-月桂烯的释放量基本保持不变,3-蒈烯为夏季>春季>秋季.1天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总量呈现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并在15:00释放量达到最大,而早晚的释放量则较小.就几种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香芹烯、反式-β-罗勒烯和顺式-β-罗勒烯无论在春季、夏季或者秋季,其释放量均在15:00达到最高;α-松节烯在春季和秋季,15:00达到最大水平,而夏季12:00其释放量已达到最大;β-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除了春季18:00略有下降外,其他时间均保持不变;3-蒈烯1天中的释放量在春季和秋季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并于12:00释放量达到最大.[结论]萜烯类化合物是黄连木叶片释放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年释放动态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日释放量动态变化趋势为15:00> 12:00> 18:00 >9:00>21:00.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ATD-GC/MS)对女贞枝叶挥发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女贞枝叶挥发性物质主要组分为酯、烯烃、醇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叶醇、1R-a-蒎烯,对人体有益的挥发性成分的总相对含量达到70%以上,说明女贞具有较高的保健功能,可以作为良好的绿化保健树种加以推广;第二,机械损伤前后女贞枝叶挥发物的主要组分相同,但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增加的组分包括二氢月桂烯醇、长叶环烯、对-薄荷-1,4(8)-孟二烯、2-甲基-丙酸丁酯、减少的组分包括糠醛、2-甲基-4-戊烯醛、庚醛、水杨醛、1-辛烯、苯乙烯、反-2-己烯醇、甲酸己酯、1-甲基萘、(1,1'-联环戊基)-2-酮;第三,机械损伤后女贞挥发物组成中,对人体有益的挥发性成分的总相对含量达77.36%,呈增加趋势,且对人体作用较大的萜烯类化合物在总挥发物中所占比例增大,总相对含量达24.67%,说明机械损伤后女贞释放出了更多对人体有益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对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麻花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了7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05%,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含量为13.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含量为9.90%)、β-瑟林烯(β-selinene,含量为3.82%)等。结果表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萜烯及其衍生物33种,杂环类化合物8种,酮、醇、酯类化合物18种,烷烃类13种,其他类3种;其中萜烯及其衍生物成分含量及数量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56.0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山苍子油提取效率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 GC-MS分析,研究山苍子油成分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内在关联,分析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液液萃取(分别加以超声波与磁化辅助处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苍子油,DPPH 法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对山苍子油抗氧化活力的影响,GC-MS分析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并以1,4-二溴苯为内标,采用面积归化法解析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山苍子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液液萃取法的提取效率与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油得率最高,为26.3%,磁化辅助处理抗氧化活性最优,达到31.22 mg·mL -1( IC50),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次之,抗氧化活性为56.95 mg·mL -1( IC50),水蒸气蒸馏法抗氧化活性最弱,为64.95 mg·mL -1( IC50); GC-MS分析检测出122种以上的化合物,包括12种脂肪酸,16种萜烯,18种含氧萜烯以及其他微量化合物包括烯烃、醇、酮类与烷烃等。GC-MS分析结果表明:山苍子干果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等)以及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氧化萜烯类物质。液液萃取法得到的山苍子油脂肪酸含量(53.51%~66.61%)明显高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17.64%)与水蒸气蒸馏法(8.1%),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萜烯、氧化萜烯类含量分别达到29.37%和17.69%,明显高于液液萃取法(6.49%~9.75%)。【结论】磁化辅助处理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可以提升油的得率;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更有利于萜烯类化合物的获取;联系到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山苍子油富含萜烯化合物却显示较低的抗氧化活性(64.95 mg·mL -1 ),色谱级的柠檬醛抗氧化活性最低(74.33 mg·mL -1),因此推测脂肪酸成分(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地上部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及其季节性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等地上部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的真菌、细菌两大类微生物数量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和秋季的数量多于冬季和春季,中龄天然林的两大类微生物数量最大且四季变化亦最大;优势种群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林地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人工林空气中可培养真菌种类秋、冬、春、夏分别有4、3、4、3种,近熟龄天然林和中龄天然林四季中均为3种;优势种群多  相似文献   

12.
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方法】在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附近,选择20世纪80、90年代营造、位于山顶南坡的香樟林、湿地松林和山顶北坡的栓皮栎林3种典型人工游憩林为对象,以位于山脊的水泥道路为对照,于春、夏、秋、冬季晴好无风天气条件下,在5:00—19:00同步测定3个游憩林及对照点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在此基础上计算舒适度指数和衣着厚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游憩林及对照点的小气候、人体舒适度的季节变化、日内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游憩林的人体舒适度差异,并提出四季游览惠山的衣着建议。【结果】各林分温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夏、秋季大于春、冬季,风速表现为香樟林和湿地松林在夏季最大,栓皮栎林和道路在秋季最大;相同季节不同林分之间的舒适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林分在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4个季节白天观测时段内,各林分气温日变化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在11:00—15:00,谷值出现在 5:00 —7:00,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则与气温相反;风速的日变化趋势波动较大,峰值出现在5:00—9:00,谷值出现在13:00—15:00;在春、秋、冬季,各林分人体舒适度在11:00—15:00最高,而夏季这个时间段则最低;3个游憩林在夏季能显著提高人体舒适度,但冬季与对照的差异不大;各林分气候达到“舒适”等级的时间为春季最长(11:00—17:00),秋季次之(11:00—15:00),夏季仅早上气候舒适(5:00—7:00),冬季气候均为“极不舒适”;各林分的着衣厚度指数在夏季均为1,冬季均为7,春季香樟林为5,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为4,道路为3,秋季道路和栓皮栎林为4,香樟林和湿地松林为5。【结论】 3个人工林林分在春季均发挥降温增湿效应,湿地松林在4个季节都具有降风作用;各林分在夏季调节小气候效应更明显,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春、秋、冬季的11:00—15:00为白天气候的最舒适时段。  相似文献   

13.
Negative air ions are natural components of the air we breathe Forests are the main continuous natural source of negative air ions (NAI).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negative air ions were explored in Shanghai, based on monthly monitoring in 15 parks from March 2009 to February 2010. In each park,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in forests and open spaces. The annual variation in negative air ion concentrations (NAIC) showed peak values from June to October and minimum values from December to January. NAIC were highest in summer and autumn, intermediate in spring, and lowest in winter.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NAIC in open spac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ural areas than those in suburban area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AIC at forest sites among seasons. For open spaces,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 were the dominant determining factor of NAIC in sum- mer, and air temperature and air humidity were the dominant determining factors of NAIC in spring, which were tightly correlated with Shanghai's ongoing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R is suggested that urbanization could induce variation in NAIC along the urban-rural gradient, but that may not chang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pattern. Fur- thermore,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NAIC were limited in non-vegetated or less-vegetated sites, such as open spaces, but not in well-vegetated areas, such as urban forest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urban greening, especially urban forest, has significant resistance to the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NAIC.  相似文献   

14.
We used a litterbag method to investigate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related soil degra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across four seasons in a broad-leaved forest and a coniferous forest on Zijin Mountain in 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五大连池风景区(以下简称五大连池)龙门石寨负离子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以真实反映五大连池负离子的状况,使游客直观感受到负离子带来的心旷神怡,能够有效推动五大连池旅游产业的发展。【方法】采用FR500原位空气负离子监测系统,于2018年1月、5月、8月、11月连续监测五大连池空气负离子的浓度,以空气负离子观测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对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的温、湿度之间的相关性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为午夜至清晨高、中午较低、傍晚后逐渐升高。(2)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表现为8月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其它3个月差别不大。(3)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为夏季最高,冬季相对较低,春、秋季节居中。(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总体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结论】五大连池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差异,一天中上午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远高于下午,总体变化趋势呈U型分布;季节变化总趋势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居中,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湿度变化呈显著相关,早晚温度低,湿度大,负离子相对较高,正午温度高,湿度小,负离子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对广西现代林业科技园优良树种展示区的灰木莲8年生(G1)和灰木莲45年生(G2)的0~20cm土层一年四季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木莲幼林(G1)与成熟林(G2)的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有明显的差异。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G1均为夏>冬>秋>春,而G2是秋>冬>夏>春。真菌数量上无论是G1或G2均是秋季最多而冬季最少。放线菌数量的季节变化是,G1:春季>冬季>秋季>夏季,G2: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对两种林地不同季节的微生物而言,春秋冬季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夏季则是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为:G1,春>夏>秋>冬;G2,秋>春>夏>冬,而G1和G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冬>夏>秋>春。  相似文献   

17.
浙北马尾松人工林鸟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国忠 《林业科学》1995,31(5):427-435
浙江省北部马尾松人工林春季鸟各丰富度最高(47种),秋季最少(31种),冬、夏季分别为35种和36种。留留种类秋季最多是(677%),春季的迁徙鸟种类最多(57.4%)。冬、春、夏、秋,鸟类平均密度分别为56.87、56.81、47.25及49.35只/10hm^2。春季留鸟的平均密度最高(43.10只10/hm^2),依次是夏、秋、冬季,分别为41.47、39.05和36.76只/10hm^2。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空气PM10浓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以颗粒物为主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典型低效林经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后,对5种处理的2个土层(0 cm~15 cm,15 cm~3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种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4个季节内,上层、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均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是F3F2F1F4CK;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F3F2F1CKF4,而且30%的间伐强度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