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江苏省镇江市发病的鸭场和扬州市发病的鹅场各分离到1株细菌,经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特性鉴定和玻片凝集试验,确定从镇江市发病鸭分离的细菌为XV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从扬州市发病鹅分离的细菌是Ⅱ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这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菌株可以通过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滴鼻3种途径同时感染10日龄的试验鸭和试验鹅,出现攻毒鸭和鹅的100%死亡率,说明这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主要器官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主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病鸭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被膜纤维素渗出附着,所有发病鸭只均表现纤维素性脑膜脑炎,出现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在电镜下,心肌纤维、肝细胞、神经元和肠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遭到侵害,细胞器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化,内质网和核膜扩张等。这可能与细菌毒素对细胞膜的直接损害或缺氧对线粒体的氧化酶系统的破坏有关。这些变化与光镜下心肌纤维、肝细胞、神经元和肠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相吻合。[结论]该研究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诊某鸭群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生化试验及PCR,最终确诊该鸭群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通过对送检的4只鸭子肝脏与脑组织取样接种TSA(+5%胎牛血清+1%NAD)培养基,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通过药敏试验,对大肠杆菌高敏药物有恩诺沙星,对鸭疫里默氏杆菌高敏药物有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20日龄天府肉雏鸭的葡萄糖(GLU)、胆固醇(TC)、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AMS)6个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1 d后,少数雏鸭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感染3 d后大部分感染雏鸭开始发病。感染后3 d为发病死亡的高峰期,而感染7 d后未见新的发病鸭只,耐过鸭开始进食,与病情发展相一致。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后雏鸭6个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变化,GLU、TC、LDH和ALT在感染后第3天均明显升高,在感染后期逐渐回落接近正常值。[结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属急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RA)与Wautersiella falsenii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对贵州安顺某鸭场1月龄疑似RA感染的4只病鸭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16SrR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鸭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采食量少、神经症状明显、卧地不起、拉灰白色水便;病鸭心脏、肝脏和脾脏有纤维素性病变,并伴有心包积液;无菌分离出GZRA2019和GZWF2019革兰氏阴性杆菌株,分别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W.Falsenii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呋辛、氨苄西林、青霉素等7种抗生素耐药,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和头孢哌酮3种抗生素敏感;W.Falsenii杆菌对头孢他啶、青霉素、头孢氨苄等10种抗生素耐药,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和头孢哌酮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该养鸭场存在鸭疫里默氏杆菌和W.Falsenii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以specific pathogen-free(SPF)鸡为研究对象,通过滴鼻点眼方式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强毒株(CK/CH/LDL/140520)和IBV弱毒株(γCoV/ck/China/I0718/17)。分别在感染后12、36 h和3、7、14 d,采集法氏囊、脾脏、肾脏和气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感染不同毒力IBV后,SPF鸡各脏器组织中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初步探讨SPF鸡对不同毒力IBV免疫反应机制。结果表明,IBV弱毒株感染早期主要上调Toll样受体15(Toll-like receptors 15,TLR15)基因表达水平,提高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8基因表达量。法氏囊是介导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器官;脾脏是介导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器官,IBV强毒株在感染后期持续诱导提高TLR7、TLR15、TLR21基因和IL-6基因表达水平。可知,不同毒力IBV诱导SPF鸡炎症反应的免疫活化机制及介导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器官存在一定差异,为进一步揭示IBV强弱毒株...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雏鸭群感染可导致大批发病和死亡。建阳市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本病,随后成为长期危害肉鸭养殖业的一种最常见细菌病。过去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8.
雏鸭免疫RA疫苗后免疫学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RA疫苗对雏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以RA油乳剂灭活苗免疫7日龄健康雏鸭,采用SPA菌体花环法、细胞培养技术及MT测定法、酸性α-醋酸萘酯(ANAE)染色法等检测方法对3、7、10、14、21日龄免疫雏鸭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殖功能和胸腺、法氏囊、脾脏T、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免疫RA疫苗后的雏鸭,其外周血液和免疫器官的T、B淋巴细胞数量与增殖功能及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ANAE+率均比对照组和攻毒组高;而攻毒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可见,以RA疫苗免疫雏鸭,对其免疫系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起到保护效果,而RA强毒对雏鸭的免疫系统有破坏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存连  贺祥  张建  徐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83-4984
[目的]为寻求能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中药,减少抗生素残留奠定基础。[方法]从某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分离到3株鸭疫里默氏杆菌,探讨中药制剂双炎散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并将其与氟甲砜霉素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双炎散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具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对感染里默氏杆菌的雏鸭的有效治疗率为82.5%,与氟甲砜霉素无明显的差异(P>0.05)。双炎散对发病雏鸭的治疗效果与氟甲砜霉素无明显的差异(P>0.05)。双炎散发挥药效的时间较晚,但其治疗效果却稍好于氟甲砜霉素。[结论]双炎散制剂在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Toll样受体(TLR)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动物的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1道屏障.该研究通过建立猪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探讨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肺组织TLR2、TLR4及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mRNA的表达及意义.选取80日龄无注射气喘病疫苗苏钟猪14头,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照组,攻毒组气管内注射猪肺炎支原体组织强毒,对照组气管内注射灭菌生理盐水.感染后观察临床症状,攻毒后18d时X射线透视猪肺部,记录体重;攻毒后28d时检测抗体,记录体重,扑杀剖检,采集肺脏.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组织TLR2、TLR4及TNF-α、IL-1β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生长缓慢,体重下降;X射线透视,肺部出现典型阴影;攻毒组猪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TLR2、TLR4及TNF-α、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5).表明: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后TLR2、TLR4及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量增加,导致肺部炎症;猪肺炎支原体感染与TLR2、TLR4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启示肺炎支原体可能通过TLR信号传导通道.  相似文献   

11.
为确诊贵州省三穗县某鸭场62日龄花边鸭发病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对采集的10只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病毒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通过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条带。该鸭场病鸭由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及蜂胶灭活疫苗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为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从疑似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分离鉴定了鸭疫里默氏杆菌,并制备了蜂胶灭活疫苗,结果表明该灭活疫苗用于鸭场免疫,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情况,对徐州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徐州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占鸭病门诊的比例为20.95%,发病日龄主要分布在8~49日龄,而18~32日龄的感染率最高,发病率一般在5~20%之间,病例死亡率在4~6%的为多,该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全年表现出两个发病高峰,分别是1~4月与8~12月,又以9~11月份为最明显。另外,通过调查还分析了本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易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确诊贵州省三穗县某鸭场62日龄花边鸭发病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对采集的10只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和病毒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条带。该鸭场病鸭由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5.
用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G4株感染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分别在感染1、4、7d后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鳃、脾脏、肝脏、肠道和头肾5种组织的总RNA,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22(TLR22)3个抗病毒免疫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注射柱状黄杆菌7d后,TLR3在草鱼鳃、肝脏、肠道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注射柱状黄杆菌4d和7d后,TLR7和TLR22在5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而注射柱状黄杆菌1d后,TLR22在鳃、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就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TLR3、TLR7和TLR22基因在机体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坏死,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溃疡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血管壁损伤为主,肝、脾细胞变性、坏死,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PV感染后,在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食道、泄殖腔、肠道、肾脏、肺及气管中均检测到DPV抗原,且以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荧光最强;在脑和心脏中均未检测到DPV抗原。DPV感染组鸭血清中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小板总数(PLT)和总蛋白(TP)、血红蛋白(HGB)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DPV感染主要引起SPF鸭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首先受到攻击和损害,并造成免疫抑制;皮下注射接种DPV比点眼滴鼻接种对SPF鸭的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为鸭疫里默氏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雏鸭为研究对象,开展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试验,分别测定感染组和对照组1、2、3、5、9、14 d等不同时间段的体质量、小肠各肠段的长度以及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基因MUC2和MYLK的表达量,探讨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对鸭生长发育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5、9 d体质量显著降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5 d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长度显著降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 d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显著增加;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MUC2和MYLK表达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表现为下调,而在回肠MUC2的表达量表现为先下降再上调,MYLK的表达量表现为先下调再恢复至对照水平。综上,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会减缓鸭的体质量增长和小肠生长,引起鸭的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1日龄的艾维茵雏鸡18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攻毒,攻毒后用黄连解毒汤分别以1.5、1.0、0.5mL/只的用量进行饮水治疗,连续7d,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结果表明:法氏囊病毒主要侵害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其损伤主要体现为感染后7d时胸腺、法氏囊萎缩,脾脏肿大,与感染对照组相比,给药组患病鸡的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器官的损伤程度显著降低,并且黄连解毒汤治疗Ⅰ组(1.5mL/只)外周血ANAE+T细胞数显著升高,抑制了雏鸡免疫功能的降低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下降,表明黄连解毒汤对受法氏囊病毒感染的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禽类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败血症感染,主要引起各种炎症,目前已成为养鸭业重点预防的传染病之一。本文就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肉鸭场病死鸭进行病原学诊断。[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等常规细菌学鉴定方法,并结合PCR、RT-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死鸭的病原体进行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批病死鸭的发病原因确定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只对多西环素、头孢他啶以及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该药敏试验结果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用药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