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芦笋上进行施用不同数量有机肥的比较试验,发现施羊粪45 t·hm-2加三元复合肥1.05 t·hm-2比施羊粪30 t·hm-2加三元复合肥1.05 t·hm-2增产4.5%,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发现施羊粪30 t·hm-2加三元复合肥1.05 t·hm-2做基肥的产量相对较高,其春笋、秋笋及全年小区产量与不施羊粪的对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8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施N 375 kg·hm-2),NP(施N 375 kg·hm-2、P2O5 187.5 kg·hm-2),NK(施N 375 kg·hm-2、K2O 187.5 kg·hm-2),NPK(施N 375 kg·hm-2、P2O5 187.5 kg·hm-2、K2O 187.5 kg·hm-2),M(施有机肥22 500 kg·hm-2),M+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 375 kg·hm-2、P2O5 187.5 kg·hm-2、K2O 187.5 kg·hm-2),M+1.3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 487.5 kg·hm-2、P2O5 243.75 kg·hm-2、K2O 243.75 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12 a间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有机碳的平衡、碳的固定与转化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肥料配施(M+NPK、M+1.3NPK)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M+NPK、M+1.3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提高17.9%和23.3%。各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平衡均表现为盈余,有机碳平衡和有机碳投入呈线性相关,试验点有机碳平衡每年所需的最低有机碳投入量为1 660 kg·hm-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且以M+1.3NPK处理下碳的固定速率最高。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有效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其固定速率,并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其中,以M+1.3NPK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进行唐山欧润尼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专用有机缓释肥施用在连作晚稻甬优538的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在砂壤性水田基施有机缓释肥 900 kg·hm-2,分蘖期追施尿素 150 kg·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于蚕豆盛花期后使用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25%嘧菌酯悬浮剂900 mL·hm-2、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450 g·hm-2 1次或40%精甲·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2次对蚕豆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蚕豆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嘉兴三代大螟的最佳防治时期及适宜药剂,选择4种药剂2种浓度在不同时期进行单季晚稻三代大螟的田间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150mL·hm-2、225mL·hm-2,40%氯虫·噻虫嗪225g·hm-2和6%阿维·氯苯酰750mL·hm-2效果较好;40%氯虫·噻虫嗪150g·hm-2和6%阿维·氯苯酰600mL·hm-2的用量效果明显下降;40%甲氧·茚虫威防治大螟白穗效果较差。最佳防治时间为8月25日,其次是8月20日,最差为8月1日。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评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800g·hm-2、30%丙硫菌唑油分散制剂675mL·hm-2、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75mL·hm-2、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600mL·hm-24个药剂处理在扬花初期、扬花盛期,以及1次和2次用药对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675mL·hm-22次用药防效可达92%;70%甲基硫菌灵1800g·hm-22次用药防效可达88%。由此可知,在小麦赤霉病高发生地区选择合适药剂,2次用药预防小麦赤霉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进行4种杀虫剂防治单季稻稻飞虱主害代四(2)代白背飞虱和六(4)代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 3种处理对四(2)代白背飞虱以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好,药后4~27 d校正防效达71.0%~84.7%;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为63.1%~82.6%,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较差,校正防效仅为35.6%~50.5%。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溶性粒剂225 g·hm-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 3种处理对六(4)代飞虱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发、低中龄若虫为主的防效均较好,药后7~26 d校正防效分别为87.7%~96.7%,93.8%~99.8%,91.8%~98.7%,但以80%烯啶·吡蚜酮225 g·hm-2 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佳。  相似文献   

8.
在田间进行几种药剂防治茭白二化螟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00 g·L-1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225 mL·hm-2、6.1% 阿维·茚虫威微乳剂 750 mL·hm-2、22% 氰氟虫腙悬浮剂 600 mL·hm-2处理活虫防效达 90.1%~92.9%。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机直播稻田草害和防治问题,研究了几种封闭除草剂及其混配剂在机直播稻田“播喷同步”机械化封闭除草技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33%嗪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79.2g·hm-2+300g·L-1丙草胺乳油360g·hm-2、33%嗪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9.5g·hm-2+300g·L-1丙草胺乳油225g·hm-2处理对机直播田杂草防效优,杀草谱广,持效期长,且安全性好,处理35d后,对稗草的密度防效分别为97.2%和93.3%,对阔叶草密度防效100%。35%丙·嘧草·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525g·hm-2处理、17%吡嘧·丙草胺泡腾片510g·hm-2处理、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45g·hm-2处理以及25%双环磺草酮悬浮剂225g·hm-2处理35d后对稗草防效均在80%以上,35%丙·嘧草·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525g·hm-2处理和17%吡嘧·丙草胺泡腾片510g·hm-2处理对阔叶草防效分别为99.3%和93.2%,但后2种处理对阔叶草防效差。因此,可以根据田间草相,选择以上除草剂单剂或混配剂在机直播稻“播喷同步”封闭除草技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纤维用苎麻品种中苎1号实生苗进行3.75万、7.5万、15万、45万、75万、120万株·hm-2 6个移栽密度试验, 以了解不同移栽密度对苎麻次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鲜重最高, 头麻和三麻都是移栽密度为45万·hm-2处理;干皮重最高, 头麻移栽密度为15万·hm-2处理, 二麻移栽密度为7.5万·hm-2处理, 三麻移栽密度为3.75万或120万·hm-2处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525 mL·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mL·hm-2、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675 mL·hm-2、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 4种杀菌剂,不同时期和施药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盛花期施药效果优于初花期,其中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盛花期防治效果比初花期提升31.7百分点;2次施药效果优于单次,以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差异最大,达到29.6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对6种药剂在籼粳杂交稻甬优12进行防治稻曲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9%丙环·嘧菌酯悬浮剂750 mL·hm-2、49%丙环·咪酰胺悬浮剂525 mL·hm-2和36%氟唑·嘧苷素悬浮剂300 mL·hm-2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与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相仿,分别为89.0%、87.4%和81.5%,能作为防治籼粳杂交稻稻曲病的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13.
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菇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模式,通过稻菇水旱轮作,消除水稻越冬代病虫的寄主,有效降低虫口密度,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本试验充分利用冬闲田,以稻草及茭白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做原料种植大球盖菇,667 m2稻谷产量比普通稻作平均增产107.4 kg,增加收益475.14元。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大球盖菇平均鲜菇产量为24.48 t·hm-2,产值9.79万元·hm-2,投入成本3.90万元·hm-2,纯收益5.89万元·hm-2。综合可知,稻菇二熟可增加收益6.60万元·h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单季杂交晚稻浙优18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却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在10.00万~26.67万丛·hm2的6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用量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而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却表现为极显著的下降趋势,纯N用量180、270、360和450 kg·h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该4个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纯N用量90 kg·hm-2处理和不施肥对照。综合分析认为,浙优18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视肥水条件,移栽密度以11.50万~16.00万丛·hm-2、纯N用量以180 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韩娟英  沈一诺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42-1743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单季直播栽培的杂交水稻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显著。播种量少于16.5 kg·hm-2,有效穗随着播种量的减小而减少,随后增加,每穗总粒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着播种量先增后减,播种量为12.00~14.25 kg·hm-2时,群体较协调,有效穗较多、穗形较大,产量较高,在12.0 kg·hm-2 时,产量最高,达10.900 t·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18—2019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量对宁夏春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天赐1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6个梯度钾肥量处理,K0(0 kg· hm-2)、K1(60 kg·hm-2)、K2(120 kg·hm-2)、K3(180 kg·hm-2)、K4(240 kg·hm-2)、K5(300 kg·hm-2)。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增强玉米的荧光特性,提高宁夏春玉米产量,施钾180 kg·hm-2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等指标均达到最优;施钾量为0~180 kg·hm-2时,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180 kg·hm-2,春玉米产量开始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SPAD、Fm、最小荧光(Fo)、Fv/FoFv/Fm、PI、ABS/RC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施钾量180 kg·hm-2是该区最佳的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王慧  周小军  马明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8):1434-1435
进行200 g·L-1氟酮磺草胺悬浮剂防除水稻直播田主要杂草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酮磺草胺悬浮剂区225 mL·hm-2+氰氟草酯1 200 mL·hm-2+苄嘧磺隆450 g·hm-2混用,对稗草、陌上菜、节节菜及千金子防效好,达到100%,但对鸭舌草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8.
于2018年2月中下旬采用5点取样法对萧山区麦田杂草种类和发生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常见杂草分属于禾本科、茜草科、石竹科和石竹花科等,约10余种。禾本科杂草的相对密度达50%以上,其中以看麦娘为主,其次为罔草;阔叶草中十足科繁缕发生量最大,其次为十字花科碎米荠,发生田块普遍,茜草科猪殃殃和石竹科蚤缀发生较为普遍。小麦除草剂试验结果表明,33%氟噻·吡酰·呋悬浮剂900 mL·hm-2作为小麦田封草药剂具有非常好的效果;55%吡酰·异丙隆悬浮剂2 550 mL·hm-2是茎叶处理综合表现最好的药剂。茎叶处理中,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悬浮剂3 750 mL·hm-2对双子叶草表现最好;5%唑啉草酯乳油1 200 mL·hm-2+48%灭草松水剂3 000 mL·hm-2和5%唑啉·炔草酯乳油1 500 mL·hm-2+48%灭草松水剂3 000 mL·hm-2的防治方法对单子叶杂草具有非常好的防效,但对双子叶草效果不好;50%高渗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875 mL·hm-2对单子叶杂草有较好的防效,但对双子叶草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9.
以杂交稻甬优12为试材,研究不同穗肥钾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钾肥(K2O)施用量中以148.5 kg·hm-2处理为最佳,即穗肥的施用推荐方案为225 kg·hm-2复合肥+187.5 kg·hm-2农用氯化钾。经二次函数数学模型Y=10 335.819+18.939X-0.049X2测算,理论上可获得产量12 068 kg·hm-2;能够兼顾甬优12的高产要求,同时降低了钾肥的投入成本,有利于节约钾素资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硝态氮残留梯度下减施氮肥后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变化,为保证合理减施氮肥,有效降低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硝态氮残留情况下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农户施肥相比,监控施肥的氮肥用量减少55 kg·hm-2(26%),产量为5 885 kg·hm-2,比农户施肥增产3.1%,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32.4 g·kg-1,与农户施肥相比无显著差异。当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5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低,为4 252 kg·hm-2,硝态氮残留在55—10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 186 kg·hm-2,硝态氮残留量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100 kg·hm-2时,不施氮肥小麦产量会显著降低,但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合理减施氮肥,无论土壤硝态氮残留多少,均不会减产。土壤硝态氮残留>300 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平均为146.93 g·kg-1;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200 kg·hm-2时,不施氮肥会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但通过监控土壤硝态氮合理减施氮肥,无论硝态氮残留高低,均不会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硝态氮残留介于55—100 kg·hm-2时,农户与监控施肥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4.5和123.1 g·kg-1。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小麦氮肥吸收效率(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36 和45.7 kg·kg-1,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61.5%和57.1%。【结论】综合考虑维持北方麦区小麦较高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收获期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应介于55—100 kg·hm-2。基于小麦目标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监控,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对实现小麦氮肥减施、绿色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