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3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三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要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近期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选育应在保证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豫北小麦12个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0.773)>有效穗数(0.746)>株高(0.690)>穗粒数(0.689)=生育期(0.689)。产量构成因素间,生育期与其他各性状都较为密切。在豫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千粒重和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2011-2012年度黄淮南片小麦预备试验的24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构成因素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应保持适宜的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南麦小麦品种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对7个系列品种的12项性状参数进行了简单相关和系统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产量与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系数大小排序为生育期>有效穗数>株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与7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度系数大小排序为吸水量>粗蛋白含量>Zeleny沉降值>湿面筋含量>能量>稳定时间>降落值;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关联程度高,株高与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关联程度高,有效穗数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关联程度高,穗粒数与降落值、稳定时间关联程度高,千粒重与吸水量、稳定时间关联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对1997-1998年度参加全国旱地区试的16个冬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都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因此在选育旱地小麦品种时应注重协调好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和穗粒数为重点性状。  相似文献   

8.
不同来源硬粒小麦单株产量及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干意大利、加拿大和墨西哥的12个硬粒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硬粒小麦的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以及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墨西哥品系的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意大利品种,加拿大品种与墨西哥品系和意大利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不同来源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穗粒数墨西哥品种极显著高于加拿大和意大利品种,千粒重墨西哥品系则显著低于意大利和加拿大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来源品种的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多存在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均为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间多为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来源品种产量三因素对单株产量都有正向效应,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既有负值也有正值,说明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来源品种中均较大,说明有效穗数是硬粒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墨西哥品系的单株产量构成三因素比较协调.认为墨西哥品系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引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1950—2015年河南省6个代表地区(安阳、商丘、郑州、南阳、信阳、洛阳)生产上主导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小麦3个产量构成因素中,6个地区有效穗数、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相一致。以郑州地区为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Y=-528.837 0+8.424 6X_1+9.887 2X_2+8.061 7X_3。在河南地区小麦3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是影响实际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千粒重,而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10个早籼稻品种的性状比较及其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当前早籼稻品种特性,筛选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及技术,2017年引进10个早籼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中早39相比,温926、甬籼975、嘉早37晚熟1~5 d,增产0.4%~2.7%;甬籼15、嘉早311早熟1~3 d,减产6.9%~13.8%。综合评价温926、甬籼975值得推广,嘉早37、甬籼15、嘉早311适合搭配种植。经相关分析,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要素对产量影响程度表现为有效穗>结实率>总粒数>千粒重,以有效穗最为明显,而有效穗、结实率与总粒数存在显著层级制约关系。早稻要实现高产,应采取增加有效穗为主,提高结实率、攻大穗为辅的栽培方式,667 m2产量达到460 kg以上目标的理想穗粒结构:667 m2有效穗数≥18.81万,穗总粒数≤105.6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8.6 g。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关系,为今后弱春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32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随着年份增加小麦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而产量构成中仅仅千粒重呈上升趋势。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为:生育期(0.67362)〉穗数(0.43068)〉千粒重(0.20986)〉株高(-0.41054)〉穗粒数(-0.56406);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1.2466)〉千粒重(1.1301)〉穗粒数(-0.0342)。[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目前生态条件及种植条件,弱春性小麦高产育种应注重中多穗型品种,兼顾穗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大麦产量构成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新疆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2011~2012年度9个大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偏相关分析表明,穗长同穗粒数呈极显著相关,穗粒数同产量显著相关,穗长和千粒重同产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新疆大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应以选育和选用千粒重大的品种为主,同时要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16.
在优于大田管理的条件下,以22份小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从而确定影响小豆单株产量的因素。结果表明,除了荚长,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荚长的变异系数最小,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长>百粒重;经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直接作用大小为单株荚数>百粒重>株高>荚长。综合考虑,小豆单株获得高产应选择单株荚数多、百粒重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小麦区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0—2009年连续10年贵州省粳稻区试,69个品种(次)试验资料,采用多元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贵州山区粳稻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其中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和回归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和回归不显著。提出了贵州山区粳稻育种应在适当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基础上重点提高结实率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和新近培育的14个超高产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增产途径。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大穗小麦品种的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相对较低,杂交小麦品种杂麦3号的穗粒数和穗数较多,因而产量较高。通过对上述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和产量相关项均呈现正相关,大小顺序为穗粒、千粒重、穗粒数。由于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要想实现超高小麦增产,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品种选育,完善相应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