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各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其土壤肥力同化能力的差异,对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三种类型5个晚稻品种进行无肥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无肥栽培条件下,"甬优12号"产量最高,其次是"甬优13号"和"甬优538","宁81"产量最低;土壤肥力同化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宜桃源县推广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对引进的甬优9号、甬优12、甬优538、春优84这4个籼粳杂交稻品种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甬优9号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抗逆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表现良好,适合在桃源县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杭嘉湖平原地区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主要源于其具有高的每穗粒数;籼粳杂交稻的齐穗期,施氮处理比不施氮晚4~5 d,但不同施氮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的籽粒含氮量为8.1~13.7 g·kg-1。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甬优538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最高,达59.5%。  相似文献   

4.
对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进行不同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试验,探索其在低产田最佳的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结果表明,甬优9号在低产田667 m2氮肥用量以13~15 kg为宜,栽插密度应控制在1.3万~1.5万丛。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合衢州区域推广种植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单季晚稻产量,②2013年开展籼粳杂交稻新品种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38、甬优1512、甬优15的产量分别为11 250.00、10 847.85、10 275.60 kg/hm2,可在衢州区域作单季晚稻推广应用;浙优18、甬优12、春优84、甬优15产量分别为10 598.40、10 462.20、10 336.20 kg/hm2,可在衢州市单季晚稻中配套应用。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甬优538连作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稻甬优538连作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组合甬优538在连作栽培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但其低密度处理中后期所产生的分蘖无法达到成穗要求,每穗总粒、实粒和结实率稳定;适宜的栽种密度为21万丛/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进行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机插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17日。5月17日后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产量下降,但太早播产量也反而下降。5月17日播种的甬优538群体结构好,生育进程适宜,穗形大,结实率高,千粒重高,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田间不同栽插密度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综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设置30cm×27cm双本、30cm×27cm单本和40cm×30cm双本3个处理,进行了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大行株距后,"甬优12"营养生长期有所延长,主茎总叶龄有随基本苗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因此,"甬优12"栽插密度以行株距30cm×27cm双本较为适宜,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高、每穗总粒较多、产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本地区甬优12适宜高产的插种密度以及性状表现,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试材,应用不同育秧方式,开展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穴盘育秧每穴2本,插种密度30 cm×27 cm,实际产量最高。相对于其他处理,表现秧苗素质较好,分蘖发生早和快,成穗率较高,有效穗较多,整个群体结构有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单季偏粳型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常规晚粳稻浙粳88为材料,进行在有效分蘖末期和孕穗初期分别使用烯效唑结合施用穗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结合穗肥施用烯效唑对控制植株高度、增强后期抗倒性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浙粳88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效果明显好于甬优538;对抽穗成熟期没有明显影响,且施用烯效唑的田块因植株较矮,有利于稻套麦等后茬春花作物播种出苗,对全年高产稳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为调整粮食结构,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靖州县在湖南省农委的支持下,2015年引进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538在靖州县生产大田进行了试种,2016年又进行了千亩大田生产示范,亩产850 kg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1试种示范试种示范在靖州县甘棠镇乐群村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姚争云的承包稻田进行,2015年试种籼粳杂交稻组合为甬优538和甬优1540;2016年千亩示范供试品种为甬优1540,均由浙江宁波市农科院  相似文献   

12.
以甬优12等10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产量、性状等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浦江不同种植模式种植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结果表明,甬优12号产量最高,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16.08%;甬优1512产量较低,比对照减产15.35%。10个品种平均产量10.32 t/hm~2,产量在8.65~11.86 t/hm~2。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甬优1540、甬优538共5个品种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其中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产量达极显著差异。甬优17号、甬优1140、甬优8050、甬优1512共4个品种的产量低于对照甬优9号,其中甬优1512与对照相比减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15年引进籼粳杂交稻甬优538进行试验示范,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通过对基本苗设计、定量施肥、水分管理等关键技术量化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实收测产平均亩产973.3 kg。本文总结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籼粳杂交稻在湖南汨罗作双季晚稻的生产适应性,摸索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丰产栽培集成技术,加速推动早籼-晚粳双季栽培模式的形成,特引进甬优538等5个粳稻品种开展适应性和播期试验,从中筛选适应当地栽培的高产、高抗、优质型晚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38、甬优1540作为晚粳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潜力和生产适应性,可作为当地晚粳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单季杂交稻在江西省上高地区产量和群体特征的差异.[方法]以4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和4个杂交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2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等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穗型大、穗数足、结实率与千粒重保持正常水平,籼粳杂交稻生长中后期具有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的特点.[结论]籼粳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可供江西省上高地区示范推广的品种有甬优538和甬优12.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14-15
进行甬优538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品种甬优538的分蘖力、株高、有效穗、实割产量与种植密度有极高的相关性,以30.0 cm×23.3 cm密度种植,最利于该品种对温光水肥的有效利用,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长平衡,最利于产量形成,种植过密和过稀都不利于该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春优927'和'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获得最佳播种时间,为实现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春优927'与'甬优538'生育期较长,播种越早生育期越长,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嘉优中科3号'生育期较短,播期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期对'春优927’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播期对'嘉优中科3号'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大。产量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籼粳杂交稻品种,建议通过选择适宜播期,适当控制穗数,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达到解决茬口矛盾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于2017—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类型土壤(象山淡塘泥田和鄞州青紫泥田)上开展定位试验,以4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甬优7850、甬优12、甬优538)和2个常规粳稻品种(宁84和秀水134)为材料,设置HN(农民习惯施氮量,杂交稻折纯N 240 kg·hm-2、常规稻折纯N 200 kg·hm-2)、MN(在HN基础上减氮17%)、LN(在HN基础上减氮34%)和N0(不施氮对照)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在2个试验点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下降,MN处理下象山和鄞州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平均产量分别达10.8 t·hm-2和9.9 t·hm-2,仅比HN处理减少1.2%和2.6%,且无显著性差异;与HN相比,MN和LN处理下水稻有效穗在2个试验点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象山试验点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产量在象山试验点(中等肥力)与有效穗、每穗粒数和高峰苗呈显著(P<0.05)正相关,而在鄞州试验点(高肥力)与有效穗、结实率和成穗率呈显著(P<0.05)正相关。对于中等肥力土壤,不同氮肥处理对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快速提升,表明在当地试验条件下,如不采取其他技术措施,持续减少氮肥投入存在一定风险。在浙东沿海地区常规单季稻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上氮肥施用量减少17%可以保证产量,但氮肥减量应综合考虑耕地基础地力、品种特性和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9.
5个籼粳杂交晚稻品种在南县地区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适宜于南县双季晚稻生产的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以当地双季晚稻主栽超级杂交稻H优518为对照,分析比较籼粳杂交晚稻品种甬优1540、春优84、甬优538、甬优9号、甬优12号等在南县地区的生育期、产量、抗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供试籼粳杂交品种全生育期均长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12、9、6、20和12 d;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比对产增产6.4%、14.6%、11.3%、5.1%和11.9%;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21.5%、41.6%、33.5%、18.5%和35.1%。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甬优7850秧龄与移栽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粳杂交稻甬优7850进行3个密度、3个秧龄试验,结果表明,甬优7850在台州作单季晚稻种植最佳秧龄为 25 d,移栽密度为 15.0万·hm-2,此时能达到最高产量和理想的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