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比较了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枝把、棉铃虫性诱剂、高压汞灯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加拿大杨枝把在田间以诱集棉铃虫雌蛾为主,所诱棉铃虫雌、雄性比为1.61。加拿大杨枝把日诱雄蛾量与日诱雌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性诱剂日诱雄蛾量、高压汞灯日诱雄蛾量相关性不显著。每日棉铃虫百株落卵量与加拿大杨枝把、高压汞灯日诱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性诱剂日诱蛾量无显著相关性。讨论了加拿大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大豆食心虫两种性诱芯和诱捕器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进大豆食心虫诱捕防治技术,采用两种性诱芯(橡胶塞性诱芯和塑料细管性诱芯)和两种诱捕器(水盆和粘胶板),研究了其诱蛾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塞性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塑料细管性诱芯的12.77倍,差异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达9.56倍,差异显著。三角型粘胶板的平均诱蛾量是水盆的1.44倍,差异不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是1.51倍,差异也不显著。建议目前生产上使用橡胶塞性诱芯,优先考虑使用粘胶诱捕器。  相似文献   

3.
在探索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和预测预报新方法中,利用害虫性诱现象日益为国内外所重视.我县为探讨其实用价值和方法,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大力帮助下,结合常规测报,对高斯预测法进行了试验研究.三年观察结果一致表明,高斯在红铃虫测报站上的应用,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棉地红铃虫蛾子消长规律.诱蛾灵敏度高,方法简便,易为群众掌握.用于"查蛾量,定灭蛾日期", "查盛蛾期,测盛卵期"是可行的,对验证红铃虫长中期预报和指导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存贮温度和时间对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二化螟性诱芯的存贮温度和存贮时间对雄成虫田间诱集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月3日到8月10日每盆平均总诱蛾量,处理Ⅰ和处理Ⅳ比对照(处理Ⅴ)分别下降27.1%和38.8%,但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Ⅱ和处理Ⅲ比对照分别下降53.7%和62.8%,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与总诱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处理所反映的田间发蛾高峰期相近。  相似文献   

5.
2011-2013年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比灯诱多,5月1日至6月30日旬性诱蛾数量与灯诱蛾数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y=0.458 7 x+12.739,R2=0.546 1(n=16,R20.05=0.468 28),5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间达极显著相关关系,y=0.304 9 x+4.768 1,R2=0.348 7(n=181,R20.01=0.188 98),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昆虫趋光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79年对灯下昆虫行为的下述七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1.昆虫在低空飞行时,70.12%为顺风飞行,而扑灯时却有96.30%的昆虫为逆风扑灯;2.昆虫夜间上灯有一定的节律,但因昆虫种类而异;3.在两种光谱并存的情况下,多数昆虫扑向短光波;4.昆虫扑灯时活动有20种情况分别发生,降落后所有昆虫都有停息在捕虫器或部件以及灯旁作物上的习性,连续停息最长的昆虫达84小时;5.灯光除直接用以诱捕昆虫外,对其活动包括取食、交配与产卵等均有一定的影响;6.灯光配合红铃虫性引诱剂能增加红铃虫的扑灯频次,提高诱捕量,如用黑白单管双光灯加性引诱剂,诱蛾量比不加性诱剂的增加3.56—17.10倍,比用性诱剂盆诱的增加0.44—19.00倍;7.锦铃虫蛾在灯区表现了产卵的避光反应。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诱芯混用和诱捕器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捕蛾效果的影响。诱芯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在16 d的诱捕试验中,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双复合诱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和斜纹夜蛾三复合诱芯总诱蛾量的6.37倍和5.51倍,且在使用的前8d,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显著高于两种复合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而两复合诱芯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单、双控区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单控区的甜菜夜蛾诱捕器单盆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双控区的。不同颜色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红、黄、绿3种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单日最高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7-1999年在吉林市7个地点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芯田间有效期长达42d,水盆诱捕器每盆每晚最大诱蛾量达481头,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Y与每盆每日平均诱蛾量X之间的关系是:随着X的增大,Y对X的倍数逐渐下降,在平均诱蛾量较低时,雄蛾对诱捕器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当虫口密度大时,雄蛾对诱捕器的选择性下降,结果使不同诱盆的诱蛾量接近均等。初步结果表明;性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高效诱芯,研究其科学使用技术,为提高性诱剂诱捕目标害虫效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09-07―09,选用桃小食心虫2种诱芯及桃小食心虫与金纹细蛾的单一诱芯和复合诱芯,在陕西省白水县选择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混合发生的苹果园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桃小食心虫2种不同诱芯的平均日诱蛾量和不同时段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而诱蛾量的动态趋势有一定差异。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单一诱芯的诱蛾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复合诱芯;不同时段诱蛾效果表现为,试验初期桃小食心虫单一诱芯的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复合诱芯,而金纹细蛾单一诱芯在整个试验期间诱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复合诱芯;单一诱芯和复合诱芯诱蛾量动态比较一致,单一诱芯的诱蛾高峰均高于复合诱芯。【结论】桃小食心虫2种诱芯都能起到诱集成虫的作用,但A诱芯能更好地监测成虫的发生动态。在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混合发生的果园,将2种诱芯分开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11种烟草夜蛾HeLiothisassulta性引诱剂合成样品中,以B,D,E3种诱蛾效果最优,A,C,F次之,G,H,I,J,K较差;在同一时期内不同样品间或不同区组间的诱娥高峰日无显著差异;诱娥高峰日与累计蛾量达50%的日期之间也无明显差异.本文还研究了诱蛾高峰日的蛾量与总诱蛾量的回归关系及诱蛾高峰日与下一代卵孵化高峰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A chemical search for a natural activator of propylur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ink bollworm moth, revealed that the female moths produce N,N-diethyl-m-toluamide, an outstanding insect repellent synthesized commercially and never before repor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The compound occurs in fairly large amount in female adults and in much lesser amount in female pupae, but it is completely absent in female larvae and in all stages of the male insect. Its role in the life of the insect has not yet been definitely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2.
Propylure, 10-n-propyl-trans-5,9-tridecadienyl acetate, and deet, N,N,-diethyl-m-tolumide, were previously reported as the sex pheromone and a sex pheromone activator, respectively, of the pink bollworm. Neither chemical in three extracts of female moth abdomen tips could be detected by gas-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These compound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exhibited little or no b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laboratory or in the field. Hexalure, cis-7-hexadecenyl acetate, a synthetic attractant for pink bollworm males,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female moth abdomen tip extracts. The pink bollworm sex pheromone was identified as a mixture of cis,cis and cis,trans isomers of 7,11-hexadecadienyl acetate.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及诱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阐述了昆虫的化学通讯方式和昆虫性息素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性诱剂的成份,结构及其原理。从实践上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的诱捕技术和应用效果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水盆式诱捕器简单方便,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成虫羽化期间的盆中日诱蛾量可明显反映出田间虫量。由于诱杀了大量雄蛾,导致田间雌雄比例失调,降低了成虫自然交配率,有效减少了子代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其诱控效果一般为70.0%~80.0%,与杀虫灯或一般药剂的防效相当,该项技术在二化螟中等或偏轻发生年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及设置的最佳数量,试验在田间设置不同数量的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对诱捕玉米螟成虫数量、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每667m^2设置1个性诱剂粘胶诱捕器较适宜,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玉米螟雄成虫数量为1.70头,平均防治效果为45.27%,挽回产量损失率为5.5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判断性信息素诱捕雄蛾发育状况对于客观评价群集诱杀技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内生殖系统形态与发育日龄的研究,判断田间诱捕雄蛾的发育情况和虫源性质,为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斜纹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2015年,利用昆虫解剖镜对室内羽化1—10日龄斜纹夜蛾雄蛾进行解剖测量,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2015—2017年,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田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到的斜纹夜蛾进行逐日收集并解剖测定,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结构,分析诱捕雄蛾对自然交配的影响。结果 斜纹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附腺组成,精巢结构稳定,具有一定弹性,易测量。随着日龄增长,精巢长半轴数值呈减小趋势,1日龄精巢长半轴均值为1 103.54 μm,10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4.71%,精巢长半轴(y)与日龄(x)关系式为:y=-48.52x+1084(R 2=0.9472,RMSE=36.8)。1—5日龄组、6—8日龄组、9—10日龄组之间精巢长半轴长度差异显著。根据实验室饲养羽化斜纹夜蛾1—10日龄的精巢长半轴长度与羽化日龄间的数据关系,制定出精巢长半轴判别雄蛾日龄标准表,用于检测田间信息素诱捕雄蛾日龄组成。2015—2017年金堂县和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的雄蛾日龄结构趋势一致,日龄越大,该日龄雄蛾占总诱捕数的百分数越低。金堂县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1日龄平均百分比为39.89%,2日龄为21.42%,3日龄为15.75%,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数72.22%—79.02%,5—10日龄占比均在10%以下;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中1日龄百分比为39.93%,2日龄为20.79%,3日龄为19.54%,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雄蛾数的80.26%,5日龄以后占比较小。各日龄雄蛾平均百分数与日龄数呈指数函数关系下降。根据逐日诱捕雄蛾数量动态,4月末至8月末,金堂县和东坡区斜纹夜蛾均发生3代,第1代、第2代诱捕的雄蛾数以1—3日龄青年蛾为主,金堂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2、1.54,东坡区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4、1.58;随着虫量增加,第3代东坡区以老龄蛾数量占优势,两者比为0.76,低于金堂的2.34。 结论 斜纹夜蛾雄蛾精巢大小能够反映雄蛾日龄,通过检测田间性诱雄蛾日龄的结果表明,利用性信息素捕获的雄蛾以1—3日龄青年雄蛾为主,有利于降低田间成虫交配率。  相似文献   

16.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 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 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 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 m.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1)℃、相对湿度50%±10%、光周期14 h∶10 h(L∶D)条件下对二点委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性信息素应用以及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性及其成虫防控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一般在羽化后1 d进行交配和产卵。雄蛾和雌蛾均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和产卵量均受性比影响。雌蛾交配能力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雌雄比为1∶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501头;雄蛾交配能力则与雌蛾产卵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比为5∶1时单雌平均产卵量降低为227头。应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雄蛾可以降低雌蛾的产卵量,但由于雌蛾产卵量大,因此仍需结合其他措施同时降低雌雄蛾数量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陌夜蛾(Trachea atriplicis)作为一种重要食叶害虫,近年来,由于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的不断增加,已对我国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农林业造成重大危害,尤其是对荞麦等作物的产量构成严重威胁。目的 以陌夜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为母体结构,合成6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性信息素类似物,为陌夜蛾的综合治理开辟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防治策略。方法 选用性信息素组分的前体顺-11-十六碳烯-1-醇(Z11-16:OH)为原料,在缚酸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与酸酐或酰氯发生反应,通过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后,合成性信息素类似物共6种。包括极性基团为氨基甲酸酯的性信息素类似物M3、M4,极性基团末端引入不饱和键的性信息素类似物M5、M6,以及卤素原子修饰的性信息素类似物M7、M8。通过触角电生理试验(EAG)测定不同剂量性信息素类似物直接刺激下的EAG响应值,并于北京市延庆区进行田间试验对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生物活性进行验证。结果 EAG试验表明,类似物M1、M2、M6、M7和M8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陌夜蛾雄蛾触角对类似物M7的响应最为强烈,在100 μg剂量下响应值达2.36 mV,是同剂量条件下Z11-16:Ac响应值的77.9%。而M3—M5在10—1 000 μg剂量下,与性信息素组分Z11-16:Ac的相对响应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5的EAG响应整体活性表现较差,最高相对响应值仅为性信息素组分的21.2%。田间试验表明,类似物M1和M5在添加剂量为1 μg时,平均诱捕量分别为38.00和35.67头/诱捕器/15 d,与性信息素对照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类似物M7在添加剂量为100 μg时,平均诱捕量为29.67头/诱捕器/15 d,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类似物M4具有潜在的抑制活性,随着其添加剂量的增加,平均诱捕量逐渐减少,当添加剂量为1 000 μg时,平均诱捕量仅有3.33头/诱捕器/15 d。 结论经过EAG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类似物M1、M5和M7具有显著的增效活性,可以用作性信息素的增效剂,类似物M4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作性信息素的抑制剂。研究结果可为使用性信息素类似物绿色防控陌夜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6—2018年,利用性信息素诱集方法对江苏省句容市桃园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类间以梨小食心虫、年度间以2016年诱捕量最多。梨小食心虫以2016年、2017年发生量大,峰次多,但越冬代成虫发生量远远低于2018年。桃小食心虫9月上旬后几乎不发生。桃蛀螟2018年种群数量远高于2016年和2017年,峰次多,发生期一直持续到11月上旬。3年间,3种害虫的年均月诱捕量与年均月降雨量均无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年均月诱捕量与年均月温度总和仅桃小食心虫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