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都市郊油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2008年4月对成都市郊区油菜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427只,隶属于10纲,20类群(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有12个类群(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egadrile oligoehaetes)、蜘蛛目(Aranene)、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 adult)和直翅目(Orthoptera),个体数占大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77.32%;中小型土壤动物有11个类群(目),线虫(Nematode)、线蚓类(Microdrile)和弹尾目(Collembda)为优势类群,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85.46%。大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高于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低于中小型土壤动物。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在0~5cm与5—10cm之间差异较大,5~10cm与10~15cm层之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4个具有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2类,396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6297只,隶属于4门7纲23目54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2类: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常见类群5类.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均是次生林>蒙古栎>樟子松>柳草.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是D1(0~5cm)层>凋落物层>D2(5~10cm)层,种类分布是凋落物层和D1层种类较多,D2层相对较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分布均是凋落物层>D1(0~5cm)层>D2(5~10cm)层>D3(10~15cm)层,具有明显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蒙古栎>次生林>樟子松,中小型土壤动物为柳草>次生林>樟子松>蒙古栎.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各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都是10月>8月>6月,种类变化不如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同一山体的4个坡位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7类、4 67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6类、9 385只,隶属于4门9纲22目57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1类:线蚓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4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各坡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很大.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布是:山麓>山腰>山谷>山顶,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分布是:山腰>山麓>山顶>山谷,种类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土壤0~5 cm(h1)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山顶>山谷>山腰>山麓,中小型土壤动物为:山麓>山谷>山腰>山顶.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为:10月>6月>8月,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为: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林  董原  郭继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87-6590
在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选择羊草、羊草寸草苔、星星草、寸草苔、芦苇5种群落,对土壤动物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扎龙湿地的5种群落中,共获得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31类3 211只,隶属于4门7纲11目16科,优势类群是蚁科、线虫纲。大型土壤动物有23类1 620只,隶属于3门5纲9目16科,优势类群是蚁科、棘跳虫科;中小型土壤动物共获得15类1 591只,隶属于3门5纲8目5科,优势类群是线虫纲。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基本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表现为羊草寸草苔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最高,丰富度指数(E)最高,该群落物种最丰富,生境条件最优越;寸草苔群落的各种指数都最低,该群落生境条件最差,土壤动物的相似性指数反映了扎龙湿地的土壤动物组成的共性与个性。5个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与土壤温度变化、pH值大小、有机质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与含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2013年7 ~ 10月对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内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样本15 808只,隶属3门7纲20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鞘翅目,常见类群为蜘蛛目、盲蛛目、蜱螨目、蜚蠊目、同翅目、弹尾目、等足目、腹足类、唇足类、倍足类、直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种群.生境结构的不同导致土壤动物在种群结构、数量、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都江堰猕猴桃种植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猕猴桃园不同坡位共获土壤动物2 077只,分属13纲29目,坡上部以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中部以蜱螨目、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下部以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纲为优势类群;除5~10cm土层外,其余各层土壤动物剖面分布均以坡上部最大,坡中部次之,坡下部最小,其中,草本层和0~5cm土层的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cm和10~15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0~5cm和10~15cm土层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cm土层则以坡中部显著高于坡上部和坡下部,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坡位中,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同功能群,其在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的比例分别为68.72%、76.81%和81.1%;不同坡位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即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逐渐上升,而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表明不同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除草剂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乙草胺、2,4-D-丁酯和噻吩磺隆3种除草剂推荐用药量影响下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310头,隶属于2门4纲10目.群落结构分析显示除草剂影响并未造成大型土壤动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的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也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大型土壤动物群个体数和类群数在不同类型除草剂影响下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其在不同月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垂直结构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在5~10 cm土层最多,表层较少,除草剂的施用没有导致土壤动物垂直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型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温带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基础资料,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吉林省长岭草原羊草草甸盐碱化草地的光碱斑、碱蓬群落、碱蒿群落、虎尾草群落和碱茅群落5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5种生境中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210只,隶属于2门5纲14目。碱茅、虎尾草和碱蒿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是象甲科幼虫,碱蓬和光碱斑生境中以步甲科为优势类群。蝼蛄科动物为5个生境共有的常见类群。从地表至地下20 cm 深度,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碱茅、虎尾草、碱蒿和碱蓬生境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光碱斑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表现为10~20 cm 层>0~10 cm 层>20~30 cm 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为碱茅>虎尾草>碱蓬>碱蒿>光碱斑,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个体数和类群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1),与土壤 pH 值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综合来看,随着盐碱地的恢复演替,盐碱化程度逐渐减弱,生境条件逐渐好转,土壤动物也越丰富,极度盐碱化的光碱斑生境最不适宜大型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9.
5—9月调查长岭碱茅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32类,1 194只,优势类群3类:蚁科、象甲科幼虫和虹蛹螺科。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在6月份最多,且与5、7、8和9月存在显著差异,类群数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5个月份的变化均为7月8月5月6月9月;优势度指数变化为9月6月5月8月7月,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与个体数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在垂直方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表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5月对周口市滨河公园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获到土壤动物967只,隶属3门9纲17目.其中优势类群为后孔寡毛目、膜翅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等足目、膜翅目幼虫、柄眼目、鞘翅目、双尾目、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复杂性指数(Gj)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比多样性指数(H')更能客观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分离法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共5 775只,隶属4门11纲29种类群,其中甲螨亚目(44.73%)和中气门亚目(20.42%)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65.14%。垫刃目(7.79%)、弹尾目(7.06%)、前气门亚目(7.06%)、蛭态目(2.55%)、膜翅目(1.25%)、原尾目(1.04%)、无气门亚目(1.14%)7类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27.89%,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个体数的93.03%,并组成该市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体。另外,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蜘蛛目、等翅目等20类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6.97%。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个体数水平分布表现为人工林草地灌木林,类群数依次为灌木林人工林草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即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结论]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这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对延安市洛川县苹果示范园和常规园2块样地的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采集到40个土壤样品,通过手拣法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标本152号,隶属于4门6纲11目。结果表明:正蚓目和鞘翅目是这2块样地的优势类群,而2块样地的其余类群在数目上则各有差异;各群落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表聚性;示范园的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都明显高于常规园,而均匀度则低于常规园。通过对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为果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定点试验方法,分析除草剂乙草胺、2,4滴丁酯、噻吩磺隆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有甲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个体数量的51.16%和26.82%,常见类群包括前气门亚目、弹尾目、膜翅目和鞘翅目,占总个体数量的20.27%,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1.75%。喷施除草剂使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使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减少最大,使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高,优势度指数降低,但没有使土壤动物类群数发生明显变化;3种除草剂影响下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量、群落特征指数没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层次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延安市新区北区生态绿化林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生态特征,并用于指导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3月、4月对延安新区北区3个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抽样调查,在不同土层通过手拣法获取大型土壤动物12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结果表明,膜翅目、鞘翅目、蜘蛛目为优势类群;柄眼目、半翅目、弹尾目、石蜈蚣目为常见类群。通过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松树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性指数指数均大于刺柏和金叶榆样地,而且其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多于刺柏和金叶榆样地。今后,在城市生态林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促进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2019年4月在陕西省黄河湿地区域选取3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并进行采样,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1头,隶属于1门2纲9目,全部归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昆虫纲为优势类群,占总捕获动物数的60.8%,蛛形纲占总捕获动物数的39.2%。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渭河流域河滩湿地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2种湿地类型,卤阳湖盐碱湿地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低,原因可能与卤阳湖盐碱湿地的盐碱化及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银川市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银川市5 a、10 a、20 a蔬菜地及作物大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4个月的实地调查,共采集到土壤动物2 330头,隶属于3门7纲12目,其中蜱螨目、弹尾目,占采集总量的83.5%,是银川蔬菜地土壤动物的优势种群,而寡毛纲、腹足类、双翅目和鞘翅目为常见类群.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和复杂性指数(Cj)5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相比, 复杂性指数(Cj)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更能客观地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垂直分布表明蔬菜地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0~5 cm>5~10 cm>10~15 cm.季节动态显示在8、9月份土壤动物数量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于2021年5—9月,在色季拉山阳坡,海拔3 400~4 500 m范围选择8 个不同海拔,用土钻五点法采集样地0~10 cm深土样,用Tullgren漏斗分离并手捡大型土壤动物,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 1)色季拉山(阳坡)8 个海拔共捕获土壤动物17 522 只,隶属于11纲23目63科(群)。弹尾目(Collembola)和真螨目(Eucaridae)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的时空动态具有较大差异;2)海拔3 7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显著(P<0.05),海拔4 4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小;3)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8个海拔样地整体表现为8 月最高,7 月最低,5、6、9 月整体变化较小。Pielou均匀度8 月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月(P<0.05);4)β多样性表明色季拉山阳坡相邻海拔土壤动物类群相似性较高,海拔差距越大相似性越低。随海拔梯度和时间变化,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均有较大差异。综上,色季拉山(阳坡)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及海拔梯度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健康状况,采用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鉴定土壤动物标本。研究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标本98只,隶属13个类群,其中切叶蚁亚科在各个季节均为优势类群;地蜈蚣科、泄管纲、新蛛下目及食木虻科幼虫仅在部分季节为优势类群,而在其他季节为常见类群,其余8个类群则为常见类群。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P <0.05)。夏季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虽高于其他季节,但差异性不显著(P >0.05);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多样性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J )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夏季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较丰富,但秋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群落最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不同氮浓度作用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对施加不同浓度氮肥的农田和防护林进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一次性向样地中施加不同浓度氮肥,施肥后不同时间通过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583个,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2门、4纲、10目.施氮肥使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降低,不同浓度氮肥作用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F=0.714,F=0.072,P>0.05),氮肥对防护林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现象,即中等浓度(LN2)较高,高浓度(LN3)较低;农田和防护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表现出中氮处理(N2)最高,高氮(N3)处理最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阈值现象;农田和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整体表现为5月>7月>9月的特点,差异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不同取样时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不同施氮量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特征,农田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除TN3样地表现为0~5层最多外,其他样地均表现为5~10 cm最高,农田样地类群数在不同土层相差不大;防护林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在不同土层无明显规律,类群数在各浓度样地表现为0~5 cm最多、向下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5、10、15和20年蔬菜地及玉米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查明该区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群落多样性指标、组间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不同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到土壤动物3 957头,隶属于6门16纲34目,其中弹尾目(44.45;)及真螨目(13.82;)为优势种群,这二类占采集总捕获量的58.27;,而寄螨目(7.33 ;)、三肠目(6.7;)、蛭态目(3.39;)、垫刃目(3.36;)、膜翅目(1.67;)、后孔寡毛目(2.3;)、近孔寡毛目(1.34;)、鞘翅目成虫(2.5;)、等足目(1.06;)及鞘翅目幼虫(2.27;)等10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1.92;;其余的22类土壤动物均属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9.85;.对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析表明:5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10 a菜地>15 a菜地,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15 a菜地>10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5 a菜地.垂直分布分析表明蔬菜地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类群数的季节动态分布不太明显(P<0.05),但个体数的季节动态分布已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秋季土壤动物数量有增加.组间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将5种不同种植蔬菜地类生境分为3大类型.[结论]5种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反应了菜地土壤动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