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几个山羊品种(群体)与岩羊RAPD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以两组4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16个重复性好的多态引物。对四川5个山羊品种、藏山羊两个生态类型、3个杂交群体和岩羊共计113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16个引物扩增出67条带,其中54条带呈现多态。多态率为80.60%。山羊各群体共有条带为23条,山羊和岩羊共有条带为13条。岩羊有4条特异带。不同引物所扩增出的片段在各群体中分布频率不同。山羊群体间相似系数为0.8216—0.9362,其中,安哥拉山羊与建昌黑山羊杂交后代F2和F3之间相似系数最大。为0.9362。山羊各群体与岩羊相似系数为0.4996—0.5064。山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638—0.1784。山羊各群体与岩羊的遗传距离为0.4936—0.5403。高原型藏山羊与山谷型藏山羊间的遗传距离小(0.1005)、相似系数大(0.8995)。序列为TTCCGAACCC引物扩增出的片段为750bp,仅在高原型藏山羊中出现,可作为区分这两个生态类型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藏绵羊和山羊在相同营养及湿热应激条件下血清激素、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变化规律,考察湿热应激对藏绵羊和山羊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选取年龄和体重[(45.83±3.54)kg]相近的藏绵羊与山羊(波尔山羊×本地黄羊)各6只,试验共进行13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120 d。每日测定温湿度指数(THI),每月测定藏绵羊和山羊的血清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5—7月份,羊舍THI随月份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6—8月份羊舍THI均大于72,因此将6—8月份定为湿热应激期。2)7、8月份藏绵羊和山羊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5月份(P0.05),且湿热应激期内藏绵羊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山羊(P0.05)。3)正试期内,湿热应激使得藏绵羊和山羊的干物质采食量最大降幅分别为10.70%和10.44%,平均日增重(ADG)最大降幅分别为50.00%和47.82%。4)羊舍THI由71.17(5月份)升高到76.82(7月份),藏绵羊和山羊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清葡萄糖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湿热应激下,藏绵羊血清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浓度的最大降幅均大于山羊。5)除藏绵羊7月份和山羊8月份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藏绵羊和山羊7、8月份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低于5月份(P0.05)外,血清丙二醛浓度均显著高于5月份(P0.05)。湿热应激下,山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浓度变化幅度均大于藏绵羊。6)与5月份相比,藏绵羊和山羊8月份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和白细胞介素-2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湿热应激下,藏绵羊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山羊。综上所述,湿热应激状态下藏绵羊和山羊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升高,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生长性能降低。藏绵羊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受湿热应激影响较大,而山羊抗氧化能力受湿热应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藏山羊和藏绵羊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藏山羊和藏绵羊在低氧环境中小肠黏膜免疫屏障结构的适应特征,本试验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法对4只成年藏山羊和4只成年藏绵羊小肠不同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藏山羊小肠各段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均高于藏绵羊(P<0.05),其中藏山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藏绵羊多37.87%(P<0.05)、21.43%(P>0.05)和31.68%(P<0.05),藏山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肥大细胞数量分别比藏绵羊多85.20%(P<0.05)、50.73%(P<0.05)和22.52%(P>0.05);而藏山羊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36.35±0.98)低于藏绵羊(48.84±2.12)(P<0.05)。结果提示,成年藏山羊的小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强于藏绵羊;藏绵羊小肠中上皮内淋巴细胞起重要的黏膜防御功能,而在藏山羊小肠中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起重要的黏膜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获得藏山羊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on domain containing l,PID1)基因序列,并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揭示其组织表达规律。以藏山羊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PID1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藏山羊PID1基因CDS区为654bp,编码217个氨基酸,为无跨膜结构的酸性不溶类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藏山羊与山羊的同源性较高为99%,且处在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支上。PID1在藏山羊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脂肪、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等组织中均检测到表达,但在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P0.01)。研究获得了藏山羊PID1基因序列,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脂联素(AdipoQ)基因在藏山羊中的表达模式及相关功能,本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克隆得到藏山羊AdipoQ基因序列;半定量RT-PCR和qPCR方法检测AdipoQ基因在成年藏山羊11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不同脂肪组织中AdipoQ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藏山羊AdipoQ基因编码区与牛、猪、人等哺乳动物AdipoQ基因同源性较高;AdipoQ基因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和胃中表达量较低,而在其他各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AdipoQ基因在肾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肠系膜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得到藏山羊AdipoQ基因序列、组织表达模式及不同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进一步研究藏山羊AdipoQ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藏山羊及其杂交后代乳中矿物质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藏山羊及其同安哥拉山羊杂交一代乳中K、Na、Ca、P、Mg的含量。结果显示:藏山羊及其杂交后代乳中的Ca含量显著高于牛乳,其它元素的含量接近牛乳。同藏山羊相比,杂交一代乳中Ca含量高,P含量罗低。还发现,藏山羊初乳中Na、Mg的含一显著高于常乳,而K的含鞭工于常乳,反映了乳腺在初期期矿物质的分泌特点,该结果为山羊乳的研究利用及羔羊的饲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宁绒山羊与壤塘藏山羊的杂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辽宁绒山羊与壤塘藏山羊杂交 ,结果表明 :辽藏 F1 生长发育快 ,初生、半岁、周岁、成年各阶段体重均显著优于壤塘藏山羊。成年公母羊平均产绒量分别比同龄藏山羊高 2 10 .2 0 g和 16 2 .15 g,即提高 5倍多 ,且绒毛品质优于藏山羊。按 1994年市场价计算 ,饲养一只辽藏 F1 公母羊比饲养一只藏山羊分别增加经济收入 2 0 8.6 3元和 170 .6 1元 ,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用10个SSR标记,经PCR扩增、9%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银染法显色,对高原型藏山羊、山谷型藏山羊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并以白玉黑山羊、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和新疆山羊作对照.结果表明,10个SSR标记在高原型藏山羊、山谷型藏山羊、白玉黑山羊、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和新疆山羊群体的平均H、PIC、Ne分别为0.673/0.631/4.3、0.680/0.649/4.7、0.777/0.660/4.3、0.797/0.716/5.1、0.793/0.561/3.2和0.680/0.629/4.6.高原型藏山羊与山谷型藏山羊(D=0.063)聚为1类;建昌黑山羊和美姑山羊(D=0.026)聚为1类后,再与白玉黑山羊聚为1类;最后两类与新疆山羊聚为1大类,与各群体的来源和生态地理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9.
2010—2021年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甘南藏羊发生和流行的疫病共有9种,分别为绵羊痘和山羊痘、羊肠毒血症、魏氏梭菌病、棘球蚴病、绵羊地方性流产、肝片吸虫病、绵羊疥癣、放线菌病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结合甘南州藏羊疫病发生与防治现状,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藏羊疫病免疫、驱虫与消毒、检疫、净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并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藏羊疫病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比较24月龄丹巴黄羊与藏山羊的肌肉特性,测定其肌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肌肉矿物质含量和肌肉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丹巴黄羊羯羊的眼肌面积、背膘厚、GR值和a值等指标显著高于藏绵羊公、母羊(P0.05),其他肌肉肉质指标在丹巴黄羊羯羊、藏山羊公羊及母羊间无显著差异(P0.05);2)肌纤维特性、肌肉营养成分、矿物质、胆固醇及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在丹巴黄羊羯羊与藏山羊公、母羊间保持相对稳定,仅藏山羊公、母羊肌肉中碘含量显著高于丹巴黄羊羯羊(P0.05)。  相似文献   

12.
旨在基于Cytb基因多态性探讨藏山羊群体间遗传结构及其母系起源。对西藏8个地区157只藏山羊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全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构建系统发育邻接树等。结果显示,藏山羊Cytb全序列为1 140bp,在8个群体中共检测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736和0.001 8,表明西藏地区藏山羊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78.6%的群体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组内群体间的变异极显著(F_(SC)=0.321,P0.001);系统发育邻接树分为了4个单倍型组(Haplogroup A-D),提示藏山羊有4个母系起源;单倍型网络图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藏山羊没有完全聚类在同一群簇。在历史驯养过程中,藏山羊发生过群体扩增事件。本研究表明,西藏地区藏山羊有4个母系起源,并呈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然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隔格局,遗传结构差异在缩小。本研究结果为藏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及其与甘南州当地藏山羊杂交的后代(蒙藏山羊后代)在放牧条件下进行了抗寒能力、抗病能力、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的观察,并对蒙藏山羊后代与甘南当地藏山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蒙藏山羊后代在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等指标上,比原产地内蒙古白绒山羊有所降低;蒙藏山羊杂交后代周岁公、母羊的体重、体高、体长及胸围比当地藏山羊分别提高了5.50kg和3.52kg、6.72cm和6.79cm、5.43cm和5.55cm、10.84cm和11.49cm,均差异极显著(P<0.01);蒙藏山羊杂交后代周岁公、母羊的含绒率和产绒量比当地藏山羊后代分别提高了9.32个百分点、9.18个百分点和145.03g、130.23g,杂交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24月龄丹巴黄羊与藏山羊的屠宰性能,屠宰了24月龄丹巴黄羊羯羊、藏山羊公羊及母羊各3只,测定其屠宰性能、胴体形态及胴体分割等指标。结果表明:丹巴黄羊羯羊的宰前活重、体长、胸围、体高和管围显著高于藏山羊公、母羊(P0.05);羯羊的胴体重、净肉重和骨重等指标显著高于藏山羊公、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率、肉骨比、净肉率及胴体产肉率等指标与藏山羊公、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羯羊的胴体长、胴体深、胴体胸深、胴体后腿围、胴体后腿长和胴体后腿宽等指标显著高于藏山羊公、母羊(P0.05);羯羊的后腿肉重、腰肉重、肋肉重、肩胛肉重及胸下肉重等指标显著高于藏山羊公、母羊(P0.05)。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利用qPCR技术对热休克同源蛋白(HSC70)、热休克蛋白70.1(HSP70.1)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基因在乐至黑山羊和藏山羊五个组织样中的表达量进行研究,以探讨热休克蛋白家族70 (HSP70)与山羊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HSC70mRNA在藏山羊心脏中的表达量是乐至黑山羊中的4.5倍(P<0.05),但在脑垂体中乐至黑山羊的表达量是藏山羊的3.7倍(P<0.05),在卵巢、肝脏和子宫中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HSF1 mRNA在藏山羊卵巢、心脏中的表达量分别是乐至黑山羊的7.9倍和3.1倍(P<0.05),在肝脏和子宫中乐至黑山羊的表达量却分别是藏山羊的6.3倍和10.4倍(P<0.05);HSP70.1 mRNA在乐至黑山羊脑垂体中的表达量是藏山羊的6.8倍(P<0.05).说明HSC70、HSP70.1和HSF1基因的表达与山羊的生活环境及饲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对各种家畜的心电图正常值及其患病时的变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但目前尚无关于青海藏山羊心电图的报道。笔者对世居青海高原的原始山羊种-藏山羊做了心电图描记和分析,以期探索其心电图特征,为兽医临床心电图学增添关于藏山羊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区藏山羊的产绒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  王杰 《四川草原》1998,(3):57-62
选择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的生态区,对藏山羊的产绒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两个产区藏山羊的产绒量和绒的主要品质指标均高于四川两个产区,尤其是西藏阿里地区藏山羊的产绒量和绒的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产区,四川茂县藏山羊的产绒量和绒的品质较差;同时,西藏两产区藏山羊的产绒量从年龄上看以4岁较高,从毛色上看以白色个体较高;四个不同生态区内藏山羊的产绒性能差异较大,越严酷的高寒生态条件,其产绒量越高,绒的品质越好。今后应根据不同的生态区按不同的生产方向对藏山羊这一宝贵的基因库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小金藏山羊畜群结构的调整丁贻声(小金县农牧局624200)山谷型藏山羊是小金县的主要畜种之一,1994年全县存栏羊92440只,其中藏山羊68233只,山羊存栏数占整个羊只存栏数的73%,占全县牲畜总数的31.9%。1994年全县肉类产量330.39...  相似文献   

19.
藏山羊若干行为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全放牧藏山羊若干行为进行了昼夜连续24小时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昼夜采食时间为541.37±93.65分。反刍为280.21±67.59分,睡眠为173.30±45.92分,游走为136.15±62.79分,站立为133.35±34.88分,其他行为占175.62±53.18分。采食、游走、站立及其他行为多发生在白天,反刍和睡眠多在夜间。反刍与采食的时间比例为0.52:1。藏山羊母性较强,好喜戏和觅群,少争斗。此外,藏山羊还有搔痒、打喷嚏、啃食异物等异常行为。研究结果,可供藏山羊的培育和饲养管理作为参改。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利用qPCR 技术对热休克同源蛋白(HSC70)、热休克蛋白70.1(HSP70.1)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基因在乐至黑山羊和藏山羊五个组织样中的表达量进行研究,以探讨热休克蛋白家族70(HSP70)与山羊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HSC70 mRNA在藏山羊心脏中的表达量是乐至黑山羊中的4.5倍(P<0.05),但在脑垂体中乐至黑山羊的表达量是藏山羊的3.7倍(P<0.05),在卵巢、肝脏和子宫中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HSF1 mRNA在藏山羊卵巢、心脏中的表达量分别是乐至黑山羊的7.9倍和3.1倍(P<0.05),在肝脏和子宫中乐至黑山羊的表达量却分别是藏山羊的6.3倍和10.4倍 (P<0.05);HSP70.1 mRNA在乐至黑山羊脑垂体中的表达量是藏山羊的6.8倍 (P<0.05)。说明HSC70、HSP70.1和HSF1基因的表达与山羊的生活环境及饲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