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设置4个试验组(A、B、C、D)和1个对照组(E),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对巴马拟缨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样本鱼催产前后血清激素水平,试验周期365 d。结果表明,催产前,C组的雌二醇(E2)含量最高,较A组有显著提高(P<0.05),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组的雌三醇(E3)和睾酮(T)含量最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的孕酮(P)含量最高,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雌酮(E1)含量最高,较A组和D组有显著提高(P<0.05),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催产后,A组E2含量上升,B、C、D组下降,且C组催产前后差异显著(P<0.05);A、B组E3含量均上升,其中B组催产前后差异显著(P<0.05),C、D组下降,催产前后差异不显著;A、B组P含量下降,而C、D组上升,催产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A、B组E1含量下降,A组催产前后差...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8.9~14.2℃下,在平列糟(长3m,宽0.4m,高0.2m)中采用A、B和C组三种投喂方式驯养刚开口摄食、体质量0.129±0.07g的哲罗鱼(Huchotaimen)苗60d,以探讨驯化方式对哲罗鱼仔、稚鱼生长、存活和种群变异系数的影响:A组以浮游动物开口,投喂浮游动物3d,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B组以水蚯蚓开121,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C组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结果表明: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3.577±0.78%/d),明显大于A组(3.132±0.87%/d)和B组(3.024±0.91);A、B、C组的成活率分别为75.67%、74.87%和84.36%,C组明显大于A、B组;A、B和c组鱼体质量变异系数依次为21.47%、22.59%和11.32%,实验表明,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是哲罗鱼规模化养殖中合理的驯化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鱼粉为脂肪源,设脂肪水平分别为6.1%(A组)、9.5%(B组)、12.4%(C组)、15.1%(D组)、18.5%(E组)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褐菖鲉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E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呈下降的趋势,D组、E组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总蛋白(TP)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褐菖鲉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LZM)活力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P<0.05);(3)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D组和E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SOD活力随脂肪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D组和E组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血清CAT活力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可见,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12.4%)可明显改善褐菖鲉的免疫功能与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9.0-16.0℃下,将体质量0.5g±0.2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放养在放置了混凝土制的中空型(A类)、楼层型(B类)和井字型(C类)附着基的塑料水槽(45cm×31cm×30cm)中,投喂配合饲料,采用每周清洗一次附着基(A’组、B组’和C’组)和不清洗附着基(A组、B组和C组)的方法饲养80d,研究了3种形状附着基对仿刺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洗对仿刺参特殊增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清洗与附着基形状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特殊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清洗的楼层型附着基组(B’组)特殊增长率最高,不清洗的楼层型(B组)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饲养的前60d,放置不同形状附着基的水槽水中亚硝酸、氨氮和COD等的含量低而稳,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后期各组上述水化学指标急剧上升;定期清洗的水中均低于不清洗组。放置附着基而不清洗的水槽中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YS)的活性分别比冲洗的水槽中高32.28%、9.17%和5.71%。A组仿刺参体腔液中SOD的活性与A’组差异极显著(P〈0.01),B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C组与C’差异极显著(P〈0.01)。文中从生态作用和空间面积比例等讨论了附着基结构与功能对仿刺参生长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将体重为(65.26±4.37)g的刺参分成3组(A组为室内低温养殖,B组为夏眠30d后室内低温养殖,C组为夏眠60d后室内低温养殖),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养殖120d,期间多次取样分析和比较刺参生长状况和体壁成分的变化。刺参夏眠期体质量显著下降,夏眠后体重增加明显。A、B、c三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3%、0.27%、0.32%/d,存活率分别为91.67%、71.43%、53.57%,说明低温度夏虽然不能促进生长,但成活率高。刺参体壁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分、粗蛋白、灰分、总糖和粗脂肪。养殖30d后,夏眠组与室内低温组相比,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水分、灰分和总糖含量减少。实验结束时,A、C两组刺参体壁各营养成分与实验开始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除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实验开始时(P〈0.05)外,其他体壁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O.05)。研究表明,高温季节低温饲育并不能解除所有刺参夏眠;刺参经历夏眠蛰伏后有一个体重快速增长期;刺参在体重快速增长的同时,体壁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何文 《畜禽业》2001,(4):42-43
试验选用1日龄樱桃谷肉仔鸭300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A组饲喂基础日粮,B、C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甜菜碱、0.2%蛋氨酸而设计。结果表明:B组日增重比A组提高了11.10%(P<0.01),比C组提高了1.58%(P>0.05);B组料重比较A组降低了15.10%(P<0.01),较C组降低了3.85%(P<0.01);B组的成活率与A、C组无显著差异(P>0.05);B组分别比A、C组多盈利1.56元/只、0.61元/只。  相似文献   

7.
用α-苯基苯并吡喃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0 d后,测定了其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中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实验设3个α-苯基苯并吡喃添加重复组,分别为A组(2 mg/kg)、B组(4 mg/kg)、C组(6 mg/kg)和1个对照重复组(0 mg/kg)。结果表明:α-苯基苯并吡喃添加剂量为4 mg/kg(B组)可显著地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PO)、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P<0.05),说明具有生物活性的α-苯基苯并吡喃可刺激中华绒螯蟹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曾慷 《水产学报》2001,25(5):464-468
采用MTT颜色反应法研究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伴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lin A,Con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离体状态下对健康和ISKNV感染后存活30d或60d的鳜的头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nA和LPS能促进健康鳜头肾淋巴细胞的转化,而对感染后存活30d或60d的鳜头肾淋巴细胞没有作用;纯化的ISKNV对健康鳜头肾淋巴细胞没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但对ConA的作用有抑制,对感染后存活的30d或60d的鳜头肾淋巴细胞,纯化的ISKNV有一定的促进转化的作用,感染存活的鳜头肾中有对ISKNV的免疫记忆性T细胞。另外,用建立的ISKNV PCR检测方法对健康和ISKNV感染后存活的鲜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健康鳜为阴性,而ISKNV感染后存活的鱼,头肾、后肾、脾脏和部分鱼的心脏为阳性。ISKNV在鳜体内形成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9.
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水温(28.4±1.0)℃时不同溶氧条件下(A组:(2.28±0.56)mg/L;B组:(4.04±0.38)mg/L;C组:(6.51±0.64)mg/L;D组:(9.11±1.24)mg/L)饲养8周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免疫机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抗病力。结果显示:A组脾脏系数、吞噬百分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红细胞数(RB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细胞数(WBC)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脾脏系数极显著低于C、D两组(P<0.01),吞噬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攻毒1周后,A组受试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C、D两组(P<0.01)。表明慢性低氧胁迫抑制了黄颡鱼免疫机能。饲养8周后各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宜作为鱼类慢性胁迫中的应激信号。  相似文献   

10.
采用颗粒饲料(A组)、颗粒饲料与鲜饵料(B组)、纯鲜饵料(C组)对三组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 Linnaeus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颗粒饲料营养物质含量(除少数脂肪酸外)远大于鲜饵料,营养价值较高,在饵料的利用率以及鱼体的生长发育方面拥有一定优势。颗粒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5.4%,是鲜饵料的3.66倍,相对于鲜饵料而言,颗粒饲料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A组条纹锯鮨幼鱼蛋白质含量(20.3%)高于其他两组,C组含量最低,三组生长效率由高到低为A组>B组>C组。A、B、C三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4.93、66.40、61.02,B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营养价值更丰富。C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分别高出A、B两组5.94%、7.84%,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比A、B两组高13.26%、9.61%。实验中共检测出5种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和丙氨酸,除精氨酸外,其余4种为非必需氨基酸(NEAA)。C组鲜味氨基酸含量为5.9%,占总氨基酸的42.66%,高出A组8.8%、B组10%。以整体生长效果与营养物质组成作为标准评价实验效果:C组>A组>B组。  相似文献   

11.
刘毅 《水产学报》2006,30(5):683-689
将柱状黄杆菌胞外多糖(EPS)溶液经腹腔注射免疫草鱼,以注射灭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免疫一周后,分别提取受免鱼与对照鱼肝脏、脾脏、体肾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总RNA,并通过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I(MHC-I)、免疫球蛋白M(IgM)、干扰素(IFN)等5种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RP在受免鱼肝脏中的表达显著上升;MHC I在受免鱼脾脏、体肾中的表达显著下降;IgM在受免鱼4种组织中的表达皆显著上升;IL-1在受免鱼4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无论受免组还是对照组都只能检测到微弱的IFN表达,且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柱状黄杆菌EPS对草鱼的先天免疫能力以及特异性体液免疫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盐度30和水温20 ℃条件下,分别配制钙离子ρ(Ca2+)质量浓度为200 mg·L-1(A组)、400 mg·L-1(B组,对照)、800 mg·L-1(C组)、1 600 mg·L-1(D组)和3 000 mg·L-1(E组)的人工海水,研究了水体ρ(Ca2+)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经60 d养殖发现褐牙鲆鱼体中仅钙(Ca)、锌(Zn)和铜(Cu)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中磷(P)、钠(Na)、镁(Mg)、锶(Sr)、铁(Fe)、锰(Mn)和镍(Ni)质量分数随水体ρ(Ca2+)的增加而下降。不同ρ(Ca2+)对褐牙鲆幼鱼耳石长、宽、长宽比和耳石质量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A组耳石长和耳石宽显著低于B组和C组,A组耳石长宽比(L/W)显著低于D组,A组的耳石质量显著低于B组和D组(P〈0.05)。其中w(Sr)随ρ(Ca2+)的增加显著下降,锶/钙(Sr/Ca)比、镁/钙(Mg/Ca)比随ρ(Ca2+)增加而下降。结果表明,水体ρ(Ca2+)对褐牙鲆鱼体成分、耳石形成及组分产生明显影响,ρ(Ca2+)能够影响鱼体和耳石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用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 (Aeromonaspunctataf.intedtinalis)福尔马林灭活菌苗免疫兴国红鲤 ,于免疫后 2 0d和 4 0d对其脾、胸腺、头肾和体肾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总值 (含原始型、未成熟和成熟型细胞的百分比值 )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免疫后 2 0d和 4 0d ,脾中淋巴细胞总值显著增加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值则显著减少。头肾中淋巴细胞总值稍有增加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总值在免疫后 2 0d减少 ,免疫 4 0d增加。体肾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总值在 2 0d和 4 0d均为增加。胸腺中淋巴细胞总值在 2 0d无变化 ,4 0d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4.
饥饿与再投喂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华  向枭  向桢  欧仁建  陈俊  冉龙虎 《淡水渔业》2012,42(3):50-54,73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分装于6个饲养桶中,试验设计分为两组,每组3个平行,并依次编号为A、B、C、D、E、F,将两组同时饥饿20 d,分别在饥饿0、3、5、10、15、20 d对A、B、C取样。而D、E、F饥饿20 d后进行16 d的恢复投喂,并在再投喂3、7、12、16 d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肝脏指数以及肝胰脏、前后肠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饥饿过程中,中华倒刺鲃幼鱼体质量、肥满度、肝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恢复投喂后,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饥饿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并在20 d降到最低,恢复投喂后其活性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而肠蛋白酶活性饥饿过程中先升高,并在5 d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趋势,恢复投喂后达到正常水平。(3)饥饿过程中,肝胰脏和前后肠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在10 d达到最值,并显著高于饥饿前的水平,而后逐步下降,恢复投喂后脂肪酶活性仍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肝胰脏和前后肠淀粉酶活性在饥饿过程中逐步下降,恢复投喂后其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千年笛鲷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又君  刘泽伟 《水产学报》2007,31(3):323-328
研究了在22.5~31.9 ℃条件下,千年笛鲷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0、2、4、6、9、11 d)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千年笛鲷幼鱼的体重在短时间(2~6 d)的饥饿后下降不大,9 d以上的饥饿可导致幼鱼的体重明显下降。经过饥饿11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下降,灰分含量有所上升,水分含量明显上升,表明千年笛鲷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依靠消耗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恢复投喂后,各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1 d组鱼在恢复投喂后全部死亡,半致死时间为10~11 d。结果表明:饥饿2 d组的千年笛鲷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该补偿现象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达到;饥饿4 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6 d组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饥饿9 d组幼鱼不具有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1 d组幼鱼为饥饿致死。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17.
选取初始体质量(73.81±9.02)g的雄性吉富罗非鱼(GIFFOreochromisniloticus),分别投喂含100%鱼油(A)、50%葵花籽油+50%鱼油(B)和100%葵花籽油(C)的饲料,每种饲料设置2个流速运动水平(0BL·s-1、1.5BL·s-1)(BL,体长),共6个试验组合(0A、1.5A、0B、1.5B、0C、1.5C),饲养42d后测定试验鱼生长和体成分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合吉富罗非鱼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1.5B组合的特定生长率(4.96±0.02)%·d-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合(P〈0.05)。逆流运动后红肌和白肌蛋白质含量分别最高增加10.25%和7.74%(P〈0.05)。逆流运动对全鱼和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B组和c组鱼体红肌PUFA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葵花籽油替代鱼油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和体成分没有显著影响,而逆流运动能够显著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李聪  成永旭  管勤壮  奚业文  李嘉尧 《水产学报》2018,42(11):1778-1786
为改善克氏原螯虾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对稻田中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碳源(麸皮、葡萄糖)调节饲料"碳/氮"(C/N)分别为8,12,16三个组别进行投喂,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各组克氏原螯虾的食性。结果显示,(1)不同C/N投喂组中不同规格成虾肌肉中的δ13C和δ15N值均较本底显著降低,成虾肌肉的δ13C值随投喂饲料C/N的增加而下降,B组不同规格成虾肌肉的δ15N值均较其他两组高。同一C/N投喂处理组中,1级小规格成虾肌肉的δ13C和δ15N值均为最高。(2)通过食性分析,组A中不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占比38.03%~44.17%,组B中饲料仍为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食物来源,但是占比下降为22.13%~25.35%,组C中1级小规格成虾中有机碎屑为第一食物来源,占19.93%,2级中规格成虾及3级大规格成虾的第一食物来源饲料进一步下降为18.85%和19.40%,组B及组C中浮游动物、藻类、喜旱莲子草等天然饵料食物来源占比均较组A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通过优化C/N的投喂模式,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对于稻田天然饵料的利用率,避免饲料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有利于实现对稻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刘晓蕊  马喜波  张南  李民  李科  焦思琦  王桂芹  孔祎頔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9-109609
(目的)本试验以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对泥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无病无伤初始体重为(3.50±0.01 g/尾)的泥鳅,随机分为5组,在基础饲料投喂中分别添加0、200、400、600和800 mg/kg的绿原酸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饲养56 d 。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泥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饲料中加入绿原酸可以显著增高泥鳅的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 (P <0.05);且显著提高肝脏和肠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P <0.05)以及肝脏与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丙二醛(MDA)的生成被降低。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绿原酸浓度增加而提高,分别在400 mg/kg和6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升高,血清中AST、ALT活性均显著下降(P <0.05)。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增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逐渐下降,在浓度400 mg/kg时达到最低值;血清补体3(C3)和补体4(C4)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分别在绿原酸浓度为400 mg/kg和600 mg/kg时达到峰值含量;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显著升高(P <0.05),在浓度为600 mg/kg时达到最大;血清中溶菌酶(LYS)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浓度为400 mg/kg时含量为最大值。(结论)结果表明,在饲料当中添加400~600 mg/kg绿原酸可显著提高泥鳅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P <0.05),增强泥鳅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生长猪饲喂A、B、C 3种日粮,A、B、C的消化能均为12.7MJ/kg,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70%、0.75%、0.80%,A、B、C赖氨酸/消化能比分别为0.55g/MJ、0.59g/MJ、0.63g/MJ。结果表明,饲养4周时,头均增重B>C>A,B、A间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A>C>B,B、A间差异显著(P>0.05);饲养8周时,头均增重B>C>A,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A>C>B,B、A间差异显著(P<0.05),3组间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比较A>C>B,综上所述B粮为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