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英  吴志强 《甘肃农业》2006,(11):110-111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崇信县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出发,对县内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基于现今农村生态环境特点着手,探视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多重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就贵州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特征以及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喀斯特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阐述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吉林省西部近些年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分布的不均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提出了该区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积极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公益林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各地区应当积极提升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基于此,本文以公主岭公益林发展为例,简要分析了公益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探讨了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公益林在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国锋  肖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57-19759,19763
介绍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概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达成,而且关系到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环境视角分析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是生态保护观念淡漠;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人居环境规划滞后。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视角下,指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可供选择的路径:转变传统观念,科学合理发展;借力农技支撑,恢复生态环境;倡导生态经济,发展优势产业;注重空间规划,优化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多数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生长质量不高及成活率低.该文结合辽西地区造林实际,对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简述了辽西地区造林技术,以期为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部生态环境与贫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西部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活现状我国西部地区包括 1 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总面积超过中、东部地区的总和 ,近几十年来的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 ,使这里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这一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农业集约化发达地区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分析了当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形势,提出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丰富的甘孜藏区虽然地处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川西地区,但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从甘孜藏区的生态环境入手,简要介绍甘孜藏区的情况,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距北京市最近的沙源地,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影响当地及京津地区的发展。通过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5年浑善达克沙地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特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研究该地区近年来生态状况,分析气候变化趋势、生态系统组分构成、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以及荒漠化面积变化趋势,探讨引发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牲畜数量呈下降趋势,荒漠化程度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第一产业产出长期维持在同一水平上。近年来,虽然生态环境状况出现好转,但仍不可忽视恶化地区,还应不断加强全民生态意识,继续推进禁牧、造林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冀北高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及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冀北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林业生态系统建立对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设林业角度上而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了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而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就有利于改善林业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深,想要更好的改善此地区的生态环境,势必要构建起林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这一系统的作用,进而保护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立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实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在水土开发过程中长期忽视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贵州在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贵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全面分析贵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一些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加强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柴达木盆地脆弱的农田生态环境,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要求,对发展豆类生产在柴达木地区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在西部地区扩大豆类生产,有利于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描述陕甘宁地区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的基础上,研究了灾害调控机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运用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其中阿克塞、肃北、肃南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区域,天祝、甘南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区域,而张家川和临夏处于失调状态。基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结果,结合甘肃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提出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详细分析生态脆弱地区城市发展的生态因素和非生态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我国内陆干旱区、高寒地区等不同地域类型下生态环境脆弱区共性,依托现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理论框架,提出了适合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调控模式,为加快生态脆弱区域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西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土壤侵蚀、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及生境等因子以及贵港市生态环境的特点,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和运用定位定量方法,对贵港市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为贵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48.49%,其中极敏感地区占1.75%、高度敏感地区占5.61%、中度敏感地区占25.41%、轻度敏感地区占15.71%.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