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研究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河北农业大学63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崔春华编制的《河北省大学生幸福感量表》,从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我信心、生活充实感、爱情满意度、个人成长、目标感、环境适应性等8个维度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性别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级、专业类别、月生活费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消费水平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从合理安排大学时光,提高所学专业认知,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重视理财能力的培养等4方面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农民幸福指数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晓萍  冯焱 《农学学报》2014,4(1):120-124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测知农村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并衡量农村政策的社会效果,运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及SPSS 15.0统计软件,对山西省太谷县300名农民幸福指数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目前的幸福感并不高,这与收入水平、年龄、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等相关性不强。通过分析旨在为提高农民幸福感,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农村青年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对370名农村青年和277名城市青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城市青年的心理健康总分显著高于农村青年;(2)农村青年抑郁和焦虑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青年;(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青年不同学历间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农村不同收入水平青年在抑郁维度上存在差异;(4)幸福感量表总分、心理健康量表总分、自我肯定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抑郁和焦虑这两维度与以上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抑郁和焦虑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5)心理健康总分、焦虑和自我肯定联合解释幸福感37.2%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都匀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移民作为被试,旨在探讨都匀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采用《中国农民心理和谐问卷》,结果显示:1)都匀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各因子及量表总分均分均在4分以上,说明被试心理很和谐,社会适应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幸福感、心里和谐程度也越强烈;2)汉族自我状态得分要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在社会环境因子,人际氛围因子,生活环境因子上与汉族与少数民族无统计学上差异;已婚人群在自我状态和量表总得分要显著高于未婚人群;3)社会环境、人际氛围、生活环境、自我状态因子间均呈中度正向相关,各因子得分有同时增高的趋势。4)从众的心理在移民中普遍存在;总之,和睦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谐社会氛围,良好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备的基础设施,解决就业等,会让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心理和谐度和幸福感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 2015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公共服务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和普惠性程度 4 个维度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排序模型 Ordered Logit 对 CGSS 2015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充足程度和普惠程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性值分别为 0.001 和 0.048,且充足程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在农村居民幸福感中感到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群体中,显著性值分别为 0.058、0.051、0.049、0.075 和 0.048,普惠程度对于比较不幸福群体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充足程度的财政投入,优化其资源配置,同时也要强化公共服务的普惠程度,使得公共服务真正能服务于每一个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86-88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收集数据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相应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越高;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崔会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96-197,208
通过对某个农林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调查,分析农林高校青年教师总体幸福感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对于生活的满意度一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也略高于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水平,他们认为自己有些幸福,但幸福的程度不高;对于自己的收入和物质报酬不太满意。心理和精神状态及人际关系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很大;工作性质、自己所处的地域对正性情感的体验影响很大;心理及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对消极情绪的体验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在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他们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如何,心理弹性如何发挥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维度-多归因果因量表(MMC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安徽省四所中学79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归因风格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有显著差异。青少年心理弹性、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在归因风格与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促进护理本科新生自我和谐水平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校护理本科新生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名,实验组新生给予团体心理训练,对照组新生给予常规心理训练。采用自我和谐量表检测两组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结果:实验组新生训练前后的自我和谐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训练前后的自我和谐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经过8周团体心理训练后的自我和谐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理本科新生实施有效的团体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新生的自我灵活性和改善新生的不和谐性与自我刻板性,提升护理本科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自尊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以国内9所农业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女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自尊与健康状况的现状及内在关系,探讨自尊在自我和谐与健康状况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自尊和健康状况在年级、月均生活费及抚养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自尊、自我和谐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正相关;自尊在自我和谐与健康状况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农村青年有无城市房产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2017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2469名农村青年的问卷调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拥有城市房产的农村青年幸福感水平更高;健康状况、学历、婚姻状况和家庭经济与幸福感成正相关,而年龄与幸福感呈反相关,年龄越小幸福感水平越高;地区差异对农村青年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环境,政府要提高农村青年的幸福感水平,应有针对性地从为农村青年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等方面进行政策介入与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为例,调查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幸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组、年龄组的幸福感指数之间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学历低(本科及以下和硕士学历)的科研人员的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学历高(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p0.05);月收入少于5 000元的科研人员的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科研人员(p0.05);初级职称科研人员的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生活满意度指标只受到收入水平的显著影响,在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因素的影响下变化不明显。高学历、高收入、高职称的"三高"人员的幸福感指数最低,管理者应该从人才工作环境、情绪调节、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52-153
通过调查和分析影响中国居民幸福程度的因素,提出保障居民有尊严的生活、加强政府支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等一系列建议。经分析可得,此类建议将有助于增强居民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但实施措施还有待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37-239
自"幸福感"这一名词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人民的生活是否具有幸福感,中国于2007年开展评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从城市幸福感研究的意义出发,这种推选活动将国民幸福总值作为新指标,用以权衡城市、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不论是发达城市还是发展中城市,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就能够给市民带来幸福。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冲破以经济指标评价城市成长的传统模式,将重心放置于市民的生活满意度等生存状况和人际和谐水平,让城市决策者更关注普遍市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护生的心理状况是护理教学质量的体现,同样也是提高人群生命健康水平的前提之一。本研究将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总体幸福感、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探寻三者间的关系。调查发现:(1)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青年常模差。(2)护理专业与临床专业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在"焦虑"、"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对健康的担心"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在"阳性项目均分"维度上存在差异。(3)总体幸福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性格内向、温和、理智、情绪稳定、固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6.
职业幸福是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满足、潜能发挥、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愉悦体验,包括职业满意、职业认同、工作投入、自我价值、人际和谐和成长发展等六个心理维度。本研究对江苏高校415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满意、职业认同和成长发展上的得分较低。高校需要从三个方面去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幸福感:完善激励机制,关注教育管理人员诉求,提升职业满意度;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提升职业认同;密切关注教育管理人员的成长与规划,拓宽晋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选取湖南农业大学8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及个体调查,探究了CPI涨幅大小对贫困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幸福指数构成有所不同;贫困大学生幸福指数影响主要分布在食品与居住区间;在当前CPI5%涨幅形势下,只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CPI上涨对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提升图书馆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员职业幸福感是图书馆员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工作状态在满意程度上的主观感受。图书馆员的职业人生理应是幸福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普遍存在图书馆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现象。这既不利于图书馆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图书馆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发展。提升图书馆员职业幸福感,需要从社会层面、图书馆组织层面以及图书馆员个体层面,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基于认知心理学ABC理论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团体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整体发展的影响,选取华南某农科综合高校22名贫困生自愿报名或者被推荐参加团体辅导,其中ABC认知团体12人,人本会心团体10人,应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动思维量表(ATQ)、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学生进行前后测量。前后测比较发现,ABC认知团体学员在心理健康、幸福感指数、人际关系、自动思维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有显著性提升,人本会心团体学员在幸福感指数和自动思维能力上也有明显提高;两组学员前-后测差值比较,结果并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据此可以认为,两组团体均能促进贫困生心理品质的改善,ABC团体的作用更全面,两者整合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青少年体育锻炼、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等级、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心理幸福感3个量表对45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等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锻炼量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2)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且比体育锻炼量更具有预测力;3)实现型动机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而快乐型动机不起调节作用。结论:在提升心理幸福感路径中,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追求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比提高锻炼量更加重要;当实现型动机处在较高水平,体育锻炼量才可更好地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