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1981~1990年,笔者以国际稻白叶枯病圃和褐稻虱圃的材料为主,先在历年各自抗性鉴定基础上,选出抗性材料进行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在784个品种中,具有双抗品种327个,可作水稻兼抗甚至多抗育种的抗性供体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2.
籼型杂交水稻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水稻品种在田间的抗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在相同的土壤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利用稻曲病菌诱发接种鉴定,对56个籼型杂交水稻进行田间抗性差异比较,初步探讨了抽穗期和农艺性状与品种田间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病穗率为0.43%~33.04%,病情指数为0.05~16.14;不同抽穗期的品种稻曲病发病率不同,同一抽穗期的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亦表现出明显差异;水稻株高与品种抗性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P<0.05);水稻分蘖率、有效穗数、剑叶性状等与品种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株叶形态和叶色与品种田间抗性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分析及基因聚合抗性改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水稻品种抗瘟性及基因聚合改良的情况,通过喷雾和离体划伤接种法对黑龙江省20个水稻品种和16个外源抗瘟基因的抗性频率及6个主要水稻品种含有的抗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个水稻品种抗性频率介于10.89%~68.32%之间,垦稻12抗性最低,龙粳40抗性最高;16个抗瘟基因抗性频率介于0~50.50%之间,Pi-sh、Pi-19和Pi-k~m基因抗性最低,Pi-z~t抗性最高;在联合抗病性方式下,龙粳40龙粳31和龙粳40龙稻14组合抗性改良效果略好;20个水稻品种的抗性相似系数介于0.24~0.75之间,在0.40水平上将其划分为5个类群;6个水稻品种共检测到抗瘟基因11个,Pi-1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在基因聚合方式下,龙粳39聚合后抗性最高,龙稻13聚合后抗性升幅最大。综合分析,供试水稻品种及单基因系品种抗性表现较差,基因聚合方式对水稻品种的抗性改良效果明显优于联合抗病性方式。  相似文献   

4.
小麦引进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55个 ,其中有34个品种生育期接近于扬麦158,且田间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安徽省潜山县分3个播期对120个水稻区试品种进行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采用发病率的平均值与最大值以及病情指数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对鉴定结果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间的病情指数也有明显差异,早播的发病轻,后两个播期发病重.以最大值评价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更可靠.一般情况下,可用病穗率最大值评价品种抗性,如需更精确的评价,则以病情指数最大值作为评价标准为宜.  相似文献   

6.
香石竹不同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2年以土壤接种方法对30个香石竹品种进行田间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30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其中高抗品种占所鉴定总数的16.7%,中抗占40.0%,中感占13.3%,高感占30.0%。在所有鉴定的品种中,红色品种抗性较低,70%属感病品种;复色品种抗性较高,89%为抗病品种。依相对抗性指数,两个年度间的相对抗性无显著差异,鉴定结果可靠,建议将此方法作为我国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田间抗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情况,于2016年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锡林郭勒盟多伦县3个试验田对16个马铃薯品种抗性进行鉴定。试验采用室内与田间鉴定相结合,通过调查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块茎的发病程度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室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16个马铃薯品种中,抗病品种有3个(10≤病情指数20),占总品种的18.75%;中抗品种有8个(20≤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50.00%;感病品种有5个(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31.25%,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田间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不稳定,其中合作88在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较强,适合在黄萎病流行地区种植,从而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湖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和2009年选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3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采用针刺接种法对湖南省54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上述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3个菌株均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仅8个,占鉴定总数的14.8%,比例较低。对接种致病力最强菌株RSGD10后各水稻品种产生的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供试的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选用RSGD10喷雾接种上述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差异也明显,其中,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9个,比例为16.7%。比较针刺和喷雾两种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两种方法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揭示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深水稻品种对稻纹枯病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个深水稻品种对稻纹枯病抗性进行盆栽接种测定和品种农艺性状调查的结果显示,深水稻品种与感病对照在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大部分供试深水稻品种的抗性都在抗至中抗之间,个别品种还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深水稻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抗性与品种的生育期以及株型性状等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甘肃陇南小麦不同品种类型抗条锈性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73~2002年的30年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变化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选择具垂直抗性、慢条锈性、高温抗性和持久抗性等不同类型的7个品种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长期保持了稳定的抗锈性。里勃留拉的抗性可能由多对微效基因控制,N.斯特拉姆潘列的抗性可能由主效基因控制,兰天12号所具有的慢锈性和兰天1号的高温抗性以及抗条锈基因的合理布局对延长品种抗性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山栏稻对白叶枯病抗性,本试验以17个山栏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与温室大棚中同时种植,于大田中观察山栏稻在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的自然抗性并测产;在温室中检测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山栏稻对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PXO99(P6)、PX145(P7)的抗性;并以基因功能性标记检测其抗性基因,分析各指标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环境下17个供试品种中有12个品种在水作栽培模式下感病指数高于旱作,有10个品种水作栽培模式下产量比旱作高。温室中用P6接种山栏稻,水作模式下仅有1个品种表现抗病,8个品种感病;旱作模式下2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感病。接种P7,水作时表现抗病和感病的品种数量分别为7个和2个;旱作时表现抗病的品种高达9个,仅1个品种感病。供试品种中有16个品种含有Xa1抗病基因,4个品种含有Xa27抗病基因,所有品种均不含xa13、Xa21抗病基因。因此认为,山栏稻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小种以及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都有一定抗性,且抗性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山栏稻旱作时抗性强于水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休眠孢子分离接种感病大麦品种,并进行砂培养,获得13个纯化了的禾谷多粘菌分离物,且其中3个带有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用分别带有BaYMV和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MMV)的英国禾谷多粘菌分离物的游动孢子接种13个中国大麦品种,以及用BaMMV摩擦接种36个中外大麦品种,抗性鉴定结果游动孢子接种与摩擦接种一样,均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且大麦对BaYMV的抗性与对BaMMV的抗性一致,从而这2种接种方法可用于大麦品种(系)和育种中间体对BaYMV抗性的快速鉴定和筛选。游动孢子或休眠孢子接种方法还可有效地鉴定大麦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中国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及其抗病基因,将2016年从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9个市采集分离的269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分别接种于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抗性测定;用NTSYSpc 2.10e软件对供试品种表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用35株鉴别菌株对29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材料和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鉴别,比较其抗谱并推导61个小麦后备品种所含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显示,61个小麦后备品种间的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国豪麦5号和7号、BL5008、绵麦系列、黔麦系列、楚麦16号、内麦101和366等18个品种抗谱较宽,抗性频率均大于97.0%;泰科麦5303、邯11-5272和临Y8222等10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郑麦0943等33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37.9%。聚类分析可将61个小麦后备品种分成5大类,第I类有11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第II类和第III类共30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32.7%;第IV类有2个品种,抗性频率分别为53.5%和53.2%,第V类有18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97.0%;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地区且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本研究推导出21个小麦后备品种含抗病Pm基因,其中,邯11-5272含有Pm30,安科1503含有Pm2、Pm5a、Pm6、Pm19和Pm30,临Y8222含有Pm5a、Pm6、Pm19和Pm30,云154-15含有Pm5a、Pm6、Pm7、Pm19和Pm2+ta,泰科麦5303等6个品种含有Pm2和Pm30,华麦7号等5个品种含有Pm5a、Pm6和Pm19,扬麦24号等6个品种含有Pm5a、Pm6、Pm19和Pm2+ta。研究表明,54.1%的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小于37.9%,存在适宜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这些小麦后备品种推广种植时需加强病害预警和监测。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质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罩笼法对6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登海3622、金海5号、农大108对粗缩病具有抗性,其中农大108的抗性还表现在灰飞虱对它的趋向性较弱上。结合不同品种的种质分析,发现不同血缘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Reid种质血缘为主的品种抗性较差,含有PB种质血缘的品种则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接卵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1026个水稻品种(系)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筛选出27个具有不同程度抗性的品种(系),其中黄金波品种可作为杂交育种的抗源,西海89品种具有抗病(穗颈瘟)以及丰产性好等特点,很有利用价值。此外,对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蘖盛期单株鉴定法初步测定了183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筛选出19个高抗水稻品种,然后用水稻苗期群体筛选鉴定法和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进一步测定了19个初筛鉴定的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江农早1号和三粒寸)在3种鉴定方法条件下均表现为抗性或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来,逐步筛选出兼抗条、叶、秆3种锈病,农艺性状较好的抗源品种240个。1983年对这些抗源品种进行田间鉴定,现将这些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报告于下: 小麦抗源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测定结果 有113个丧失了抗叶锈性,而以下48个品种对叶锈仍保持高度抗性:多抗811、抗锈117、80—6243  相似文献   

19.
用浸根接种法测定了国内外622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Burkholder et al.)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有127个,中抗品种210个,中感品种189个,高感品种96个。粳稻发病重于籼稻,国际水稻(IR系统)品种较为抗病,而斯里兰卡水稻(BG系统)品种较为感病。用来自四个省的10个水稻菌株和2个玉米菌株(E.chrysanthemi pv.zeae)在20个水稻品种上人工接种测定,资料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水稻菌株并无致病性分化现象;但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玉米菌株对水稻的致病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0.
云南蔷薇属部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个云南蔷薇属种质资源(包括7个栽培品种和7个野生种)进行白粉病抗性的离体鉴定和田间鉴定,其中免疫品种(种)2个,中抗品种(种)8个,中感品种1个,高感品种(种)3个。白粉病离体鉴定与田间鉴定两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方法可作为白粉病抗性快速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