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对吉林省3个国营养鹿场的鹿茸样品--三杈茸和二杠茸各3支,分别进行了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及微生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杈茸与二杠茸,砷含量分别为0.30mg/kg,0.23mg/kg,铅含量分别为0.37μg/g,0.48μg/g;汞含量分别为0.06μg/g,0.04μg/g;六六六含量分别为0.020μg/g,0.0088μg/g,DDT均小于0.00005μg/g;微生物细菌总数,霉菌,致病菌均未检出,2种茸大肠菌群均小于30MPN/100g。  相似文献   

2.
鹿茸化学成份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茸(Cornu cervi)系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l)雄鹿未骨化的幼角。我国盛产的主要是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ek)鹿茸和马鹿(Cervus elaphusl)鹿茸。 鹿茸来源不一,性状各异。根据鹿的种类可分为:梅花鹿茸、马鹿茸、驼鹿茸等。由于收茸方法不同又有锯茸和砍茸之分。锯茸又可分为:二杠锯茸、三杈锯茸、椎茸锯茸、再生锯茸及马鹿三杈锯茸、四杈锯茸、椎角锯茸、再生锯茸等(图1)。  相似文献   

3.
中国茸鹿品种(品系)的鹿茸化学成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中国5个茸鹿品种(品系):双阳、长白山、西丰、清原、乌兰坝鹿茸的常规成分、总磷脂、钙、磷、牛磺酸及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5个茸鹿品种(品系)鹿茸的粗蛋白质含量都在52%以上,粗脂肪含量都在4%以下,能量在14800J/g以上,氨基酸总含量在35%以上,粗灰分及水、醇、醚浸出物含量范围分别为26.20~32.37%、9.16%~15.33%、3.19%~7.92%、1.55%~3.78%;氨基酸总量及总磷脂、牛磺酸含量从鹿茸基部到顶部逐渐增加,钙、磷含量从基部到顶部逐渐减少。5个茸鹿品种(品系)鹿茸各成分含量与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比较梅花鹿红茸与黑茸营养成分的差异,为评估两种茸的质量等级、指导鹿茸市场价格和育种方向提供参考。本研究参照国家食品检测标准以及文献中的方法测定两种茸的水分、灰分、蛋白质、粗脂肪、多糖、胶原蛋白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红茸与黑茸中水分、灰分、粗脂肪、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红茸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黑茸(P <0.05);黑茸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红茸(P <0.05),黑茸中Asp、Thr、Glu、Val、Leu、Tyr和Phe的含量显著高于红茸(P <0.05),Ile和Lys的含量极显著高于红茸(P <0.01),红茸与黑茸中其余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红茸比黑茸的胶原蛋白含量更高,而黑茸含有更丰富的氨基酸,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5.
技术简介鹿茸为梅花鹿雄性第二性征,对生于雄鹿头部两侧额外脊部,初角茸形成后,每年于4~5月份开始,再生一对,7~8月形成标准二杠茸,年产二杠茸鲜重3~5kg。本技术依据鹿茸发生再生机理,通过外科手术操作,对鹿头部两侧生茸部位及生茸部位中间偏前的部位进行人工处理,使不具有生茸能力的部位获得完全的生茸能力,并与次年开始,生一支标准二杠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新疆塔河马鹿三杈茸鲜茸重与茸尺的相关关系,为准确估测鲜茸重以及合理收茸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780支塔河马鹿标准三杈茸鲜茸重和8个茸尺指标(主干长度、主干围度、眉枝长度、眉枝围度、中枝长度、冰枝长度、嘴头长度和嘴头围)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以鲜茸重为因变量,茸尺性状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鲜茸重预测模型,并进行F检验。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塔河马鹿左右侧茸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茸重与主干长、主干围、冰枝长和嘴头围显著正相关(P <0.01),嘴头长和主干长及中枝长显著正相关(P<0.01),其左侧三杈茸鲜茸重估测模型:YL=-3.446+0.035X1+0.016X2+0.011X3+0.032X4+0.022X5+0.026X6-0.014X7+0.109X8右侧三杈茸鲜茸重估测模型:YR=-3.969+0.025X1...  相似文献   

7.
饲粮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对四岁梅花鹿生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四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适宜营养水平,本研究采用2(CP18%和15%)×2(GE17.15MJ/kg和16.32MJ/kg)二因子交叉设计,选用四岁(三锯)梅花公鹿40头,分为四个试验组,进行了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鹿体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8%处理组鹿的体增重显著高于15%蛋白组;鹿茸产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白质消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高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饲粮能量浓度对粗纤维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组;四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中能量、蛋白质适宜水平分别约为16.4MJ/kg(GE)和15.9%(CP);平均每头鹿每天对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的需要量分别为33.94MJ和330~360g。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以骨密度为定量指标评价鹿茸质量标准,在传统的梅花鹿二杠茸分等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随机检测鹿茸的骨密度,分析鹿茸质量骨密度与其质量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枝茸和茸根的质量骨密度大小依次均为等外茸、三等茸、二等茸和一等茸;每组各等级间的差异均显著(P0. 05);鹿茸等级与整枝和茸根质量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636和0. 645,相关显著,均属中等直线相关;各等级的95%置信区间互相分离,没有重叠。质量骨密度实现了差异较小的不同等级质量的二杠茸划分区别,研究出以茸根质量骨密度划分梅花鹿二杠茸质量的分级标准:每千克质量骨密度一等茸≤3. 316 g/cm~2,二等茸≤4. 485 g/cm~2,三等茸≤6. 511 g/cm~2,等外茸6. 511 g/cm~2。  相似文献   

9.
(2 0 0 3/1 2 /30 ) (元 /张 )品名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广东清平广西玉林河南禹州梅花鹿茸 (二杠 ) 3,6 0 0 - 4,0 0 0稳 3,80 0 - 4,2 0 0稳 4 ,50 0 - 5,0 0 0平 4,2 0 0稳 3,6 0 0 - 4,0 0 0稳 3,6 0 0 - 4,10 0稳梅花鹿茸 (三杈 ) 1,2 0 0 - 1,6 0 0稳 1,2 0 0 - 1,  相似文献   

10.
<正>技术简介鹿茸为梅花鹿雄性第二性征,对生于雄鹿头部两侧额外脊部,初角茸形成后,每年于4~5月份开始,再生一对,7~8月形成标准二杠茸,年产二杠茸鲜重3~5kg。本技术依据鹿茸发生再生机理,通过外科手术操作,对鹿头部两侧生茸部位及生茸部位中间偏前的部位进行人工处理,使不具有生茸能力的部位获得完全的生茸能力,并与次年开始,生一支标准二杠  相似文献   

11.
石范 《特产研究》2014,(1):10-11
本试验对梅花鹿的鹿茸腊片、鹿茸粉片、鹿茸血片和鹿角盘分别进行了孕酮、睾酮和雌二醇的检测。结果表明,鹿角盘中3种激素均含有,含量基本均衡;3种鹿茸片均未检出雌二醇;各组孕酮含量均高于睾酮含量;孕酮含量各组差异显著(P〈0.05),睾酮含量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鹿茸腊片中孕酮和睾酮含量均为最高;以上检测结果为鹿茸的食用和医用及鹿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人工林心材和边材的矿质养分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檀香心材的形成过程提供参考。方法 以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东、南、西、北4个方位在髓心、心材中部、心材外部和边材部位分别取样测定主要矿质养分——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的含量,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不同矿质养分含量在心材和边材的分布规律因元素种类而异。P、K、Ca含量在径向自外向内依次降低,边材、心材外部、心材中部以及髓心的P质量分数依次为0.153、0.032、0.020和0.020 g·kg-1,K质量分数依次为1.883、0.529、0.190和0.182 g·kg-1,Ca质量分数依次为2.414、1.417、1.321和1.281 g·kg-1。边材中P、K、C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心材(P<0.01),而N的分布规律相反,心材中的N含量显著高于边材(P<0.01)。Mg含量在径向上差异不显著(P=0.132)。各矿质养分含量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檀香心材形成过程中P、K、Ca元素会逐渐由心材转移到边材中进行循环利用,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N在心材中保持较高含量,表明檀香能从寄主植物或土壤中获得足够的N源。  相似文献   

13.
选取10支东北梅花鹿茸,分别从顶部、上部、中部和基部分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部位进行取样,对各部位的多糖与无机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部位间多糖与无机元素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或显著。从腊片到骨片部位,多糖、钾和钠的质量分数逐渐降低,钙、磷、镁的质量分数逐渐升高。微量元素铜、锌、铁和锰的质量分数离散性大,无规律性。多糖与钾、钠、钙、磷和、镁质量分数变化的规律性可以作为评价东北梅花鹿茸的内在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龄杨梅叶片与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林龄杨梅(Myrica rubra)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浙江省仙居县3、9、14和21年生的杨梅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杨梅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杨梅叶片碳、氮含量在不同林龄间无差异,3年生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14年和21年生(P<0.05),21年生叶片C∶P显著高于3年和9年生(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大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升高。3年生杨梅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龄(P<0.05),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9年生(P<0.05)。土壤C∶N、C∶P及N∶P在不同林龄间没有差异。同一林龄杨梅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叶片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杨梅生长的限制元素是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不同海拔大别山山核桃林地土壤性质和叶片营养元素的差异及相关性,为大别山山核桃林地科学施肥和养分管理提供参考,采用酸度计法、重铬酸钾容量法、半微量凯氏定氮法、碱解扩散法、盐酸氟化铵浸提-分光光度法和醋酸铵-火焰光度计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大别山山核桃林地0 ~ 30 cm土层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土壤和叶片的氮、磷、钾、钙、镁、锌含量,并进行显著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大别山山核桃林地土壤速效磷、全氮、全磷、全钾、钙、镁和锌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大别山山核桃叶片钾、钙和镁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不同海拔大别山山核桃林地土壤pH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有机质和氮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叶片钾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钙和镁含量则是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其余营养元素受海拔影响较小。(3)大别山山核桃叶片营养元素之间、土壤营养元素之间、以及叶片与土壤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土壤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有2对,叶片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有4对,土壤和叶片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有2对(P < 0.05)。大别山山核桃林地土壤平均pH值为5.18,偏酸性;有机质含量均值为5.07%;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较高,速效钾较匮乏;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依次为Mg>Ca>Zn。建议增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改良,减少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尤其是钾肥,将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混合增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锡林郭勒草原蒙古牛肌肉肉质特性,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全年放牧蒙古牛和西门塔尔牛各8头,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肌肉进行肉品质及矿物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牛肌肉中的肌肉红度a~*、黄度b~*、系水率、熟肉率、剪切力、干物质、灰分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而失水率、pH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肉中亮度、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虽然高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2)蒙古牛矿物质元素Ca、P、Cr、Cu、Fe、Mn、Zn、Se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Mg、K含量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虽然Mo含量蒙古牛高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蒙古牛肌肉肉质特性比西门塔尔牛好,肉中所含矿物质大多比西门塔尔牛高,所以具有更好的食用、加工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选用10支东北梅花鹿茸,每支茸从顶端到基部分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4个部位分别取样,测定分析各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茸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96%、1.47%、1.24%和0.62%,必需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0.57%、0.40%、0.35%和0.19%,各部位之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黄山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磷在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植物克服氮、磷元素对生长限制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从凋落前的凋落叶中进行养分再吸收。选取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黄山松的成熟叶与凋落叶,测定其C、N、P含量,分析N/P及N、P养分再吸收效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山松成熟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14.94~21.45 mg·g~(-1)与0.86~1.51 mg·g~(-1),凋落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73~7.17 mg·g~(-1)与0.16~0.30 mg·g~(-1);(2)成熟叶片N/P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凋落叶片N/P则随海拔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3)成熟叶N/P与土壤N/P显著正相关,而凋落叶N/P则随土壤N/P的升高指数降低;(4)叶片N、P再吸收效率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各海拔叶片P再吸收效率显著大于N再吸收效率。表明黄山松具有较高的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而且相对于N、P元素是该区域黄山松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不同生育期施用生石灰对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为了深入探究镉污染稻田土壤施用生石灰降低稻米镉含量的过程机理,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进行生石灰施加处理,水稻成熟后采集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施加生石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及根系镉含量,同时显著降低糙米镉含量(P0.05)。分蘖期施加生石灰对糙米镉含量的降低程度最大,其含量比空白对照下降55.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分蘖期施加生石灰后发现,水稻茎秆中的钙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其茎秆中的镉含量反而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钙含量与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认为,在水稻分蘖期施用生石灰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减少根系对镉的吸收积累,还可以提高水稻茎秆中的钙含量,进而抑制镉由根系向茎秆的转移,表明这两个过程的叠加效应可能是水稻分蘖期施用生石灰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3个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3个野生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群体样本于2010年12月采集于江苏太湖、黑龙江连环湖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分别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品质。结果表明:3个地理群体之间大银鱼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 >0.05);粗脂肪含量在3个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太湖群体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76.14%和45.57%,黑龙江连环湖最低为71.54%和42.64%,黑龙江连环湖群体氨基酸总量与其它地理群体差异显著(P<0.05)。在脂肪酸总量上,3个地理群体差异不显著(P >0.05)。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大小排列次序为黑龙江地理群体、太湖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均高于另外2 群体。黑龙江地理群体大银鱼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其它群体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综合比较,江苏太湖及吉林群体大银鱼的营养价值要优于黑龙江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