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麦当劳喝茶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甘满堂前日,应朋友之邀去麦当劳小聚。在点饮料之时,因我是一个“茶鬼”,就毫不犹豫地点了茶。朋友笑道:“在家天天喝茶,到达里何不尝尝新鲜?”我说:“在老外开的快餐店里喝茶,对于我们来说,本身也是一件新鲜事。”饮料和食品...  相似文献   

2.
茶乡风情     
一、茶客初春时节,我受别人委托,因事出差安徽六安县洽谈购茶事宜。为了便于业务联系,我来到县城郊区的一们朋友家。说也巧,朋友外出不在家,女主人曼花热情接待了我。那天,因为下着靠罪的春雨,天气带着几分寒冷的凉意。曼花女士招呼我进屋后,还没等我落坐,她便搬来一个小四方寝桌,双手捧一壶泡好的热茶,倒满一杯,递给我说:“天怪冷的,先喝杯茶取取暖。”她开口带笑,笑有酒窝:“一方风土一方情,到我们六安农家作客,先喝茶,再品茶,不然就是不礼貌!”我呷了几口茶,茶味有些浓烈,我说:“这茶好香呀!”曼花笑着对我说:…  相似文献   

3.
去年3月22日,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为海峡两岸的茶艺交流事业再次来到北京。初见范先生,他提起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一个“真”字,问:“这念什么?”记者如实答道:“真。”他笑笑说:“这说明你对任何事都太认真了,我倒觉得它是‘直八’。就像喝茶一样,该认真时就‘认真’,不该认真时就认‘直八’。”于是我们的访谈就从这一个“真”字开始了。 记者:那么照您的说法,喝茶时什么时候该认“真”。又什么时候该认“直八”呢? 范:喝茶很讲究环境与心境,一人喝茶幽,二人喝茶慎,三人喝茶趣。这就要求喝茶不仅要手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4.
在婺源饮茶     
婺源是个多山多水的地方,茶也就特别丰富。这里的人种茶做茶都有成套成套的方法,喝茶也独与外界不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外客闻到了这方土地上散发出的清香,就远道而来,想尝尝刚下树刚出锅的绿茶。会喝茶的说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确为至理;但婺源人又说喝茶当以陈年绿茶为正宗。这陈不是霉,一定要干干爽爽隔了日子的。喉吻干燥的时候,孤闷满腹的时候,想作文却不来灵感的时候,或者劳顿辛苦的时候,就撮茶入杯,冲一线滚烫的水,那么一杯下去,喉吻就湿了;两杯下去,孤闷就解了;三杯下去,触目都是文章了;四杯五杯下去,心和气顺肌骨轻盈了。这就是陈茶的妙用。婺源人深谙土产茶,吃茶和做人一样,说  相似文献   

5.
今年三月间,我完完全全为了“茶事”而造访茶的故乡——中国。我先到福建的福安市出席“福安茶文化交流会”,过后继程往湖南常德市,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聆听了中国及其他与会国家的茶艺专家和茶文化大师的精辟演讲,并且有幸当面向他们请教茶学和茶艺之后,深切领悟到“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我庆幸“爱”茶爱对了路,茶的天地竟然是那么辽阔、博大。我因此而矢言将为弘扬茶文化事业尽一份棉力。从神农尝百草,采茶而饮之开始,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喝茶的民族。新加坡开埠不到两百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喝。中国华南一带,尤其是福建、广东人下南洋谋生时,胼手胝  相似文献   

6.
椰树成荫的海口公园,早晨是老人们的天下,做操打拳练气功散步的各得其乐,可却见不着遛鸟的。这令我感到些许诧异,并固执地四下张望起来。终于在一行摈榔树下发现了一位孤独的遛鸟人。我急步凑上前去,与之招呼,进而开门见山地托出我的诧异。他以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说:“这里的老人不养鸟,他们喝茶,喝茶才是他们的嗜好!”他似乎在发孤独之怨,偏颇地把遛鸟与喝茶对立了起来。的确,曾因为海南岛上喝茶的人以老者居多,喝的又是价廉的粗茶,故茶被岛民们称为“老爸茶”。“老爸”们喜聚众而饮,于是聚饮“老爸茶”的茶坊和茶店就成了…  相似文献   

7.
茶韵     
去年夏天,我和一个朋友到山中避暑。骑自行车颠簸了几十里山路之后,又步行了两个小时,快到山顶时我看到了一个村子。疏疏落落,只有几户人家。房前屋后有鱼塘、茶林和果园,此外便是梯田。青山绿水,袅袅炊烟,置身其中,恍若桃源。 晚饭后,主人捧上一壶沏好的茶。我知道,大约山中多瘴气,山里的人们习惯于喝茶,而且家家都有自制的茶叶。我对茶并没有特别的爱好,只是平日里随父亲品尝过一些茶。而父亲饮茶是以浓、以酽为佳的。 然而这山中的茶却以特别的风味打动了我。它色泽浅淡,入口清香而略有甜味,是以山中的泉水泡制而成的,饮…  相似文献   

8.
茶缘     
我 ,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啦 ,但总觉得老天很厚爱我 ,让我与茶这超然脱俗之物相识、相知、相爱。相识时是在我很小时候 ,家家户户都喝茶 ,有客待客。我家客人来访 ,爸妈必定会吩咐我去准备茶水、奉上果子。我会礼貌地说声 :“喝杯茶吧 ,解解渴。”让我知道了茶是联系亲戚朋友的纽带 ,它可以延年益寿。爷爷现身说法 ,他一生酷爱喝茶 ,后来活到九十多岁高龄。相知越多对茶的了解就越深刻 ,终于我爱上这自然的尤物 ,不仅仅它能解渴 ,它能延年益寿 ,而是它的灵性与魅力以及它有比我爷爷的爷爷还古老的故事 ,对于我这个爱问“为什么 ?”…  相似文献   

9.
(一) 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的街头,常遇见有农民穿着的人诡秘地靠近身来,当你注意他时,他就亮出一把沾着泥巴的小壶,在你眼前一晃:“才挖到的,要不要?”有一回下乡,一老者说家中有古董,请我识宝。跟随进门,他开柜取出棉花包定小壶三把,说:“我孙子从挖河人手中买来的,康熙年间的呢。”壶如柿,上有龙,底有方印“康熙年制”。为不拂主人信任,我说:“壶上镌年号者唯有乾隆,但为数不多。尚不知康熙也有这玩艺儿。”主人看我眼神平平就说了真话:“孙子花200元上了个老当。这三把壶到上海也请人看了,假的。”  相似文献   

10.
品茗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在我对咖啡、牛奶、可乐、健力宝、矿泉水等各色饮料作了一番比较之后,仍返朴归真,顽固地认为品茗最好。我有两把紫砂壶,一个在单位上,一个在家中,无论居家还是上班,第一件事便是沏好茶,而后再忙其他。心里清楚我依旧是俗人一个,但一直羡慕雅士。所以喝茶时就要忍不住附庸风雅地自诩为品茗。  相似文献   

11.
吃茶去来碑     
照片上这块“吃茶去来碑”是1999年7月15日建在韩国釜山海印寺范围内的最高处。 关于“吃茶去”的禅案,凡是好茶的都知道就不必再说。 1989年9月 9日,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后来启功先生也题过: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茶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我的理解是他们二位既不崇道也不扬佛,而就是着眼在“吃茶去”三个字上,以一颗平常心去喝茶,这是人生的得趣和享受。 “吃茶来”是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98岁的茶星崔圭用先生提出来的,时间在19…  相似文献   

12.
大千茶道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个大美食家,他曾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读了一辈子孔圣人的书,就只有两句做得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大千的饮茶亦是如此,堪称品茗高手、茶艺大家。大千是四川人,自幼生长在茶味浓郁的巴山蜀水,饱受茶之熏陶,养成了爱喝茶的习惯。渐渐地嗜茶成癖,以至于不可→日无此君了。及至大千年长成名后,生活殷实,无需为生计忙碌操心,便更有条件讲究喝茶了。他每天必喝早、中、晚三趟茶,而且颇为讲究,程序、花样较为固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套大千茶道。大千说:“茶道起源于中国,唐宋两朝最盛。它代…  相似文献   

13.
说“紫”     
说“紫”浙江湖州寇丹陆羽在《茶经》上说茶是紫者上,笋者上,故将阳羡,顾渚之茶名为“紫笋”,作贡茶。近年,不少学者在论及紫笋茶时,往往把紫色作为该茶的特征来描述。但笔者虽见紫笋茶芽确带紫红色,然在广东、福建、云南茶区所见,几乎所有茶芽稍肥壮者均带紫色,...  相似文献   

14.
寇丹 《农业考古》2006,(5):74-75
作为一个常常说到茶字的人,往往会被问及:“你认为什么茶最好呀?”“你爱喝什么茶呀?”我往往回答:“草帽茶”。看着对方一脸惊愕或狐疑,我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一位老汉的家。主人见客不速而至连忙让坐倒茶。可是一看,茶罐里空空如也,又来不及去镇街上买,情急中,抬头看见房柱上挂着一顶草帽,就摘下来用剪刀剪下一块,揉碎了沏了一壶,说声‘请用茶’恭敬地捧给了客人,这就是草帽茶。”听者以为我在玩笑,其实并非如此。编草帽的草不是茶,没有茶味;此草也不会是毒草,但可以入口,其味是茶外之茶。中国各民族不约而同都遵…  相似文献   

15.
大学时的一个冬日,我和好友逛了一下午街,饥肠辘辘地走进一家韩国料理店。店家端来一壶茶,我从不喝茶,但那粮食烘烤的浓郁茶香,一下子勾住了我的味蕾。我第一次知道了大麦茶,知道了原来大麦还能做茶喝。毕业后来到新洋农场,我惊奇地发现,原以为在城市饭店里才能喝到的大麦茶,竟是农场老百姓家的寻常饮品。聪明的新洋人,以绿色无污染大麦为原料,精选加工后制成了包装精美、口感醇香的“粮博士”牌四季大麦茶。  相似文献   

16.
邬梦兆 《农业考古》2004,(2):235-235
古往今来,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的认知程度和精神文明素质、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广州地区对于喝茶先后有过四种说法,即“饮茶”说、“斗茶”说、“品茶”说和当今流行的“叹茶”说。这四种说法,对喝茶的作用、功效、意境、感受都有不同的诠释。现试以小词四首予以解读之,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聊斋先生的茶道江苏人民出版凯亚蒲松龄一生嗜茶成癖,朝朝暮暮都离不开茶。他撰著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可以说,当初则都是从喝茶聊天中“聊”出来的。无怪人们送给他一个别致的雅号,称他“聊斋先生”。聊斋,聊斋,即喝茶聊天之斋是也。聊斋...  相似文献   

18.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19.
我不是一个追星族,但我有自己喜欢的歌手、演员、作家……而且,我的身边有很多追星的朋友。对于一个“粉丝儿”来说,有自己超级喜欢的偶像,并且了解他的很多,是一件很幸福并且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对于不是“粉丝儿”的人来说,永远都理解不了“粉丝儿”内心的火热。  相似文献   

20.
上海茶馆掌故上海《电视中专》报郎慕中世界上把茶叶当成饮料和最先种茶的首推中国,远在先秦时代民间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礼节。三国末期东吴的君主孙皓曾以茶代酒赐给宠臣韦曜,以掩众臣饮酒之目。到了唐代由于南北统一,文人学士“茗饮”喝茶之风,遍及全国,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