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我国杉木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推动杉木良种化的进程。建议今后在杉木的遗传育种方面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杉木制浆造纸纤维用材育种研究,杉木装饰用材育种研究,杉木营养遗传育种研究,杉木种子园技术及优良材料的区域试验,杉木优良种质基因资源选择收集和第3代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杉木分子标记数量无法满足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需求,需要开发更多的杉木SSR标记十分重要。【方法】以陈山红心杉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进行EST-SSR标记的检测和开发,并对陈山红心杉二代种子园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9 122 394个reads片段,包含了14.87 Gb的序列数据。序列组装后,获得76 597个unigene,共计104.18 Mb数据,平均长983 bp。寻找到8 072个SSR位点,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总数的66.30%和17.48%,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数的12.31%。AT/TA和AG/TC是主要的双碱基重复序列,分别占总位点数的6.79%和1.93%。AGA/TCT和AAG/TTC是主要的三碱基重复序列,分别占总位点数的1.45%和1.44%。从随机挑选的15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1对多态性引物。陈山红心杉二代种子园SSR位点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4个,有效等位基因为2.4个;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33 5、0.563 8、1.003 4,表明该种子园遗传多样性较高。陈山红心杉二代种子园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40 0~0.977 8之间,平均值为0.589 3,说明这一群体有较宽的遗传基础。在阈值0.62处可将无性系划分为6个亚群体,亚群体内个体数量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基于陈山红心杉转录组数据开发出11对EST-SSR标记,丰富了杉木分子标记库,这些标记可用于杉木种质资源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主要包括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比较基因组研究、数量性状位点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系统演化及群体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等内容。迄今已有近 2 0个树种构建了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 ,少数树种进行了目标性状位点定位研究 ,定位了为数不多的与分子标记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林木分子标记已在育种策略制定、辅助选择育种、基因型鉴别 ,以及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等分子育种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优质速生杉木繁殖材料,扩大杉木遗传改良遗传基础,1992年在黎平县营建了多父本杂交试验测定林,通过子代测定和区域测试,评选的4个最优家系命名为黔杉1号、黔杉2号、黔杉3号、黔杉4号,通过了贵州省林木品种委员会审定。应用黔杉1号~4号杉木良种苗木在贵州杉木中心产区立地指数16以上的立地造林,材积遗传增益分别比优良种源、优良半同胞家系和初级种子园提高37.1%、12.0%、29.6%。  相似文献   

5.
广东杉木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初步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龙山林场杉木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广东省在该场建成了遗传基础比较丰富的杉木基因资源收集库,共收集省内外基因材料709份,包括杉木优良基因材料、杉木地方类型材料、杉木种源材料和杉木杂交材料。广东省杉木基因资源收集库的建立,不仅为龙山林场第2代杉木种子园的建设提供建园材料,而且为广东今后杉木长期遗传改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杉木育种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国内杉木良种繁育研究概况,总结了福建省杉木良种繁育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杉木育种的目标和推广区域,详细阐述了福建省杉木育种研究的战略思路.今后福建在杉木的良种繁育研究方面应重点抓好:现有遗传测定林的综合评价和利用,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杂交制种、测定和高世代种子园建设,优良无性系选育和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子育种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杉木多世代滚动式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新建园模式,用不同质的遗传材料率先同步建成多世代滚动式种子园。通过独创的嫁接技术辅以人工引导,建成我国第一个矮化杉木种子园。进行遗传资源的广泛收集与大量制备。共收集665个无性系,制备658个杂交组合。获得包括逆转式和前进式在内、宽广而丰厚的遗传材料。贮备了足够大的育种群体和扎实的遗传基础。开展了以探索无性系性状遗传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大面积子代测定统计工作。取得了方差分量、遗传力、遗传增益、配合力等丰富的遗传参数。选出优良无性系52个,获得30.5%的树高遗传增益。选出材积比融水对照种大50%的优良无性系和组合53个。通过配合力分析,选出优良亲本15个、优良杂交组合24个。进行生长量、产籽量双优遗传改良探索,选育第1个高生长高出籽双优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8.
60年代以来,国内叶培忠、陈岳武等林木遗传育种专家系统地开展了杉木产地间、产地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改良研究。中国林科院于1976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组织了杉木全分布区的大规模试验研究,摸清了不同地理种源的遗传变异规律,选出了一批杉木优良种源。通过“六五”国家攻关,全国杉木种子园攻关协作组提出了杉木多层次利用的育种策略和程序。把优树经子代测定后筛选出的优良家系,在杉木分布区内进行区域化试验,进一步筛选出适应各种生境的优良家系,同时在这些家系中选择表现突出的优良单株进行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杉木进行了优良家系选择;1.5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种子园施肥效果;遗传型与环境的交互效应和杉木多水平杂交效应的系列研究。研究结果为:1.以生长量、回归系数和遗传稳定度为指标,从5—11年生的414个测定家系申,以0.2的选择比率,选出优良家系86个,其材积增益较对照提高20—69%(或树高大于对照10—37%);2.用多性状指数选择方法,选出优良家系30个,以随机配置方式,建立杉木1.5代种子园100亩,材积遗传增益较初级种子园提高10%以上,并初步调整了贵州杉木基因资源群体、育种群体和种子生产群体结构不合理的状况;3.连续三年在黎平杉木初级种子园内进行了施肥试验。与不施肥比较,平圴提高杉球果产量8—31%,千粒重2.76%,发芽率8.09%,出籽粒7.18%。施肥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6月中旬,其次是8月中旬;4.杉木遗传型与环境的交互效应以及年度的效应相当明显,不同立地条件具有各自不同的适生基因型,因此确定了所选优良家系的适生区和推广范围;5.杉木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杉木3年生高生长的一般配合力高于特殊配合力;抗病性特殊配合力高于一般配合力。杉木杂交效应依次为:父本×母本/种源>母本/种源>父本×种源>父本>种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木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刚标 《经济林研究》2003,21(4):120-122
从林木遗传资源发掘与引进、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应用等7个方面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我国林木育种工作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1.
林木种质是指决定林木“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也称为“遗传资源”。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林木育种工作中都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搜集,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基因库,作为开展杂交育种和基因重组进行多世代群体改良的基础。同时,通过调查,搜集和选择了一批优良树种、品种和类型,经推广后在林业上已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林木种质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林木种质资源的流失原因很多。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1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2个ISSR标记分析马尾松1代育种群体中78个不同产地来源的优良亲本遗传变异,发现基于ISSR标记扩增的多态位点百分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明马尾松1代育种亲本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78个亲本之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15~0.776,平均遗传距离为0.371.亲本之间的ISSR遗传距离与亲本产地的纬向地理距离关系密切,纬度相差较大的亲本间ISSR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利用部分参试亲本进行测交系交配并分析其中的优良杂交组合,发现大部分优良组合父本、母本产地的纬向地理距离较远,同时亲本间ISSR遗传距离也较大.根据本研究结果,应优先选择来自纬度差异较大的不同种源区、同时ISSR遗传距离也较大的优树作为高世代育种亲本,不仅能有效维持高世代育种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也利于创制更多强优势杂交组合,提高杂种优势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RAPD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APD是用以检测种一级水平基因多样性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该文对RAPD标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 ,并综述了近年来RAPD分子标记在林木种质资源研究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数量性状位点定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根据杉木开花结实早,生长的早一晚龄相关紧密,又极易扦插繁殖的特点,并参照世界林木育种多群体多世代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建立一个兼具遗传测验群体,育种群体和增殖群体功能,同时能为种子园和无性系林业利用的单群体多功能改良方案,以求我国杉木良种事业能低成本地广泛开展,加速各地良种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省的杉木无性系选育程序与策略提出了建议,即把近阶段的优良种源、优良家系混系繁殖利用迅速提高到优良杂交个体的无性系利用方面来;全省需要制订1个综合育种体系,包括有性选育系统与无性选育系统,在应用时做到有性与无性交互使用,多层次多途径地利用各方面的遗传效益,以充分发挥遗传改良效果。对今后育种群体建设,提议采用单群体多功能实生种子园方案。并对早期测定,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和基因型与环境交互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山红心杉材性变异及其基因资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比较分析了安福种源(陈山红心杉)同全国公选5个优良杉木种源(广西融水,贵州锦屏,湖南会同,福建建瓯,江西铜鼓)的木材材性,得出:在木材的纤维长度,晚材率,基本密度三方面,陈山红心杉与其它5个优良种源无差异,材性优良,木材的红心比率在6个种源间差异显著,其中以陈山红心杉心比率最大,红心比率变异系数最小,研究了陈山红心杉材性遗传变异规律,认为安福陈山红心杉引种外地不会导致材性变异,可在杉木主要区推广应用,此外,在陈山红心杉基因资源利用上,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辐射育种、基因工程等现代育种技术及其发展将对农林复合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分析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中存在的诸如林木品种选育周期长,冠幅影响林下作物光合效应,与林下作物争夺资源导致林下生物量减少等问题,从遗传育种对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的作用,生物技术限制林木高生长和冠幅长势,选育优质高产林下作物等方面阐述遗传育种技术在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应用,认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林复合系统的种间结构配置合理、种间关系和谐、实现高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的遗传标记,它为包括林木在内的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1)指纹图谱绘制和基因型鉴定;(2)种质资源和育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3)遗传连锁图谱构建;(4)数量性状定位;(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6)目的基因定位与分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细叶桉天然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管理和育种利用提供有用信息;检测细叶桉与原产地气候因子显著关联的基因组位点,探索气候适应过程中趋异选择的分子证据。【方法】以细叶桉9个群体的77株样品为材料,基于覆盖巨桉全基因组的108个SSR位点(包括44个基因组SSRs和64个ESTSSRs),利用不偏离哈-温平衡、F_(ST)值非异常的25个中性的基因组SSRs进行群体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分析,利用所有位点进行F_(ST)异常值检测、再利用空间分析法查找与原产地气候因子关联的适应性位点,注释适应性位点的功能,并通过等位片段在各群体的频率与气候因子的一元线性回归进一步验证关联的显著性。【结果】25个中性的基因组SSR位点对细叶桉9个群体扩增,共检测到556个等位片段、平均每个位点22.2个等位片段,位点多态性较高;群体多样性水平都较高,期望杂合度为0.711~0.847(平均0.800)、基因丰富度为3.054~3.386(平均3.246),各群体特有等位片段数为6~26(平均14.4);群体间分化水平较低,25个中性位点平均F_(ST)仅0.012,分子方差分析中群体间方差分量仅占1.2%,表明细叶桉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聚类分析也表明群体分化水平较低。所有108个位点中,共检测到78个F_(ST)值异常的位点,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最热月最高温度和季节性降水变异系数相关的F_(ST)值异常的位点数分别为27,10,51和42个,即为受选择位点;其中,4个F_(ST)值异常的位点各有1个等位片段在空间分析法中与1个或者2个气候因子显著关联,EUCe SSR485与季节性降水变异系数相关、为富含羟脯氨酸的蛋白家族基因,EUCe SSR0497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均相关、与跨膜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同源,而另外2个没有明确的功能注释;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1个等位片段(EUCe SSR485-140 bp)与季节性降水变异系数的回归显著性(P≤0.05)。【结论】细叶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育种利用的潜力大,种质资源管理应重视多样性较高和特有等位片段较多的群体;细叶桉群体的遗传分化较低,其适于关联遗传分析;受选择位点的鉴定有助于理解林木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和探索林木环境适应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子标记技术大大促进了林木有关研究的发展,林木分子标记研究主要包括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比较基因组研究,数量性状位点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系统演化及群体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等内容。迄今,已有近20个树种构建了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少数树种还进行了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