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主要是经济开发 ,它对西部地区和全国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四料”俱缺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建立农村新型经济过程中 ,应首先解决好农村能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要依法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木 ,大力发展封山育林、育草和飞播造林 ,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应组建国家生态建设委员会或环境资源部 ,将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部门统管起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30  
樊闽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251
该文介绍了“十五”期间中国土地整理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五年来,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在国家投资项目的安排上向国家粮食主产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国家重点扶贫地区等区域倾斜,有力支持了这些重要地区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十一五”时期,中国土地整理将继续致力于法制、机制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积极开展节约型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和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后,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村庄整理、权属问题、耕地质量与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的建设问题,使中国土地整理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等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机农业生产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简述了西部地区资源特色与优势,重点分析了西部有机农业的发展潜力,并提出西部地区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西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粮食安全问题更是该地区持续发展生态型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为组长开展的重大咨询项目“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发展战略,抓住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一成果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和“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目标,以及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中国西部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波及全国。因此,建设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开发,是我国当前及将来发展的头等大事。在区域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人成果和当地实际,讨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项目基础理论和开发研究内容,从宏观上结构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产学研”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7.
榆林水土保持中的PAI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啸  甘枝茂等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34-136,158
榆林地处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试验区。探讨榆林水土保持实施方案,对整个西部地区大开发有借鉴意义。过去人们总是把工业看作是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者,发展工业与水土保持不可兼得。本文着眼于发展地方工业,论述了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并指出要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必须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以此筹集资金、吸引大批农民、减少水土流失区人口压力、带动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的大循环,进而提出"P(人口)A(农业)I(工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浅析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近几年来西部地区人口膨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干旱频繁发生,沙尘暴日益加剧,蝗灾年年出现,对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此,简要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西部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西部生态建设的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 1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在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河中游广大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带的重要位置.根据中央确定的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西部逐步转移的战略部署,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重点给以支持,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势必更加迅速.而黄河中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10.
广西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区党委和政府也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富民兴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而有着得天独厚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广西沿海地区,系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一片海岸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必将形成聚集广西乃至我国西部经济的核地带和发展极。在分析广西沿海地区的战略区位、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其区位特别优越,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等都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布局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拉大 ,人口与资源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内需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需求潜力巨大 ,中西部地区本身的开发条件和环境趋于成熟。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问题是中国经济空间发展的协调化及至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难点,尤其是当前中央政府作出发展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的崭新态势下,面对西部区情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审慎地选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以绿色财政为主题,分析了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制约因素和实施绿色财政的理论依据,阐明绿色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寻求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绿色财政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是湖北区域性的“西部开发”,是广义国家整体“西部开发”的一部分,其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指出鄂西的水利旅游资源和水利文化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的重点,科学合理的水利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还对鄂西水利旅游文化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21日至30日,朱镕基总理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维视角下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特征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中、东部地区和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成为持久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中国西部城镇发展现状的滞后性、发展进程的矛盾性等几个方面剖析了西部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西部城镇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明显的互动性,这种互动作用导致了西部地区聚集生态效益和聚集经济的恶性循环,即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得出了西部地区实施城镇化的根本点是要打破恶性循环的积累机制,寻找根治性强新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建立良性的运行积累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书评     
正国家社科项目最终成果:陈润羊等著.《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40万字,2017年12月出版。该书在深入分析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在全面识别了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选择路径;搭建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的体系框架,阐释了新农村建设复合系统中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作用的内在机理和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正>为了落实水利部下达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专题宣传项目,特向广大读者征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有关稿件。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即1983年启动开展的八大片重点治理工程,目前已扩展到2个省份。该工程实施时间长、范围广、经验多、成效好,已涌现出许多小流域和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典型项目区实现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宣传工程的建设成效与经验,有利于增强行业自信,有利于增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应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地区形象、发展社会经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伦理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和补偿机制,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实行建设监理制,依法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信息快报     
信息快报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确立   (本刊讯)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水利部制定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近期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km2,到2010年使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坚决控制住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到2030年,继续保持较高的治理速度,使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观;远期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全国水土流失地区基本治理一遍,大部分地方实现山川秀美。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0年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全国水力和风力两种侵蚀形式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1/3。其中,黄河、长江、淮河、松花江、辽河、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的近50%。       全国北方片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培训班在西安举办   2000年12月24日~28日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办,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承办的全国北方片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培训班在西安举办。来自黄委、海委、淮委、松辽委四大流域机构及北方15个省(区)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规划、设计部门及重点项目地区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设计单位负责人、业务负责人共60人参加了培训班。   水利部水保司焦居仁司长,为全体学员讲了题为《推进跨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第一课。   焦居仁司长着重强调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思路是:   (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入贯彻江总书记和朱总理批示精神,高举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旗帜,发挥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作用。围绕西部大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适应形势,调整思路。①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节约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以七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单位,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坚持工程、林草和农技三大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综合治理,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农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江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江河治理,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调整思路,把生态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妥善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快林草植被建设,加强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把退耕还林落到实处。④从实际出发,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   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①水土保持前期工作概论;②水土保持项目规划;③水土保持项目建议书编制;④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⑤水土保持项目的工程设计。   举办此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前期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尽快适应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郭治安(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掠夺性经营方式或粗放型增长方式,阐述了点面结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思想、新作法,即解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掠夺性经营思想;排除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障碍;封山育林(草);推广生态农业县建设经验,发展绿色生产基地,生产经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