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3月24日至4月22日,选择三个患水霉病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养殖池,设试验1组、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通过Vc应激宝、霉立净、聚维酮碘及应激活力源等水产药物,试验2组通过氯化钠、小苏打两种药物,进行了一个月治疗,病鱼身上小白点消失,恢复正常摄食和游动,试验1组、试验2组成活率分别达到88.2%、81.7%,而对照组病鱼身上小白点未消失,不摄食、游动迟缓异常,成活率为65.4%。  相似文献   

2.
高培平 《科学养鱼》2005,(12):54-54
一、水霉病1.病症水霉病是罗非鱼越冬期间的常见病。水霉菌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从伤口处侵入并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严重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或不摄食,消瘦而死。流行水温13~18℃,水温达到25℃以上时,较少发病。2.防治方法①越冬池严格消毒后放鱼,以  相似文献   

3.
1 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相似文献   

4.
早春鱼类水霉病咋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黏附,使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鱼因体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在大黄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进波  吴天星 《水利渔业》2007,27(6):105-106
试验鱼规格30 g左右,小网箱12只,分4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网箱放养2 000尾大黄鱼。3个试验组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2%、0.04%、0.06%的姜黄素。结果表明,试验组大黄鱼的平均鱼体终重、平均鱼体增重率、成活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饲料系数则比对照组显著下降,饲料中姜黄素的最适添加量在0.04%左右。随着添加量的逐渐提高,姜黄素在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含量也逐渐升高,能明显改善大黄鱼的体色,具有很好的着色效果,从而改善了大黄鱼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6.
早春慎防鱼类水霉病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菌等附生于鱼的皮肤而弓愧的。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烦燥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以至瘦弱而死。可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  相似文献   

7.
<正>4.水霉病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属、绵霉属的种类。发病时在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继发其他疾病感染而死。该病的发生是属于继发感染,是鱼体表受损引起黏液脱落后引起水霉感染。水霉病容易发生在水温18℃左右的3-4月。预防是以应激宁+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等内服为主,经常拌料投喂可促进鱼体黏液分泌和伤口愈合。其次在秋冬季节减少拉网操作,  相似文献   

8.
淡水白鲳抗病力强,水温在26℃以上时成活率一般在905以上,但在越冬期间常易发生以下几种疾病。一、腐皮病1.病原和症状病原为细菌,病鱼皮肤发炎,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腐烂,游动缓慢,鱼体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2.防治方法在鱼种进池或转池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用1mg/ L浓度的漂白粉全池遍洒。  相似文献   

9.
几种常用水产消毒剂对水霉的体外作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使用高锰酸钾、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苯扎溴铵、甲醛、聚维酮碘、戊二醛等6种水产常用消毒剂,对水霉游动孢子及菌丝进行了体外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甲醛在浓度18.8mg/L以上时对水霉游动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在24mg/L浸泡2h以上时开始对水霉菌丝有杀灭效果。其它5种消毒剂对水霉孢子的抑制浓度、对水霉菌丝的杀灭浓度远高于实际生产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10.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或肤霉病,是网箱养鱼常见的一种鱼病。此病终年可见,尤以塘库水温变化无常,江河水时涨时落的2—6月最为流行。网箱鱼初得病时,一般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当能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在一起,鱼的组织细胞坏死,引起鱼体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病鱼日趋瘦弱而造成大批死亡。水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鱼种捕捞,搬运操作时,使鱼体受伤,菌体寄生鱼体伤口  相似文献   

11.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或肤霉病,是网箱养鱼常见的一种鱼病。此病终年可见,尤以塘库水温变化无常,江河水时涨时落的2—6月最为流行。网箱鱼初得病时,一般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当能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在一起,鱼的组织细胞坏死,引起鱼体游动失常,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29日,华南区养殖岗位专家谢骏研究员接到中山综合试验站的消息,称据中山市小榄镇水产商反映,市场上的鳙鱼出现游动缓慢、鱼体及鳃发黑、腹腔内很多黑色液体、血液呈暗红色等病症(见彩中插  相似文献   

13.
正在虹鳟受精卵孵化过程中,霉菌游动孢子伺机附着于坏死卵上,并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卵外,还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周边鱼卵感染水霉,黏连更多的正常卵。水霉病的防治一直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难题,自2002年我国全面禁止孔雀石绿以来,有效防治水霉病的药物长期处于空白,同时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14.
春夏季节,水温适宜,水中各种病原容易滋生繁殖,是鱼病多发季节。尤其是草鱼发病死亡率高,损失大,如果忽视预防很容易诱发鱼病。广大养鱼户应树立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时做好预防工作。现将四种主要鱼病的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1.水霉病易流行于早春季节。主要症状:鱼体表面局部鳞片脱落,体表发霉或长毛。游动失常,食欲下降,逐步消瘦后死亡。一般鲢鱼发生比较普遍。发病原因:主要是冬春拉网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造成鱼体受伤,使鳞片局部脱落,导致病原侵入鱼体发病。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特别小心,注意保护鱼体不受伤…  相似文献   

15.
光照条件和开口饵料对点带石斑鱼仔鱼培育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000lux以上和500lux以下两种光照条件和原生动物、牡蛎受精卵、轮虫三种海水鱼苗常用开口饵料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a malabaricus)仔鱼培育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0lux以上光照条件试验组13日龄仔鱼成活率分别比500lux以下光照条件试验组高36.7%、23.7%和21.7%,其中尤以对6日龄仔鱼成活率影响最为明显,此阶段500lux以下光照强度条件试验组的死亡率为61.6%,比同样饵料条件的1000lux以上光照条件试验组高32.7%;不同开口饵料对点带石斑鱼仔鱼成活率的影响表现为:1000lux光照条件下,以原生动物作为开口饵料试验组13日龄仔鱼的成活率达到54.3%,分别比同样光照条件下以牡蛎受精卵和轮虫作为开口饵料的试验组提高23.1%和26.1%,呈显著差异;以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试验组13日龄仔鱼成活率略优于以小个体轮虫(200目筛网筛选)作为开口饵料的试验组,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春季淡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是真菌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养殖者应根据季节发病规律,结合本地生产实际,积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现将春季常见几种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水霉病由霉菌感染引起。此病主要症状是伤口长出白色的棉絮状的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粘连后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使组织坏死,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对鱼类营养作用及需要推存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产养殖中鱼类需要多种维生素。适当地使用维生素可以增进鱼体健康,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和促进鱼体生长,反之缺乏维生素则会引起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贫血、脂肪肝、皮肤出血和死亡率增高等不良结果。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20,(2)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改善了由于其他抗生素的添加导致出现各种食物中毒等状况,提高了水产生物的成活率。中草药替代传统的抗生素对罗非鱼进行养殖,更好的改善了水体环境,提高了罗非鱼的成活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保证了鱼体本身的安全性。中草药本身具有无毒、纯天然、无残留的特点。因此,在水产养殖中对中草药进行应用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 1 用5%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洗鱼体20min,能杀死鱼体身上的水霉、粘细茵,对预防细菌性烂腮、水霉病和一些寄生虫病有良好的作用。2 用1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鱼体20~30min,可杀死鱼体身上的水霉菌、小瓜虫等,对预防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甲紫溶液防治赤皮水霉病效果良好在渔业生产上,常因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受损伤的鱼容易被荧光假单胞菌和水霉菌所感染,使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末端腐烂,或长出灰白色棉毛状的菌丝,发生赤皮和水霉病.为了搞好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