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要素禀赋约束下中国粳稻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土地规模经营;长江中下游粳稻产区应该加大资本投入,推动技术扩散,发展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1980~2012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大豆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加总数量框架下的乘积完备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1980~2012年,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0.6%,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7%,是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TE)、混合效率(ME)和剩余规模效率(RSE)年均损失分别为0.5%、0.2%和0.4%;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TFP增长表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地区大豆生产技术效率均存在损失.[建议]应该加大大豆生产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豆各生产区采取差异化策略、完善制度建设,以实现我国大豆生产可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空间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9-2018年中国19个玉米主产省的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数测算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979-2018年中国玉米TFP年均增长率为2.20%,前沿技术进步是玉米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中国...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构成即农业技术效率提高(Ech)和农业技术进步(Tch),并解释了不同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值的趋同性。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率为4.1%,其中农业技术进步(Tch)年均增长率为4.8%,农业技术效率(Ech)年均增长率为-0.7%;(2)农业技术效率对全国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解释度分别为58%,剩下的42%则由农业技术进步解释;(3)"九.五"到"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区域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的交替增长,使得东中西区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长期的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15个玉米主产省2001-2010年10年间的农产品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DEA中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从时间梯度和地域差异两个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生产效率(TFP)的增长状况.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TFP增长率为-1.3%,并且增长趋势呈锯齿状分布;技术进步是促进我国玉米主产区TFP增长的关键因素;东北区、西北区玉米生产效率水平比华北区、西南区玉米效率水平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4个粮食主产区2009年的农田水利设施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3-2009年24个主产区的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配置效率高于其他地区;2003-2009年我国农田水利设施配置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2.2%,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征;各地区的TFP指数的增长存在显著差异,黄河流域的TFP指数增长最快;技术进步是促进TFP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规模效率指数的下滑却减缓了其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2004—2012年小麦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小麦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基本维持不变,技术进步呈下降态势,是影响其下降的主要因素。在区域层面,除陕西省外,各区域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下降趋势,并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特征。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小麦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技术进步是各区域小麦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另外,依据σ收敛性检验,总体上,小麦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趋于发散,但2006—2007年后中国各区域小麦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微弱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非参数的HMB指数方法,利用1991-2005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技术进步和混合效率的增长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无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因此,今后为促进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采取继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2004—2013年棉花TFP的增长及其构成进行实证分析,阐释了棉花TFP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棉花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际波动较大,2004—2013年中国棉花TF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7%,其中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为3.1%,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3%;2技术进步是推进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近年来棉花技术缺乏创新,对TFP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乏力;3纯技术效率过低是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4中国棉花TFP的增长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各棉花主产区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导致TFP的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新疆已经成为中国棉花TFP增长最高的棉区,改变了三大棉花区域齐头并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提高双季稻生产率对于当前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加总数量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利用2004—2018年全国9个双季稻主产省份数据,分析我国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变动情况。结果表明:2004—2018年我国早籼稻、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081、0.931;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08、2014—2018年小幅上升,在2009—2013年波动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的贡献;在双季稻优势产区中,长江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东南沿海,其中规模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发挥主产区优势,把适度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粮食稳面积、保产量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良种采用率及机械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稻基本收益,激励农户重拾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算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判断其变动趋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利用Luenberger-Hicks-Moorsteen(LHM)指标具备加性完备条件,基于自由处置壳(Free disposal hull,FDH)模型构造LHM TFP指标,将县域划分为一般县(市)、贫困县和发达市(区),测度2003—2018年福建省全省及县域的农业TFP,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分析其收敛性特征。【结果】2003—2018年福建省农业TFP整体上呈增长趋势,2018年达0.840,年均增长率为5.731%;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2.032%和4.930%,表明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变化拉低TFP增长。从福建省一般县(市)、贫困县、发达市(区)的划分来看,各区域农业TFP及其分解指标与全省层面表现基本一致。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贫困县农业TFP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发达市(区)农业TFP不存在收敛趋势。TFP低的县(市)有追赶效应,城镇化、工业化对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农业TFP收敛过程有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贫困县农业TFP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建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各县域应因地制宜,发达市(区)发挥技术引领与辐射作用,一般县(市)着重提升技术效率级规模效率,贫困县则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劳均产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运用2004-2011年我国奶牛养殖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分别从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对比分析了奶牛养殖模式(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与原料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散养和小规模的TFP小于中规模和大规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饲养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从省份层面看,原料奶生产的TFP是否随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或者缩小,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差异:内蒙古和吉林的TFP随养殖规模扩大而增大,相反地,山东和河南散养模式的TFP相对更高;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的研究都显示,2004-2011年间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我国2011—2012年间31个行政区乳品产业链发展的效率变化,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从两阶段乳品产业链整体及其各个阶段2个层面考察各地乳品产业效率变化情况。首先将区域的乳品产业链作为整体(黑箱),计算和分析2011—2012年间31个地区全要素生产效率(TFP)变化,得出TFP指数平均为1.04,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规模增加。然后打开黑箱,分别计算和分析构成整体产业链的第一和第二阶段TFP指数,第一阶段TFP平均为0.97,第二阶段TFP平均为1.04。研究结果显示整体和两级乳品产业链产中乳品生产业较原奶生产业更具有行业领导力,乳品生产业中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乳品产业链中TFP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研究意义.作者搜集整理了1989-2009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的文章,着重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增长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演变特征表现为:技术进步是主要源泉,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制度变迁等.最后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估各种因素对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1985—2014年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投入和产出数据,并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玉米全要素生产效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不大,以2006年为拐点,起初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率,而后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陕西等9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处于负增长状态;利用变异系数对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进行σ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产效率具有σ收敛特征。要想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就应该注重玉米生产的内涵发展,适当缩小玉米种植区域,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奶牛家庭饲养成本收益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10省奶牛家庭饲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增长方式。结果表明,2004-2009年中国10个奶业省奶牛家庭饲养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减缓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显著,同时规模效率存在损失。因此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由散养向家庭适度规模饲养转变,成为转型期奶牛家庭饲养方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