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利用含山县1957—2011年梅雨资料,对该地区梅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山地区的梅雨年代际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偏少、偏多和正常偏少;在表征梅雨特征的5个参数中,梅雨起讫日期和梅雨期与梅雨量的相关性要比梅雨强度好,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共同决定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4a左右的周期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50a滁州地区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滁州地区1961-2010年50 a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滁州地区7站梅期雨量和雨量梅年比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滁州地区50 a平均梅雨期为23d(6月17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量为227.5 mm,梅期日雨量为9.9 mm,雨量梅年比为21.5%,暴雨日数为1.3 d,梅雨强度指数为4.0;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滁州地区梅雨特征分3类,具有自北向南梅期雨量呈递增的趋势,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皖东地区梅雨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区域梅雨特征量划分标准,利用1960—2014年湖南梅雨监测区20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湖南梅雨监测区1960—2014年的梅雨期入梅、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分析了梅雨特征量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梅雨各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各特征量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湖南湘中以北地区梅雨是客观存在的,梅雨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监测区域的夏季雨季特征,且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金华市7个县(市)1968~2012年梅雨汛期降水量的实测数据,对金华市梅汛期降水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外推法建立各个地区降水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金华地区梅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多峰型,但从总体形势上看.近45年的梅雨量是呈上升趋势;经检验,浦江等地区预测的中长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说明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外推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这些地区梅雨期降水量的预测较准确,此预测模型可以为中长期降水预报及政府部门决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玉环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15年梅雨资料及台州市其它6个县(市、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梅雨量数据,分析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环市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特;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量在台州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玉环在台州最南端,梅雨量最少,梅汛期暴雨次数和暴雨量亦偏少,但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玉环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15年梅雨资料及台州市其他6个县(市、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梅雨量数据,分析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环市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量在台州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玉环在台州最南端,梅雨量最少,梅汛期暴雨次数和暴雨量亦偏少,但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地区2010年夏季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夏季(6-8月),呼和浩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其中7月份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创历史极值;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历史最少年份。通过对大气环流和相关特征量的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海洋异常特征主要有: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赤道太平洋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又迅速进入拉尼娜状;2010年夏季,西风带500hPa位势高度场整体环流异常偏高;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均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2010年10月之前受厄尔尼诺影响而异常偏强偏西,副高脊线位置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沙地区持续性高温气候特征分析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长沙市2013年6—8月气温、降水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历年相关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等对2013年夏季长沙地区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进行探讨分析,并讨论了影响长沙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因子。结果得出:2013年夏季长沙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最高气温值偏高等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脊点位置偏西,脊线偏北,且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维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热带气旋北上活动较少,生成位置明显偏西,运动轨迹和发展加强,时间较短等;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出现早,长度偏短,梅雨强度弱,梅雨量偏少,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移过早,致使高温时段也出现的较早;而且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厄尔尼诺年出现衰减并过渡至拉尼娜年,同时印度洋、南海较高的海温促使对流活动发展,促使副热带高压向北抬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维持等都是造成长沙等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灰色关联聚类方法对1998—2017年5—12月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以及环境因子对柔鱼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纬度向类群比年经度向类群的CPUE差异更明显,月经度向类群比月纬度向类群更具有季节性;强拉尼娜和弱拉尼娜事件集中的类群分类明显,厄尔尼诺、中强度拉尼娜和正常年份分类较模糊,年纬度向类群CPUE越高,海表面温度距平值(SSTA)越高,而叶绿素a质量浓度距平值(CHLA)越低。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CPUE影响不同,强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CPUE骤增,弱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CPUE略减,而中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会使柔鱼CPUE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资源其资源量在时间上存在波动,了解资源量波动的不同时间尺度特征可为探索资源变动的相关因素提供依据。为此,研究根据1985—2021年间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资源量时间序列,利用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的方法,提取资源量波动的不同时间尺度特征,并评价各时间尺度波动对总体资源波动的贡献程度;此外使用交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不同时间尺度下秘鲁鳀资源量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CEEMDAN可将秘鲁鳀资源量时间序列分解成5个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i,其中i为分量级数)分量和1个残差项(Residual,RES);根据各IMFi分量的周期特征及其对总体资源波动贡献分析结果可知:秘鲁鳀的资源量波动主要受到季节或年间为表征的IMF1波动和代表其年代际变动的趋势的RES所控制,其中资源量年代际变动的趋势与东南太平洋洪堡洋流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动(regime shift)有关;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主要影响秘鲁鳀资源量年间和年际的波动,其中Ni?o 1+2区的海表面温度距平(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海洋尼诺指数(Oceanic Ni?o Index,ONI)相比对秘鲁鳀资源量波动的表征作用更为明显,在滞前1-1.5年内,其值的偏高可能会对秘鲁鳀资源量产生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气候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统计分析与χ2检验方法,根据临夏地区1950~2012年63年的气候资料,对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气候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夏季平均气温(7月)、冬季(1月)平均气温之间有显著关系。厄尔尼诺与临夏降水呈负相关,有86.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与冬季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有69.6%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与夏季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有65.2%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减小,气候有大陆性减弱趋势。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呈正相关,有78.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与冬季月平均气温呈反相关,有66.7%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与夏季气温呈正相关,有55.6%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临夏地区往往降水增多,气温年较差增大,气候有大陆性增强趋势。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降水偏少几率较大,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6.6%。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图们江下游珲春站1957~2002年46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显著相关.厄尔尼诺事件会增加延迟型冷害发生的概率.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一般不会出现延迟型冷害.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和后1年有可能发生延迟型冷害,其概率分别为60%和40%.拉尼娜事件发生后1年有可能发生延迟型冷害,其发生概率为58%.  相似文献   

13.
对1950~2000年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年代际变化与同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年甘肃省干旱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大,在拉尼娜事件年甘肃省干旱轻,农作物受旱面积小;1950~2000年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最大出现在1995年,最小出现在1964年,而1995和1964年分别出现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近,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越大,反之,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远,或厄尔尼诺事件弱的年份,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越小;1950~2000年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有显著增加趋势,20世纪50年代受旱面积最小,90年代受旱面积最大;50年代农作物受旱面积在100万hm2的年份没有出现,90年代受旱面积在100万hm2的年份有6年;在每个年代的初期,甘肃省干旱几率最大,对干旱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小波分析法分析1953—2013年福州市年降水变化特征和季节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福州市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366.69 mm,最小值(775.3 mm)发生在1967年,最大值(2 074 mm)发生在1990年。(2)降水量变化过程大致为:升—降—升—降—升—降—升,并包含多个不同尺度的时间周期。(3)除了春季外,各季节降水量在61 a间都呈现增长趋势。(4)近61年中降水量较多的年份如1990和1997年都对应厄尔尼诺年份;降水较少的年份如1954、1967、1995年都对应拉尼娜年份。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与Mann-Kendall突变检验的结果较一致。福州市降水量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的计算公式,并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分析梅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在对本地区梅雨期降水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1个地面气象站1952-200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梅雨强度指数,并依据多年的梅雨强度指数和洪涝资料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并根据IPRI分析发现了安徽沿淮地区历年梅强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洪涝面积与梅强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分析、评估和鉴定以及农业避洪。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临夏地区1950—2012年63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对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干旱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有显著地相关关系。其置信水平达到99%。厄尔尼诺与临夏地区降水成负相关,降水平均减少量为9.1%~26.4%,有86.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成正相关,降水平均增加量为9.7%~36.6%,有78.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降水偏少几率较大,降水平均减少量为16.5%,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6.6%。  相似文献   

17.
吴玉芳  丁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91-13893
利用菏泽市1981~2010年各县区月、年降水资料,对厄尔尼诺年及其次年降水的特征与旱涝灾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市年降水量,El Nino年普遍偏少,El Nino次年普遍偏多;不同年份的El Nino事件对菏泽市降水影响不同,1997、2002年强El Nino事件造成年降水量异常偏少;在El Nino次年中1984、1993、2003年年降水量异常偏多;由于受1987年跨年度El Nino事件影响,1988年年降水量异常偏少;四季降水中,El Nino年的春季无异常;夏、秋、冬季降水普遍偏少,3个季节的30年极小值均出现在El Nino年;El Nino次年四季降水均偏多,春、夏、秋季较明显。El Nino年多旱灾,其次年多涝灾。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了产量最高的22个5°×5°的海区,结合尼诺指数划分不同的气候类型,以渔获量为指标,建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渔情预报模型。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鲣鱼产量有所波动,其中厄尔尼诺月份月总产量和月均产量最高,与拉尼娜月份产量接近,而正常年份产量最低;不同空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有较大差异,在130°E~145°E海域,北纬5°产量明显高于南纬5°产量,同时正常月份的产量最高;在145°E~165°E海域,拉尼娜月份产量最高;在165°E以东海域,拉尼娜月份产量最低;将渔获量与Nino 3. 4区的SSTA建立关系,结果显示两者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均符合正态模型(P 0. 01)。模型验证的结果显示,3种气候条件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统计值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 0. 01),模型有着较高的相关系数,拟合结果较好。针对中西太平洋不同空间位置的3种气候条件下鲣鱼渔获量波动规律进行研究,为预测渔场和相关预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发现濮阳市初夏降水出现明显异常的主要原因,提前做好气候预测,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农业生产及地方经济发展。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濮阳市的降水历史资料,结合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监测资料,对濮阳市初夏出现重旱年份的资料表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濮阳市初夏出现重旱的年份,北半球欧亚区域大气环流均出现异常,极涡偏弱、偏北、偏西,东亚大槽较常年深厚且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偏南,太阳黑子平均相对数的异常变化与濮阳市初夏出现重旱有对应关系,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濮阳市初夏出现重旱有一定的相关性,大尺度的环流形势特征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前期的气候背景对后期气候预测具有指示意义;初夏重旱发生较频繁,对大秋作物的正常播种和出苗率及幼苗生长十分不利,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可以把干旱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下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海表面温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对海洋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存在着时空差异。研究以西北太平洋五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Large Marine Ecosystem,LME,包括西白令海,鄂霍茨克海,黑潮、亲潮以及日本海)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为研究对象,分析SST的随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厄尔尼诺(El Ni?o)、拉尼娜(La Ni?a)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西白令海,其它四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SST都在1987年左右发生了急剧的上升,呈现出两个变化模态;将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去除后,可以发现,五个LME的SST随着时间上下波动,并没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存在,但是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有着密切联系。水温的空间分布上看,各区域的SST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但是增温趋势不尽相同,在西白令海的整个区域SST都在升高,降温区域围绕在库页岛和日本的北海道附近,这其中相关机制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