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北省国家基本气象站中选择有中稻观测资料且较完整的武汉市、随州市、利川市、钟祥市、谷城县等5个站点1981-2008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考察1981年以来湖北省不同地区气象要素旬变化及其对中稻生育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稻营养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大多呈现升高的趋势;生殖生长期平均最高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而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现降低的趋势,且8月中旬旬平均最高气温明显下降.整个生育期日照时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导致生育期缩短,但生殖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降低导致生育期延长.综合气象要素的变化导致中稻全生育期天数与营养生长天数在鄂东南、鄂西南、鄂东北、鄂西北表现延长的趋势,在江汉平原表现为缩短的趋势;生殖生长天数在不同地区则统一表现出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水稻不同发育期生长的影响,为理解和评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8个农业气象站点1974—2016年≥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及水稻发育期和产量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性分析法等对黑龙江省水稻不同发育期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等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空间上从北到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水稻整个生育期长度逐渐延长,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略有缩短;生殖生长期持续天数与生殖生长期≥10℃积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0.712、-0.606、-0.501、0.537和0.554.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10℃积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生殖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37、0.318、0.374和0.349.[结论]1974—2016年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对水稻生长有利,导致水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海口市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口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3—2016年水稻生育期、产量和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口市水稻生育期呈现不同程度推迟,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各生育期内气温总体升高,其中最高气温升高最显著,日照时数总体减少。影响早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生殖阶段的最高气温,故应重点关注对早稻生殖阶段的高温防范;晚稻生育期气温和日照时数与产量关系不显著,台风暴雨气象灾害可能是造成晚稻产量波动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稻区1961-2013年110个站点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积温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热量条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气温趋势变化以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升幅、呈升温趋势站点数的比例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次之,平均气温相较最低;在年代际变化方面,1980n与197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均表现出以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为主,1970n与196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除平均最低气温表现为升降温面积幅度大致相当,其余以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为主;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建立稻区热量条件代表性序列,并分析其整体周期变化特征,其中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以2~3年、14年及24年为主的周期变化,平均最低气温与积温主要存在2~3年、6~7年、14年和24年的周期振荡模态.  相似文献   

5.
盘锦市近50年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文艳  张大为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07-10108
利用近50年(1957-2006年)冬季盘锦大洼站的气温资料,对盘锦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逐旬平均气温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冬季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盘锦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是盘锦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因子;冬季平均气温在整个研究时段中,除存在明显的4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和6—8年的周期外,还存在14—16的较长周期。并表现出不同年代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6.
据1950—2014年沈阳市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气候变量,全面分析研究了沈阳市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5年沈阳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春、秋2季上升幅度最大;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略大于最高气温,导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呈现震荡上扬。揭示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沈阳市气温变化情况,以期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市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近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出气候变化趋势,并对应水稻(Orvza sativa L.)气象产量的变化,分析在当今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全生育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都呈逐年上升趋势,日照时间和温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气象因子在不同地区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程度不相同。在水稻的6个生育期阶段,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与全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在各地区各生育阶段也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水稻全生育期,通过特征分析表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最高,由降水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降水量的变化使得水稻产量增加。水稻在移栽返青期的温差与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最高气温、温差、日照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最高气温在近年呈上升趋势,将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而温差与日照时间呈减小趋势,将会对水稻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盘锦市近40年气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盘锦地区1961~2000年气温资料,分析了盘锦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揭示出盘锦地区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增温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温比较突出,同时也分析出盘锦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近49年辽阳市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安娟  陈玉光  徐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39-10441
[目的]分析近49年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趋势模拟、滑动平均等方法,将标准化后的1961~2009年辽阳市玉米播种期、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玉米单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49年玉米生长季各个时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增温明显;降水在播种期变化不大,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呈减少趋势;日照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减少趋势。无论在哪个生长时期,气温的升高对玉米产量的增加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降水和日照的减少是造成近4年玉米小幅减产或增产缓慢的原因。[结论]该研究为政府和农业部门领导科学安排指挥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及准确预报玉米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野生鸭茅生育特性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燕  张新全  曾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368-5371
[目的]系统研究野生鸭茅生长发育特性。[方法]对从我国野生鸭茅主要分布区和国外收集的35份野生鸭茅种质的生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早熟型在拔节期前后进入生长高峰期,日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93 cm/d,生育期为249 d,营养、生殖生长期分别为199、50 d;缓慢生长型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生长速度都极为缓慢,在试验区只有营养生长,而无生殖生长;晚熟型在孕穗期生长速度最快,生育期为289 d,营养、生殖生长分别需251和38 d;中熟型介于早、晚熟型之间;早熟型具有营养生长期比中、晚熟型短,而生殖生长期比中、晚熟型长的特点,前者开花~成熟期要比后两者分别长9和13 d;晚熟型成熟期株高显著高于早、中熟型。[结论]野生鸭茅种质生育特性呈现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灵璧201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灵璧2015年1~12月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要素值与常年对比分析,采用曲线图、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灵璧县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35℃的高温日数为14 d;年极端最低气温为-9.3℃;全年无霜期为232 d,较历年平均偏多25 d。年内雷雨大风、连阴雨、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频繁,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均产生较为突出的不利影响。[结论]2015年灵璧县气候属异常年份,气候条件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3.
自动站数据对气象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盖小波  樊新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56-12357,12426
[目的]研究自动站数据对气象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2001年1~12月自动气象站测量的温度资料与对应时刻的人工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差和差值标准差的方法对平行观测期间自动站的月平均温度及最高、最低温度与对应的人工观测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自动站与人工数据的差异和变化特征,同时通过1990~2009年数据资料序列进行年平均值的显著性检验及分析,探讨了自动站替换人工观测对温度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影响。[结果]平行观测期间的气温资料两者虽有一定差异,但就平均而言,差异都在自动站差值允许范围内,个别月份差异超出自动站差值允许范围;显著性检验表明,自动站观测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历史资料存在差异,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合并使用时,序列需要做均一检验与订正。[结论]该研究对保证自动站的单轨运行、优化气象地面观测系统、提高气象要素气候序列连续性以及气候统计的可靠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小曼  吴炫科  王超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63-3364,3367
[目的]科学地利用气候资源,以保证早稻高产稳产。[方法]应用1993~2008年柳州沙塘早稻生育状况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对早稻开花期、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日照时数与水稻空壳率、秕谷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早稻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对早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早稻空壳率随着开花期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秕谷率随着乳熟前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乳熟后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根据其变化适当地进行人工调节,可降低早稻空壳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长沙地区早晚稻生长气象条件及品种搭配.[方法]利用长沙市1909 ~2011年气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长沙地区早稻播种至晚稻齐穗生育期天数和积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早稻播种移栽、晚稻抽穗开花农业气象指标,初步分析了双季稻早、晚品种的搭配方案.[结果]长沙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 80%保证率为3月3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终日80%保证率为9月10日左右,10 ~22℃持续天数80%保证率为170~179 d,10 ~22 ℃积温80%保证率为4 101 ~4 200℃·d.该地区以早稻中熟+晚稻中熟的早晚稻品种搭配为最优方案,早稻早熟+晚稻迟熟为次优方案.[结论]该研究为长沙地区早晚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商丘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选用商丘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商丘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M-K等方法确定气温突变年。[结果]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122、0.255和0.488℃/10a的速率上升;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年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以-0.217和-0.292℃/10a的速率下降。从空间分布上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为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东部减幅大,西部减幅小;年极端最高气温西部减幅大,东部减幅小;年平均最高气温有增有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在1997年前后发生突变;年平均最高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年极端最高气温在1973年前后发生突变;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在1989和1999年前后发生突变。[结论]该研究对商丘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气候规划、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蘖到抽穗期间早稻生长与气象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稻分蘖到抽穗期地上部分生长率和净生物积累量受气象因子影响的规律。[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6年早稻从分蘖到抽穗期的气象环境因子与早稻生长率及净生物量积累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分蘖到拔节期的生长率与温度因子呈正相关,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生长率分别增加2.56g/(m^2·d)和2.73g/(m^2·d)。平均温度日较差每增加1℃,生长率就增加3.0g/(m^2·d);拔节到抽穗期生长率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每增加1%,生长率就降低0.7g/(m^2·d)。分蘖普遍期到抽穗普遍期净生物增长量与平均温度日较差呈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日较差每增加1℃,净生物量干重增加33.1g/m^2。[结论]随着气候变暖,早稻播期、移栽期发生变化,不同品种的适应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