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土湿陷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浸水及渗流长期作用下,产生压缩、湿陷及渗透溶滤的全过程。针对尼勒克县境内某引水式发电站工程渠线段黄土沿深度方向物理、力学性及化学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并对黄土地基湿陷性变形特性做出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一个描述黄土结构性损耗的参数——结构性损耗度,探讨结构性损耗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结构性损耗度与湿陷系数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黄土在荷载和水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演化过程,构建结构性损耗度参数,并对甘肃兰州、陕西杨凌两地黄土进行不同含水率条件(5%,12%,18%,26%,33%)下的侧限压缩试验及湿陷性试验,计算结构性损耗度和湿陷度。【结果】土体结构性损耗度大小变化为0~1。结构性损耗度与湿陷系数呈负相关,湿陷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正相关。兰州黄土的湿陷度变化为0.003~0.043,杨凌黄土的湿陷度变化为0.001~0.039。【结论】黄土的结构性损耗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湿陷系数与结构性损耗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干密度和含水率对伊犁黄土湿陷性的影响,为类似黄土区填土工程设计提供试验数据。【方法】以伊犁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YS-I高压固结仪对5种含水率(6.6%,12.5%,14.1%,18.2%,21.0%)和5种干密度(1.24,1.31,1.39,1.47,1.55g/cm~3)的黄土试样进行完全正交湿陷试验,选用双线法测定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下黄土的湿陷系数,研究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以及湿陷系数的变化,并与西安、兰州地区黄土的湿陷性进行比较。【结果】在干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伊犁黄土压缩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随着压力增大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在高压力(400kPa以上)时逐渐增大,是变形的主导因素;在低含水率(6.6%)和低压力(200kPa以下)条件下,湿陷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高含水率和高压力条件下,湿陷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湿陷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逐渐降低,湿陷系数的敏感性降低;当干密度大于1.47g/cm~3且上覆压力小于100kPa时,可认为该黄土几乎不发生湿陷。与西安、兰州地区黄土相比,伊犁地区黄土的湿陷性更强。【结论】含水率和干密度对伊犁黄土的湿陷系数具有大的影响,在填筑时尽量提高其压实度,以减弱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地质勘测试验,建立了三门峡市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几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做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含水量,干容重和压缩模量与湿陷性系数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天然含水量对湿陷系数的总影响最大,干容重次之。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市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勘测试验,建立了三门峡市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几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做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含水量,干容重和压缩模量与湿陷性系数有显的负相关性。天然含水量对湿陷系数的总影响最大,干容重次之。  相似文献   

6.
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对于湿性黄土研究的情况和存在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文中第一部份提出用变形摸量计算湿陷系数,并从理论推导,导出湿陷系数与变形模量的理论关系。文中第二部份提出在黄土和黄土状土的压缩和湿陷变形计算中如何考虑土的线性特性,阐述了计算程序,最后并作出算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粉煤灰改良Q3黄土填料变形特性的效果,进行了不同粉煤灰掺量和养护龄期条件下改良Q3黄土填料的室内压缩与湿陷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粉煤灰能够很好的改良Q3黄土填料的变形特性;粉煤灰改良Q3黄土填料的压缩系数随着粉煤灰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粉煤灰掺量小于15%时,湿陷系数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粉煤灰掺量大于15%时,湿陷系数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15%粉煤灰掺量改良Q3黄土填料的湿陷系数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小。试验条件下,粉煤灰改良Q3黄土填料的最优掺量为15%。  相似文献   

8.
湿陷是黄土地区建筑物发生破坏的重要原因,伊犁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且天然密度小、含水率低极适合湿陷变形研究。通过单线法试验研究伊犁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随含水率、干密度、深度及压力变化关系,通过双线法湿陷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对伊犁黄土湿陷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伊犁黄土湿陷强烈,浅层处湿陷性较严重,湿陷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一定深度下,伊犁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增加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初始含水率小于8.6%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近似呈S型曲线关系,初始含水率大于9.4%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出现峰值。伊犁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在不同深度、压力和初始含水率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研究伊犁黄土湿陷变形特性,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研究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湿陷是黄土地区建筑物发生破坏的重要原因,伊犁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且天然密度小、含水率低极适合湿陷变形研究。通过单线法试验研究伊犁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随含水率、干密度、深度及压力变化关系,通过双线法湿陷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对伊犁黄土湿陷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伊犁黄土湿陷强烈,浅层处湿陷性较严重,湿陷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一定深度下,伊犁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增加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初始含水率小于8.6%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近似呈S型曲线关系,初始含水率大于9.4%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出现峰值。伊犁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在不同深度、压力和初始含水率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研究伊犁黄土湿陷变形特性,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研究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电阻率、剪切波速、导热系数及比热容等指标与黄土湿陷性的关系,从中选择可用于进行黄土湿陷性预测的指标,以简化黄土湿陷性的评价方法。【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取试样进行视电阻率、导热系数及比热容等试验,同时在相应取土层位进行野外剪切波速测试,运用特征选择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CART决策树及粒子群优化等算法对测试与试验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视电阻率、剪切波速在众多的测试试验指标中信息量大、重要性强,与土层埋深结合可作为黄土湿陷性的预测变量。实际工程湿陷量的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9.7%。【结论】采用视电阻率、剪切波速及土层埋深预测黄土湿陷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对 3个典型黄土地区的原状黄土样在不同湿度状态下的湿陷特性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含水率、干密度、压力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规律 ,着重从结构性的角度解释了不同地区间黄土湿陷特性的差异。基于不同地区间黄土湿陷特性的差异这一事实 ,提出了黄土潜在湿陷率的概念。结果表明 ,这一概念可用于对黄土湿陷性的分析 ,并能较好地反映不同黄土种类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长输管道黄土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流域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存在陷穴、冲沟与河流侵蚀、滑坡、滑塌及崩塌等诸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严重影响着长输油气管道的建设与安全运营.在分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边坡土体的稳定主要受坡体含水量的控制,如果能提前根据含水量的变化预测边坡的安全系数和安全状态,就能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减少或避免由边坡失稳造成的损失。在搜集黄土高边坡工程典型实例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根据边坡的几何、物理、力学参数构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黄土高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并由资料拟合出黄土强度参数与含水量的关系式,由此提出了利用观测含水量预测关中地区高边坡稳定性的系统模型。最后以关中地区某一高边坡为例,简要介绍了该模型的使用。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值和期望值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当含水量超过13.4%时该边坡失稳,与实际情况吻合,说明该模型在关中地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严重湿陷性场地建设扬水泵站的地基处理,和对换土法在深厚层湿陷性地基中设计、施工、沉降变形观测等的论述,得出水利工程在处理地基不良地质问题中,换土法具有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EPIC模型数据库组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简要介绍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EPIC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组建黄土高原EPIC模型逐日气象要素、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参数数据库的方法,并简要介绍了EPIC模型中田间耕作措施参数、肥料特性参数和径流曲线代码的有关情况,为EPIC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泊松曲线在软土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泊松曲线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沉降预测方法,但是它只能在等时空距数据条件下才能使用,在工程实际中观测的数据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本研究采用最小二乘法与Lagrange二次插值法将非等时空距数据转化成等时空距数据,并以某高速公路试验段沉降观测数据为例,建立了沉降量泊松曲线预测模型,并与灰色模型、三点法、双曲线法的预测结果及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泊松曲线模型的预测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更接近。  相似文献   

17.
陆克芬  刘延明  方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82-13384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淤地坝淤积量与相应次侵蚀性降雨指标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投影寻踪回归分析的淤地坝泥沙淤积量预测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对淤地坝泥沙淤积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不受粒度分选效应影响的黄土矿物学风化指标,对甘肃西峰和山西吉县黄土-古土壤典型样品分离成9个粒级后进行了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了不同粒级中钾长石/斜长石比值(K/P比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中K/P比值受粒度分选效应的影响,细粒级(<1μm,1~2μm)的K/P比值显著高于粗粒级(>2μm);黄土在源区的沉积旋回过程中和沉积区的成壤过程中斜长石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呈现出大陆风化早期阶段特征,并且这种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粒级中,因此,黄土和古土壤(2 um K/P比值能够有效地排除粒度分选效应的影响,直接指示黄土沉积在源区和沉积区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ALOS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几种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的比较,筛选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处理的融合方法。【方法】利用ALOS全色波段与多光谱影像,通过主成分变换、乘法变换和Brovey变换等3种融合方法,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所有融合处理图像的标准差和信息熵多大于原始影像,融合后图像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其中Brovey变换法在提高目视效果和识别精度方面优于其他2种融合方法。【结论】3种变换融合方法中,Brovey变换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ALOS遥感影像的融合,同时也为提高该区遥感影像的解译精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军  马文丽  姚文娟  郑文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884-12886
[目的]探讨基于CPN神经网络集成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模型的效果。[方法]借助神经网络集成方法对从36个蛋白质提取的共4000个氨基酸进行预测研究,其数据集是从HSSP数据库中提取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得到的评测数据库,同时在Profile编码中引进了CPN网络算法的概念。[结果]基于CNP网络的神经网络集成预测模型可以取得很好的预测结果,把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平均精度提高了17.74%。同时,所用的Profile编码和CPN网络算法在很大程度上为系统模型引入较多的生物信息和联系,而这一点对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非常重要。[结论]该研究为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准确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