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菜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及授粉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白菜型油菜不亲和性以及授粉方式的研究表明:①白菜型油菜的亲和性因品种(系)而异,不同品种(系)的亲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可根据其亲和程度采用不同的繁种方式。②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品种(系),其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在特定的时期,说明控制自交不亲和的基因只在特定时期表达。③具有自交亲和性的品种其自交后代的亲和性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④自交亲和性品种(系)的雌蕊发育较自交不亲和品种(系)晚,蕾期授粉能力弱。  相似文献   

2.
白菜型冬油菜与芥菜型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蕾期人工剥蕾授粉方式,分别对白菜型冬油菜与芥菜型油菜进行种内、种间杂交,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后的花粉 柱头组织,同时用TTC染色法检测花粉活力,分析亲和性。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内姊妹交、白菜型冬油菜种内不同品种杂交、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冬油菜种间杂交、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亲和指数依次为0.350、0.117、0.113、0.037;试验中不同处理的花粉 柱头互作难易程度表现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内姊妹交>白菜型冬油菜种内不同品种杂交>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冬油菜种间杂交>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花粉活力鉴定结果与花粉 柱头互作难易程度次序基本相似。白菜型冬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正反交的亲和性,以芥菜型油菜作为母本亲和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自1948年开始在疏菜上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以来,目前国内外十字花科疏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自交不亲和系杂种。日本学者治田辰夫(1958)分析了甘兰和大白菜一些品种中一对不亲和基因问的四种遗传类型,进一步推动了自交不亲和性遗传的研究。饲用甘兰型油菜(B.napus·L·)自交不亲和性对自交亲和性通常是显性(Mackay,1976、1977)。在油用甘兰型油菜中,瑞典Olsson(1960),从欧洲油菜(B.napus,L.)分离出自交不亲和后代。在籽用油菜中,要育成隐性的自交不亲和系以及解决剥蕾繁殖自交不亲和系费工较多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对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2月23日,宁夏科技成果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所完成的"宁夏枸杞自交不亲和性研究与利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通过审阅材料、听取汇报、质询评议后认为:项目针对宁夏枸杞多数品种自交不亲和性问题,开展枸杞自交不亲和机理及利用研究,符合产业发展需求,选题准确。项目对收集到的24份枸杞属材料的自交亲和性进行了鉴定研究,揭示了枸杞自交不亲和机理及自交不亲和类型;鉴定出17个品种(系)的S基因型,获得了2个新的S-RNase基因型序列。将表现优良的自交不亲和枸杞品种(系),采用合理混植模式用于大田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芸芥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开展育种研究的过程中 ,为了避免在人工试配组合时,双亲蕾期杂交结籽率较好,但在自然隔离条件下配制杂交种 时出现双亲花期交配不亲和的现象,本试验对10份芸芥进行了系内株间和系间的完全双列杂 交,同时对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表达器官进行了DDRT-PCR扩增研究。结果表明,芸芥1、芸芥3 、芸芥5、芸芥6、芸芥8、芸芥9和芸芥13这7份材料系内株间异交和套袋自交的亲和指数均 小于1,即表现为不亲和性,说明这些材料属于S等位基因纯合的不亲和系;而芸芥2、芸芥4 和芸芥10这三份材料系内株间异交和套袋自交时,呈现出不亲和性不稳定的现象,即一部分 杂交表现为亲和,另一部分杂交表现为不亲和,说明这3份材料的自交不亲和性尚未稳定。D DRT-PCR扩增结果表明,芸芥自交不亲和S基因只在柱头组织中表达,其属于组织特异性表达 。因此,在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一代杂种时,在农艺学性状和自交不亲和性基本稳定 时,有必要进一步测定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的纯合性和基因型,这一工作可以有效地指 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利用芸芥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开展育种研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在人工试配组合时遇到双亲蕾期杂交结籽率较好,但在自然隔离条件下配制杂交种时出现双亲花期交配不亲和现象的发生。[方法]对11份不同芸芥材料进行了系内株间和系间的完全双列杂交研究。[结果]7-5-1-1、7-5-1-2、芸芥SI-1、和田芸芥I、87-86I、定西芸芥I、渭芸-7I、87-85I、9421I这9份材料系内株间异交和自交的亲和指数均小于1,表现为不亲和,说明它们为S等位基因纯合、自交不亲和性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这9份材料中存在6种S等位基因型;06武芸3和马厂芸芥I这2份材料的自交不亲和性尚未稳定。[结论]在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一代杂种时,在农艺学性状和自交不亲和性基本稳定时,有必要进一步测定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的纯合性和基因型,这一工作可以有效地指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地区越冬露地栽培条件下,对6个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及其主要园艺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结果表明:6个羽衣甘蓝新品系间的自交不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OK-2、OK-5和OK-6的自交亲和性较高,而OK-1、OK-3和OK-4的自交不亲和性较高。尤其OK-4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仅为1.87,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35.14,是羽衣甘蓝优良自交不亲和新品系;其次,OK-1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为2.82,自交不亲和性也较突出。6个新品系的株型、叶型及叶色各具特色,且抗寒性和综合抗病性较强,均能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冬。其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最强,叶色也最为鲜艳独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工点授法进行田间授粉试验,调查50个新疆杏品种的自然授粉结实能力以及自交亲和性,比较主栽品种轮台白杏与其他49个杏品种间正反交亲和性。结果表明,50个新疆杏品种自然坐果率平均值为6.5%,巴都玉吕克最高,为24.6%。赛买提、乔儿胖、黑叶杏、晚熟胡安娜、洛浦洪德克及特尔湾玉吕克自交坐果率在6.5%~19.1%,表现为自交亲和,其余44个品种自交坐果率为0%~4.5%,表现为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中,以轮台白杏为母本的各正交组合坐果率平均值为25.7%,仅阿里瓦拉与轮台白杏不亲和,其余品种授粉轮台白杏坐果率在8.6%~53.6%,其中卡巴克胡安娜为父本坐果率最高。49个反交组合平均坐果率为6.1%,其中33个品种与轮台白杏反交不亲和,19个反交组合坐果率较自然授粉有所提高,轮台白杏授粉后树上干坐果率较高,达26.0%。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杏品种授粉亲和性因品种、授粉方式而异,自然授粉坐果率普遍较低,多数自交不亲和,轮台白杏与其他品种间正反交坐果差异较大,存在反交不亲和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枸杞的11个品种和3个新优系采取不同处理的套袋试验,并对不同处理后的坐果率、种子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其自交亲和性。结果表明,宁夏枸杞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变幅。参试的所有材料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宁夏枸杞已由自交不亲和向部分自交亲和逐步演变,麻叶系是宁夏枸杞家系中的一种部分自交亲和的突变。不论是宁杞1号还是小麻叶这样的高度部分自交亲和材料,在异交时亲和指数都高于自交时的亲和指数,平均单果质量与之相对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正是在自交亲和水平上的这一变化,使麻叶系的各材料能够在生产应用的过程中确保产量,单品种大面积推广,而宁杞1号和0207则是这一特征的突出表现。高的自交亲和水平是枸杞新品种能否在生产上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的关键,自交不亲和是诸多材料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种子因生理代谢改变继而诱导产生次生休眠。研究选育次生休眠性特强和特弱的品种,对防治产区中大量长期存在的地下油菜种子库、田间混杂以及油菜自生苗的泛滥,均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实验室聚乙二醇6000诱导次生休眠和4种不同大田埋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甘、白、芥3类油菜共计54个品种(系)在次生休眠特性方面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在大田埋藏处理中休眠特性差异表现显著,次生休眠特性的变异为0~96.75%,广义遗传率为87.56%~92.56%。所用54个品种(系)中休眠率大于45%的占14.81%,休眠率处于20%~45%的占14.81%,休眠率处于5%~20%的占29.63%,休眠率处于1%~5%的占31.48%,休眠率小于1%的占14.81%。经聚乙二醇6000诱导的种子次生休眠特性的广义遗传率为92.73%。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4种处理方法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休眠率结果表现一致;在聚乙二醇诱导法与埋藏处理中,除6个月25cm处理外的其余3种处理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特性。综合比较不同品种(系)类型的休眠率为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休眠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西北风沙区冬季地面裸露、风蚀严重的问题,以3种油菜类型共20个油菜品种为试材,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于油菜成熟期分析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质量、主根长、主根直径、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根尖数等根系指标及油菜根际土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品种油菜根系差异以及根系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而为选择出根系发达的油菜类型和油菜品种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同一类型不同品种油菜间的根系指标及根际土养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1)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普遍大于芥菜型,其中甘蓝型油菜的根表面积相对芥菜型提高15.10%~94.00%;芥菜型油菜的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最大,其中芥菜型油菜平均根体积分别比白菜型、甘蓝型油菜平均根体积提高11.26%、12.39%,平均根干质量分别减少49.77%和43.14%;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的主根长和主根直径普遍大于白菜型油菜。(2)3种油菜类型根际土壤全氮、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体上符合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的趋势,速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3)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与各养分指标呈负相关;油菜根表面积、根长、根尖数越大,养分吸收越多;芥菜型油菜主根发达,生物量大,可在土壤贫瘠、易风蚀的区域种植用于防风固土,培肥地力;甘蓝型油菜根系表面积大,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用于收获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3份不同芥菜型油菜自交系为材料,研究单嘧磺酯钠(MES)对芥菜型油菜的杀雄效果,同时利用细胞学观察对芥菜型油菜花粉败育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植株叶片喷施0.075 mg/L和0.1 mg/L的MES均能引起芥菜型油菜不育,高质量浓度的MES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更显著,细胞学观察发现MES诱导的芥菜型油菜雄性不育与绒毡层发育异常相关。研究结果为MES对芥菜型油菜的最佳杀雄浓度提供参考,并为其化学杀雄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角果及种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为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品种、优良自交系的选育及其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自交亲和性较差的菜薹L58和自交亲和性较好的白菜型油菜R-O-18构建的包含117个株系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已构建的包括372个InDel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IM)对花期亲和指数、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宽比、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度、每角果种子数、千粒重及种子颜色9个性状分别进行QTL分析。【结果】RIL群体在自交亲和性、角果及种子相关的9个性状上表现为连续变异,并且变异幅度较大,均呈正态分布或偏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花期亲和指数与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宽比、每角果种子数、千粒重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花期亲和指数与每角果种子数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487。与其他几个性状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结角率>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度>角果长宽比。每角果种子数及千粒重均与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宽比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而每角果种子数与千粒重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0.6477)。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与角果长宽比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而角果喙长/角果长除了与角果长呈负相关,角果喙长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外,与其他性状均不相关。共检测到12个QTL位点,其中6个QTL位于A09连锁群,10个QTL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2个控制花期亲和指数的QTL均位于A09连锁群上,分别可解释13.1%和16.7%的表型变异;6个角果相关性状的QTL,分别位于A06、A09和A10连锁群上,单个QTL可解释13.4%-17.7%的表型变异;4个种子相关性状的QTL,分别位于A02、A05、A06和A09连锁群上,可解释7.9%-42.1%的表型变异,位于A09连锁群的种子颜色QTL为主效位点,其加性效应值为1.22。【结论】共检测到12个控制自交亲和性(2个)、角果(6个)及种子相关性状(4个)的QTL,其中,2个控制自交亲和性的QTL,与前人得到的调控自交亲和性主位点(S位点)不同,可能为控制自交亲和性的非主效QTL位点。1个种子颜色QTL为主效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花柱蛋白质对苹果(Malus domestica)花粉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为克服苹果自交不亲和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6个苹果品种(红奥、早红香、嘎拉、富士、金冠和夏光)的花柱和花粉为试验材料,花柱蛋白质浓度分别为0.5、1.0、2.0、3.0、5.0μg/μl,以不添加花柱蛋白质为对照。[结果]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苹果花柱蛋白质对其自花花粉萌发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同一品种花粉萌发受抑制程度随培养基中花柱蛋白质浓度的提高而加强。培养基中加入花柱蛋白质后对自交亲和的苹果品种早红香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程度较自交不亲和苹果弱,花粉萌发率均在76.46%以上,花粉管长度在770.16μm以上。[结论]花柱蛋白质对苹果花粉萌发及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对自交亲和品种的抑制程度较自交不亲和品种弱。  相似文献   

16.
To understand the mating compatibility of Pyrus ussuriensis Maxim., we studied the fertility of pollen and conducted a hand-pollination trial in the field on some pear varieties and wild typ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bout 53% of varieties among 32 tested genotypes were male sterile. Not only did the pollen vitalities in normal varieties show distinct differences, but pollen vitalities from flower forcing in a glasshouse were found to be lower than those from natural flowering in the field, which had no apparent effect on fruit setting of tested varieties. Most of the tested genotypes such as Nanguoli, Pingxiangli, and Hanxiangli showed selfincompatibility (SI). Honghuagaili could bear fruit after hand pollination, but there were abnormal seeds in its fruits. So we suggested it was a recessive SI that happened during embryo development. Longxiangli has the capacity of self-compatibility (SC) to some extent, its fruit setting rate of inflorescence could reach 23.3%. Manual self-pollination during bud flowering could improve the fruit setting rate of part tested genotypes with SI, but had no effect on the fruit setting rate 3 days after flowering. Mating between female parents with the variety selected from F1 generation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ir combinations were compatible. There was one-way SC when Nanguoli was crossed with Hanhongli, while no fruits could be found after Hanhongli was crossed with Nanguoli.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S-genotype or haplotype of Nanguoli. In addition, mating between the varieties derived from bud mutation with the female parent appeared incompatible. We concluded that P. ussuriensis Maxim. is similar to other grown pear system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 the fruit setting rate of self pollination in some varieties and wild types can be improved by artificial self-pollination during bud flowering, and fruit cannot be developed through pollination between the varieties from bud mutation and the female parent.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7, 24(4): 427–432 [译自:果树学报]  相似文献   

17.
对23份油菜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POD)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MDA)进行测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明确酶谱的特征及分布,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和的环境中,白菜型油菜相比甘蓝型油菜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更低的脂质过氧化水平,说明白菜型油菜的抗逆性强于甘蓝型油菜,特别是白菜型油菜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值比甘蓝型油菜的10倍还高。POD同工酶分析共发现67条酶带,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都存在其特征谱带,不同品种在带型分布及显色强度上存在差异。白菜型油菜Largo、Prisma-B和Prisma-Y的p4酶带和甘蓝型油菜类似,表明这3个材料和甘蓝型油菜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表明,在类平均距离4.98处可将23份油菜分为2大类: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在类平均距离1.32处,可进一步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8.
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羽衣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王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61-5462,546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法,研究了羽衣甘蓝强自交不亲和系、弱自交不亲和系与自交亲和系的柱头和花粉蛋白质谱带,并进行自交,以考察亲和指数。结果表明:强自交不亲和系的成熟柱头(S)和弱自交不亲和系的成熟柱头的蛋白谱带有明显差异;强自交不亲和系有特异谱带的出现,而弱自交不亲和系和自交亲和系柱头上没有特异谱带。对比自交不亲和系开花前2~3 d的柱头(S′)与成熟柱头(S)的蛋白质谱带发现了S特异蛋白质的准确位置,其等电点为8.5~9.1。此法可用于鉴定羽衣甘蓝的自交不亲和性。用同种方法处理花粉,没有发现自交不亲和系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群体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和EST-SSR多态性分析,为河北省小麦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利用34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21对EST-SSR引物对河北省唐山、秦皇岛、沧州、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的30个单孢子分离纯化小麦叶锈菌株进行毒性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间毒性相似性较高,相似系数为0.70~1.00,分子遗传多态性的相似系数为0.80~1.00。部分地理来源相同的菌株聚在同一亚组,表明小麦叶锈菌株地理来源与毒性多态性和遗传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毒性多态性和SSR分子多态性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