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凤龙 《现代园艺》2013,(20):23-23,25
以7个草莓优良栽培品种的匍匐茎为起始材料,试验出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BA 0.5 mg/L诱导草莓匍匐茎芽和茎尖植株再生、增殖、生根的培养基,确立了草莓组培快繁技术方法,同时探讨低成本下草莓试管苗的快繁技术,不仅能快速培养出大量脱毒苗,而且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草莓是易于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的植物,以往快速繁殖普遍以幼匍匐茎茎尖为外植体,其取材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季节的限制。以草莓冬季休眠芽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和快繁尚未见报道。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草莓等无性繁殖植物种质,可安全、高效地保存其基因型。本试验对草莓休...  相似文献   

3.
草莓茎尖分生组织一步成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快繁草莓无毒苗,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为了简化培养程序,省去无根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发根这道工艺,1992年我们进行了草莓茎尖分生组织一步培养成苗的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公四莓一号草莓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公四莓一号草莓茎尖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试验研究表明:公莓一号草莓茎尖组织培养最佳诱导与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 IBA 0.5 mg/L;最佳移栽基质为经消毒、比例为1:1的土加珍珠岩,在此基质上移栽试管苗成活率达96%,并且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5.
以近年来生产上应用较广的草莓优良品种红颜、章姬、香野和粉玉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不同品种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以各品种的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4个品种草莓茎尖的不定芽诱导、增殖及生根情况、移栽成活情况等。研究表明章姬和香野最适宜的茎尖不定芽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 IBA;红颜和粉玉最适宜的茎尖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0.3 mg/L 6-BA+0.1 mg/L IBA,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2 mg/L 6-BA+0.1 mg/L IBA。4个品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培养基。用蛭石进行移栽,成活率均超过95%。  相似文献   

6.
综述草莓茎尖脱毒培养、花药脱毒培养、快速繁殖等方面的脱毒快繁培养研究,生物育种方面的单倍体育种、离体胚培养、遗传改良的研究,以及草莓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缘关系鉴定、遗传作图、基因转化每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领域及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新优草莓品种赛娃茎尖为试材进行组织培养繁苗试验,结果表明:0.2~0.3 mm大小茎尖最适宜培养,脱毒率100%,成苗率96%。茎尖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0.1 mg/L+GA30.05 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 mg/L+NAA0.05 mg/L+GA30.05 mg/L可以兼顾增殖与生根。GA3的加入能够促进增殖,提高小苗的生长速度,提高繁殖系数。叶片培养以不定芽增殖为主,叶柄不定芽诱导率高于叶片,由此建立起高效脱毒快繁体系,并总结出草莓的组培苗生产、驯化和移栽等系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草莓茎叶切块愈伤组织试管苗生长结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茎叶切块愈伤组织试管苗生长结果调查牛建新蒋迪军高守强(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园林工程系)近年来,我国草莓发展很快,栽培面积迅速增加,但是由于病毒病为害,造成产量、品质大幅度下降。因此,国内外都在加速开展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至今,利用茎尖和花药培...  相似文献   

9.
草莓用微繁殖技术规模化种苗的技术与经验尚未见报导,就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简述其技术要点。一、接种茎尖的选择与数量:应选择健康植株匍匐枝顶芽接种,并分别建立各自的繁殖株系。接种的茎尖数应比快繁时间与繁殖倍数的几何级数乘积与计划生产苗数之比多一倍左右,以便确保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苗数的计划,以及繁殖过程中对  相似文献   

10.
目前草莓无病毒组培苗繁殖体系建立尚不完善,生产上采用自繁自育,反复留种,致使种苗退化,病害滋生蔓延。本文主要介绍草莓"红颊"茎尖组培扩繁技术,快速繁殖大量优质草莓脱毒种苗,利于品种提纯和更新,防止退化与感病,提高草莓的产量与品质,为在生产中推广草莓脱毒组培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无病毒草莓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0.3mm)培养技术,在MS附加1.32μmol6-苄基嘌呤的培养基上培养,获得了早美光、矮丰、瑞星、奇妙、北斗和全明星6个草莓品种的无病毒苗。将微体繁殖技术与大田生产相结合,建立了6个草莓品种从无病毒组增“原原种”苗到“生产”用苗的良繁技术体系,年内增殖可达数万倍以上,比传统的热处理脱毒、网室繁育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草莓育苗灌水次数多、用水用工多的问题,以单棚文丘里人工滴灌施肥为对照,研究2种自动(全自动和半自动)滴灌施肥系统控制多棚草莓育苗的灌水、施肥的用工、灌水量、灌水次数、繁苗系数以及繁苗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对于规模化园区,全自动施肥机和半自动滴灌施肥处理分别比常规对照省工86%和32%,省水36%和24%,繁苗数量分别提高7.9%和2.9%,同时草莓繁苗质量好,根茎粗和主根数都增加,有利于草莓苗的成活。因此,对于30个棚以上的规模化园区推荐使用全自动施肥机,对于5~12个棚的小规模园区推荐使用半自动滴灌施肥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我国草莓生产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凤娟 《落叶果树》2000,32(2):20-23
介绍了近20年来我国草莓在品种培育及推广,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后贮运保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阐明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展望了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草莓组培苗育苗是组织培养中一个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烤烟漂浮育苗技术来解决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是一种新的组培苗炼苗方法;漂浮育苗是将草莓组培苗移栽在装满基质的漂浮育苗盘浮在配制好的营养液上进行育苗技术,它是一项用水、营养液及其配套设备培育组培苗壮苗的农业新技术。文章主要从育苗设施的准备、移栽与苗期技术管理总结草莓组培苗的漂浮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5.
江西地区草莓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婷  胡亮 《北方园艺》2011,(2):68-70
从草莓特征特性、品种选择及种苗培育、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江西地区的草莓栽培技术。重点围绕草莓生产中的土壤选择、整地做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及包装、运输、贮藏等环节做以阐述,以期为江西地区的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高效、安全的炭疽病新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进行新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在药后的7 d和14 d,吡唑醚菌酯对苦瓜炭疽病的防效最好。与之相比,在草莓和黄瓜上的防效也达到80%以上。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防治炭疽病效果良好、持效期长,是防治草莓、苦瓜、黄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生产上建议的使用剂量为337.5~450 ml/hm2。  相似文献   

17.
利用RT-PCR技术,以草莓肌动蛋白基因序列为内标,结合4种草莓病毒特异性扩增,检测草莓组培脱毒苗是否脱毒情况。结果表明:此内标与这4种草莓病毒的特异性扩增的结合,能较好达到病毒检测的目的,减少了结果判断的盲目性,为准确、快速检测草莓脱毒苗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助力实现草莓的安全生产,对一类能诱导植物产生免疫防御反应的植物免疫诱导剂在草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主要阐述了植物免疫诱导剂的种类、诱导机理及其在草莓栽培上的应用现状,发现:植物免疫诱导剂能促进草莓生长和发育、诱导抗病性、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提高耐贮性等,从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草莓高质量生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大叶鸡冠和宝交早生两品种二层覆盖(大棚+地膜)和三层覆盖(大棚+小棚+地膜)的栽培试验,初步探明早熟丰产的保护地栽培形式。结果表明:(1)三层覆盖与二层覆盖成熟期基本相同,三层覆盖前期产量高于二层覆盖,但总产量是二层覆盖高于三层覆盖。二层覆盖具有省工省料,操作方便之优点。试验认为二层覆盖为草莓保护地生产的最佳覆盖形式。(2)宝交早生前期产量、总产量显著大于大叶鸡冠,是适宜于保护地栽培的比较好的品种。(3)宝交早生二层覆盖栽培是获得早熟高产的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