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沈阳东陵区降水变化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1951~2008年沈阳东陵区降水趋势变化,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在Excel程序支持下,应用降水变率、线性回归和标准偏差系数等方法分析降水趋势变化。[结果]58年年降水量减少155mm;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减少160mm;夏季、秋季分别减少95、50mm;1980年之后降水量偏少概率增大。降水日趋势变化与降水量具有一致性,降水日数减少15d,有效降水日数减少5d。[结论]降水量、降水日数趋势减少增加了干旱的概率,给现有农作物结构提出了新的课题,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布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辽西半干旱地区农业需水满足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林  梁群  宗英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8-16990
[目的]对自然降水农业需水满足度分析,给农业结构调整、趋利避害夺丰收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应用积分湿度指标和气候倾向率研究农作物需水满足度及其趋势变化。[结果]辽西各地衣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下降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一8.660~-18.560mm/10a,近50年趋势减少降水量43~93mm。自然降水农业需水满足度平均为72%-88%,满足度在80%以上的占30%~60%,缺水概率为68%~90%。朝阳、凌源、北票、降水满足程度最低,南部的建昌、北部的建平相对较高。总体农业需水满足度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90~-3.863%/10a,50年趋势下降12%~19%。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农作物需水满足度的降低,辽西地区有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孙宝利  关莉  李凝  潘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4-16326
[目的]研究降水特征和干旱趋势变化,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结果]近48年,阜新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在减少,导致干旱频率增加,尤其经过2次连年干旱之后更加明显;年降水量趋势减少68mm;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趋势减少77mm;≥0.1、≥5.0、≥10.0mm降水日数趋势减少分别为11.8、3.3和0.8d。干湿指数K值趋势下降0.197,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3.4%,播种出苗阶段中旱频率增加20.0%,作物旺盛生长阶段轻旱频率增加20.5%,成熟收获期中旱频率增加32.2%。  相似文献   

4.
目的:辽西北地区气象条件明显影响谷子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试验探讨谷子生育期适宜温度降水指标,为"三农"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提供较为准确的本地温度降水指标。方法:采用谷子分期播种法,试验小区随即排列,分8期播种,每期2次重复,对谷子生育期温度、降水、生长状况及产量品质进行对比观测,选用临近的乡镇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分期播种,使谷子不同生育期所处温度降水条件不同,统计分析谷子各生育期适宜温度降水指标为:苗期适宜温度16.6℃,适宜降水量36.2mm;拔节期适宜温度23.3℃,适宜降水量90.6mm;抽穗期适宜温度24.0℃,适宜降水量74.0mm;成熟期适宜温度25.1℃,适宜降水量52.6mm。结论:辽西北地区杂粮谷子全生育期间活动积温达2 400℃以上,谷子才能正常成熟。谷子全生育期间降水量达200mm以上,才能满足谷子正常生长需求。谷子全生育期降水量达到220mm以上,全生育期间活动积温达2 650℃以上,才能使种植的谷子品质优、产量高、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花生优势区域的拓展及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且以降水量的制约最为明显。为探讨辽宁花生产业的区域布局及拓展空间,以阜新近50a的降水变化为例,采用降水保证率、降水变率、土壤水分蒸发量及土壤水分盈亏特征等参数分析辽西北降水规律,并进行花生水分适宜性评价。分析表明,“十年九旱”仍是辽西北基本气候特征,且这种特征可能有继续恶化趋势。该区域4—5月的降水保证率偏低,土壤缺水量达100 mm,冬春季的降水变率大于110%,发生春旱的机率最大,对花生春播极其不利。而从花生生长季节水分分析,辽西北的降水条件基本能够满足花生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且花生生物产量y与降水量x间显著服从于方程y=a+bx,相关系数r=0.999。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辽西北花生生产需着重攻克避旱播种、生态防风蚀和避免与粮争地等三个方面的技 术难点。  相似文献   

6.
铁岭地区近53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杨艳萍  庞丽英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85-15386
[目的]分析铁岭地区降水变化趋势,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在假定降水量为连续因子的状态下,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依托Excel程序绘制趋势线和渐近线。[结果]铁岭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总量及生长季减少了60~70mm,春季减少13mm,夏季减少40mm,秋季减少20mm,冬季增加约3mm;1999年之后减少最明显。[结论]铁岭地区降水量比较充沛,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变率的增大,致使阶段性干旱有所增加,为适应气候的变化应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辽宁省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及其满足度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辽宁省3个气候区具有代表性气象监测站195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  相似文献   

8.
赵冬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16-7517,7548
[目的]研究近60年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农业旱涝程度。[方法]选取大连市观象台1951~2010年4~10月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等方法,仅从作物生长季自然降水趋势变化与农业需水满足程度方面,分析大连市近6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和农业旱涝程度。[结果]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888mm/10a,60年来降水量减少95.3 mm;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季明显减少,秋季减少幅度较小;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7、8月降水量明显较多,共占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53.8%;4、5、10月平均降水量均低于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10.0%。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内干湿指数K值平均为0.90,总体属于轻旱气候类型;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气候正朝着偏旱的方向发展;干旱发生频率为59%;春、秋季属于中旱气候类型,夏季总体属于偏湿气候类型;从历年平均看,除7、8月偏湿以上外,其他各月均达到中旱程度。[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59年保定市谷子生育期需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保定市气象站1955—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分析谷子各生育时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亏缺指数变化特征,以期为保定市谷子生产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方法]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对谷子生育期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谷子需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1)保定市谷子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亏缺指数多年平均值为372.44mm、301.49mm和0.45,年际发生干旱的概率为33.90%。谷子生育期需水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3mm·10a~(-1),主要是由于6月下旬(播种-拔节)和7月中旬(拔节-抽穗)需水量显著减少造成的。丰水年、平水年和干旱年谷子生育期需水量分别为355.01 mm、364.12 mm和390.36 mm,有效降水量分别为463.75mm、296.10mm和186.79mm。(2)谷子生育期季节性干旱明显,8月上旬、9月上旬和中旬均出现轻旱,8月上旬(抽穗-灌浆期)水分亏缺指数显著升高,干旱风险增加。丰水年未形成干旱;平水年在8月上旬和9月中旬达到轻度干旱;干旱年8月上旬处于中旱,8月下旬~9月中旬均处于轻旱。(3)谷子需水量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造成谷子生育期需水量减少的原因是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降低,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8.1h·10a~(-1)、-0.04m·s~(-1)·10a~(-1)。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建立的回归方程为ET_c=13.89 T_(mean)-2.20 T_(max)-1.53 RH+0.22 n+30.43 U_2-1.15。[结论]保定市谷子抽穗-灌浆期干旱风险较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当注意完善该时期灌溉制度,加强保水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10.
段居琦  王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09-1510
[目的]了解广西来宾市甘蔗生长季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春植蔗阶段需水特点,分析了广西来宾市甘蔗种植区1965~2007年3~11月逐月降水资料。[结果]广西来宾市有2/3的年份降水不能满足甘蔗需水,特别是9~10月几乎年年发生干旱,甘蔗生长季月降水变率大,春植蔗生长季总降水有随年份减少趋势,但主汛期6—7月降雨量随年份增加,这将导致来宾市春植蔗易发生干旱,特别是秋旱,且干旱发生机率和强度变大,同时也存在着主汛期6—7月发生局地渍涝灾害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对策与建议。[结论]该研究对科学安排蔗田灌溉与人工增雨作业,提高甘蔗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研究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芬  李帅  纪瑞鹏  郭春明  姜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51-18353,1836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 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方法]以冬小麦品种长旱58为试材,设肥力和水分2因子高、中、低3水平9个处理组合,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养分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响应。利用2006年9月~2007年7月的气象资料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耗水量。[结果]各生育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百分比以孕穗灌浆期最大,达45.6%,其次为拔节期,约21.5%,越冬期最小,约8.4%。底墒对旱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施肥量过量会影响农田水分循环过程,使得高产农田的产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波动。[结论]提高作物土壤耗水量和土壤底墒利用率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辽宁建昌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对农业干旱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永忠  黄英华  李明春  杜丙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7-16328,16331
[目的]分析降水变化掌握干旱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对比、趋势分析降水变化对干旱程度的影响。[结果]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近50年减少108mm,并以夏季减少为主体。春秋两季干旱最严重频率为80%。与全国第2次农业资源普查时相比,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6.6%,播种出苗阶段干旱频率减少13.6%,作物旺盛生长阶段干旱频率增加7.7%,成熟收获阶段干旱频率增加19.2%。[结论]目前建昌地区的气候朝着偏旱至半湿润半干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于2007年9月在青海大通、甘肃天水、山西右玉、辽宁建平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采集沙棘果,榨汁后沉淀,然后将沉淀物在室温下晾干并粉碎,之后进行超临界萃取,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青海大通沙棘果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27%,然后依次是甘肃天水沙棘果、山西右玉沙棘果、辽宁建平沙棘果,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3%、0.95%、0.89%,可见,高海拔地区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沙棘果中的总黄酮(P<0.05)。[结论]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马丽娜  千怀遂  张静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27-12131,12190
[目的]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木荷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区域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气候-植被相关的Kira模型和Holdridge模型以及生态适宜度理论,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木荷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选取亚热带地区1960~2005年26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并采用空间插值的技术,对亚热带地区木荷的温度、降水、可能蒸散率适宜度进行分析;引用汤剑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况特别报告(SRES)的未来情景模拟结果,研究IPCCA2情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未来气候情景下木荷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并对未来木荷的气候适宜度进行分类。[结果]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湖南大部分地区、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浙江的东部沿海木荷的气候适宜度较强;广西的中部,贵州的东部,江西、福州的中部适合木荷的生长;贡山-维西-丽江-元江-会泽-雷波-峨眉-内江-南充-巴中-钟祥-枣阳-信阳-六安-滁州-高邮-台东以北的亚热带地区,木荷的生长适宜度仍然较低;云南、四川的西部的气候适宜度变化较大。[结论]木荷的未来气候适宜度变化受温度、可能蒸散率的影响较大,未来气候适宜度由湖南向西、向北递减;在时间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气候适宜性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莆田县气象站作为莆仙平原的代表站 ,利用谐波分析方法对该站 196 1- 1997年共 37a中历年作物生长季 (3- 11月 )和夏旱期 (7- 9月 )的降水量进行数学模拟 ,得到了该站这两段时间的模拟式 ,分析和探讨了该平原地区这两段时间降水量变化规律及其防御干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最大天然林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方法]以1987年为界,把1967~2000年大兴安岭南部、中部和北部观测站的观测实况分成2个时间段,分析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与1967~1987年相比,1988~2000年大兴安岭林区的年及各季的平均气温明显升高,≥10℃活动积温明显增加;无霜期延长;南部和中部的水资源变化均为春季降水减少,其他季节及年总降水量增加,北部则是四季、作物生长季及全年降水量均增加;南部和中部的土壤稳定化冻10 cm的日期分别提前59、d;洪涝灾害增加;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仍维持原有的较高水平。[结论]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