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了解祥云湾海洋牧场规划区初级生产力情况,研究其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并为其牧场建设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于2016年1月、4月、7月和11月分8个航次采集了96个样品,并进行了叶绿素a、水温、盐度、pH、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等的现场观测和实验室测定,通过分析计算得到祥云湾海洋牧场规划区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叶绿素a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5.05μg/L)4月(2.46μg/L)11月(1.76μg/L)1月(1.08μg/L)。垂直分布上,四个季度平均叶绿素a浓度各站点变化不大,但是各季节表、底层叶绿素a浓度差不同,总体表现为4月(0.38μg/L)7月(0.2μg/L)11月(0.15μg/L)1月(0.04μg/L)。在垂直分布上,各个站位表现一致,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南太湖入湖口叶绿素a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1-12月专项监测数据,分析南太湖入湖口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和营养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最低;在空间分布上,太湖西南入湖口水域的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太湖南部入湖口水域.叶绿素a含量全年平均值为(15.71 ±11.24) μg/L,变化范围在1.50~74.3μg/L.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pH、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氨氮(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DO)、总氮(TN)、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含量变化受多个因子共同影响,水温是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关键因子.氮磷比平均值为17.8,在藻类生长氮磷比的最佳范围内,易发生蓝藻水华.叶绿素a含量的对数与TP的对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和TN/TP的对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磷是南太湖入湖口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王昆  吴景  杜静  王年斌 《水产科学》2016,(6):675-680
为研究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辽东湾设置38个站位,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的海水样品,检测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的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6.90μg/L,冬季为1.26μg/L,时间分布上夏季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空间水平分布上,夏季辽东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质量浓度,而冬季则越靠近湾口处叶绿素a的平均质量浓度越低,与夏季规律正好相反;空间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最高,10m层次之,底层的质量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则呈现10m层最高,底层次之,表层质量浓度最低的趋势。说明辽东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是导致叶绿素a含量趋势变化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烟台四十里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2010年5、8、10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进行了30航次的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叶绿素以及水文气象等要素。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一般在8月出现高值;仅2008年浮游植物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2009年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5月。2008年10月浮游植物数量平均值为所有航次中最高,达到51.61×104cells/L,且各站位间差别显著(P<0.01);2007年10月最低,仅为0.02×104cells/L。2006~2009年,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值呈逐年增加趋势,2009年分别达到8.72μg/L和1481.42mg/m3·d;2010年(叶绿素a:6.13μg/L;初级生产力:733.91mg/m3·d)又降至与2008年相当。近5年,四十里湾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呈现湾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初级生产力与表层叶绿素a含量呈强正相关关系(R=0.921,P<0.01),并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这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干2004年9月--2005年11月,对河北扇贝养殖区海域进行了10个航次的叶绿素a含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养殖区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0.73~4.44μg/L,叶绿素a浓度月均值周年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3月份。(2)叶绿素a平均浓度区域分布为:近岸海区〉中岸海区〉远岸海区,呈现从近岸海区向远岸海区逐渐降低趋势。(3)测区初级生产力均值变化范围为52.09~1390.3mg C/m^2·d,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10个航次总平均值为311.74mgC/m^2·d。海区的营养盐、浮游动物及养殖贝类的摄食是制约影响调查海区叶绿素a周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4年3~6月,选择胶州湾口近海作为研究海区,在栈桥、湛山湾和石老人3个站位每月取样两次,每次退潮后,在潮间带固定地点采集底质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同步观测海水温度、海水密度和pH值。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春季海水水温上升较快,海水密度和pH比较稳定。栈桥取样点底质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47、0·34和0·16μg/g。湛山湾取样点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波动较小,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2、0·56、0·36和0·45μg/g。石老人海水浴场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波动较大,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0·28、0·20和0·29μg/g。  相似文献   

7.
C、N、P比例对2株盐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C、N、P比例对2株盐藻OUN04和OUN05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脂肪酸组成、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调节C、N、P比例可以促进盐藻OUN04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盐藻OUN04最大细胞密度114.2×104个/ml、β-胡萝卜素最大含量100.4 mg/g、叶绿素a最高含量144.6 mg/g分别出现在C、N、P比例为12∶1∶0.05、12∶2∶0.1、12∶1∶0.05的处理组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适当调节C、N、P比例也可以提高盐藻OUN04脂肪酸和蛋白质含量。盐藻OUN05细胞最大密度101.2×104个/ml、β-胡萝卜素最高含量109.2 mg/g、叶绿素a最高含量108.7 mg/g分别出现在C、N、P比例为6∶2∶0.05、6∶0.5∶0.1、12∶2∶0.1的处理组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最大蛋白含量34.41%出现在6∶1∶0.05的处理组中,但与对照组(33.17%)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于2012年3月至8月对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海水中的Cd、Pb、Cu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5个站位海水中的Cd含量变化范围在0.104~1.525μg/L之间,Pb含量变化范围在0.120~4.905μg/L之间,Cu含量在0.764~8.429μg/L之间,3种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Ⅰ类水质和Ⅱ类水质标准。从重金属污染指数来看,所有调查站位在2012年春季和夏季Pi平均值均小于1,范围在0.209~0.499之间,夏季比春季稍高,说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适合养殖底栖贝类。2012年春季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排序为:Cd>Cu>Pb,夏季为:Cu>Cd>Pb。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至2000年7逐月测定隔河岩水库上下游共5个站的叶绿素a含量,全库年均2.55μg/L.除上游桃山站在2000年4月、5月出现高值6.00μg/L和11.25μg/L的特异性变化,其余各月均在0.72~4.48μg/L.各站年均在2.00~3.18μg/L,以上游桃山及下游临坝沿市口站最高.年变化受气候和水位升降综合作用,有5月、6月、9月及2月4个峰值.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表明水流运动复杂.据OECD及美国FPA标准将隔河岩水库定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沙湖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2015-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沙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常规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与检测,分析沙湖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法和通径分析探讨了时空性变化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湖叶绿素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冬春两季相对较低,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7月(夏季),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月(春季),2017年叶绿素a含量最高,年均值为18.94μg/L,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和透明度(SD)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有机污染物与氮磷营养盐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通径分析表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总决定系数(d_(ij))分别为0.379和0.373,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最主要的两个环境因子;其中总磷对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是对叶绿素a起决定性作用的限定性营养盐。  相似文献   

11.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17,41(8):1223-1236
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嗉囊和胃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龙波 《水产学报》2000,24(1):7-10
以扫描电镜必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化学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嗉囊和胃。嗉囊及胃平展处上皮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微绒毛、质膜内陷和胞饮泡、次级溶酶体以及贮存物质(脂类和糖原)。胃褶皱处上皮细胞具纤毛,起分选和运输食物的作用。胃上皮细胞基部有神经分布。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嗉囊和胃上此细胞呈现蛋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体处酶活性分析表明嗉囊和胃上皮细胞分别具有三种和四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4.
休渔期制度与东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休渔期制度实施后东海渔业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公共政策建议,并对实施的可行性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辽宁是重要渔业省份之一,海岸线较长,渔船渔港众多,全省沿海25个县(市、区)拥有渔民20余万人,各类渔船3万多艘。长期以来,因海上生产条件差,环境极其恶劣,渔船比较分散,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各类渔船海损事故频繁发生,给渔民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对虾与文蛤混养及其有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虾池内混养文蛤以及影响混养有关因子所进行试验和分析表明:文蛤和对虾混养效果较好;混养池以平台型和宽饵料台型的结构及合砂量在75%以上的底质,比较适宜文蛤与对虾的混养。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日本盘鲍和本地皱纹盘鲍的杂交育种,使杂种鲍苗1cm以上的成活率高达45.76%,越冬后成活率达到98%,培育出性状稳定、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杂交鲍。报告了杂交育种的试验过程和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太湖鲢、鳙的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并结合多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就太湖鲢、鳙鱼渔获量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微囊藻约占鲢、鳙食物体积比的90%以上;鲢、鳙渔获量在1983~2004年期间波动在(1305.4±380.0)t,占鱼类总产量的(7.18±3.32)%,其中仅1984、1985年接近2000 t。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鲢、鳙鱼主要摄食微囊藻。影响其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苗种放养量不足、捕捞强度过高和富营养化提供了充足饵料。提高鲢、鳙放养量,不仅可以利用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微囊藻饵料资源,而且可以抑制太湖蓝藻暴发。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