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5,27(3):49-49
以超微茶粉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和酶处理对红茶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经超细微化和在萃取过程中加酶有助于提高茶汤中可溶性固形物和茶多酚的含量,提高茶汤的澄清度,并缩短萃取时间。通过SAS软件得到了关于茶汤品质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68和0.67),并得出茶汤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时间20min、pH=5、加酶量1.0%,  相似文献   

2.
用含钙离子水冲泡速溶茶粉,研究了不同浓度钙离子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以及钙离子对不同发酵程度茶类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5~40 mg·L-1)的增加,绿茶茶汤的沉淀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钙离子质量浓度与绿茶沉淀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98,P<0.01),而沉淀中的茶多酚(r=0.95,P<0.01)、总糖(r=0.99,P<0.01)和咖啡碱(r=0.82,P<0.05)含量也与沉淀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同钙离子浓度下,绿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红茶、普洱茶茶汤沉淀形成量差异较大。随着茶叶发酵程度的加重,茶汤沉淀量呈增加的趋势,而钙离子对茶汤沉淀形成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通过分析发现,钙离子促进沉淀形成的增长率与茶汤中茶多酚所占的比率有显著相关性(r=0.78,P<0.05),说明钙离子可能是主要通过影响茶多酚的络合作用来促进茶汤沉淀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茶小珠前后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以评估茶小珠冲泡绿茶和红茶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汤中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结果]使用茶小珠的绿茶和红茶,其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率高于对照,且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大。[结论]茶小珠有助于加速茶叶中茶多酚的浸出,适用于绿茶和红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4.
耿立波  张丽娜 《茶叶》2023,(4):204-209
茶乳酪是茶汤冷却后形成的混沌沉淀。本文综述了茶乳酪的化学组成、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蛋白质、咖啡碱等物质可发生茶多酚-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互作,是形成茶乳酪的重要成分,而茶乳酪的形成受到茶叶原料化学组成和浸提条件的影响。此外,探讨了已报道的减少茶乳酪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酶解措施及其优、弊,提出在开发茶饮料去沉淀技术时需充分考虑到“清除茶乳酪”、“保持茶汤品质”、“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三大需求。  相似文献   

5.
谈红茶茶汤沉淀物的转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速溶茶特别是速溶冰茶和茶饮料的生产过程中,常遇见茶汤有沉淀物的问题.一般来说,红茶经过冲泡后,随着茶汤温度的降低,茶汤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絮状的沉淀物,虽然这些被称作“茶乳酪”的沉淀物能表征红茶的优良品质,但对速溶红茶和红茶饮料来说,沉淀物的存在会影响到饮料的澄清度.通常,把对茶汤中沉淀物的处理称为“转溶”,目前转溶的方法有多种,但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一些方法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或化学转溶的方法来去除或抑制沉淀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茶叶大量有效成分损失,功能保健价值降低,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外观颜色和内在品质的明显劣变,严重阻碍了我国茶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冷后浑,又叫茶乳酪,是指茶汤冷却后产生的浑浊现象,冷后浑是茶汤沉淀形成的前期过程。茶汤沉淀分为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其化学组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都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茶汤沉淀的化学组成、沉淀形成影响因素、沉淀形成机理、沉淀形成调控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有效调控茶饮料沉淀形成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有机酸及其浸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叶位、不同品种和不同茶类茶叶中有机酸的含量,以及不同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和pH条件下有机酸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有机酸中奎尼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的含量要高于酒石酸和 L-抗坏血酸的含量,有机酸总量随着鲜叶嫩度的下降而减少,其中草酸的含量下降明显,第4叶的含量仅为一芽一叶的49.5℅;不同茶叶品种对有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福鼎种的含量最低,黄金桂的含量最高;不同茶类间茶叶有机酸含量变化显著,依次为:红茶>乌龙茶>绿茶>普洱茶;另外有机酸的浸出随着冲泡温度的提高和冲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随着pH值的提高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茶叶对老龄大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邓泽元  褚芳 《茶叶科学》1998,18(1):74-77
108只12月龄退役SD大鼠分成13组经二个半月的红、绿茶添加饲料和茶汤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无论是干茶添加在饲料中还是茶汤,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老龄大鼠的血糖含量(P<0.05)、血脂含量(P<0.01);显著提高其SOD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其MDA含量(红茶达P<0.01水平,绿茶达P<0.05水平),其中绿茶降血脂能力比红茶强,而红茶抗氧化效果比绿茶显著。后者说明,茶叶的生物抗氧化机制除茶多酚类物质起作用外,还存在着其他更为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岳飞 《茶叶科学》1999,19(2):151-155
利用荧光探针溴化乙啶研究了茶( 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 与DNA 的相互作用及维生素C、咖啡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 各种茶类的茶液对EB DNA 荧光强度均有压低作用;不同茶类影响状况不同, 压低作用同这些茶类所含的茶多酚量密切相关, 但红茶的作用强于绿茶; 茶叶中的其它成分对荧光强度会有一定的影响。维生素C与茶多酚(TP) 在压低EB DNA荧光强度的效果上存在协同增效作用。茶叶中另一成分咖啡因可增强TP对EB DNA 荧光强度的压低作用, 而其本身对荧光强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叶消费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茶叶的消费出现了向着快捷、方便、品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颗粒型碎茶、小包装茶消费上升,速溶茶和冰茶的消费兴起,固体茶向液体某发展,纯茶叶产品向加香、果味茶、草药茶、保健茶发展等.美、日、英、加拿大、瑞士等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茶叶加工速溶茶,印度和肯尼亚也有相当规模的速溶茶生产工业.我国速溶茶生产起步较晚,对其研究多在加工工艺方面,对于加工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俗称茶汤)的物理特性研究则少有报道.为了探求速溶茶加工上一些基础理论数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茶汤密度与浓度、茶汤粘度与浓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浓度下茶汤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和红茶香气的食品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0年以前在中国西部发现茶树以来,茶一直被用作饮料。现在出产的茶叶,种类很多,消费遍及全球。 根据制造过程的不同,茶叶可分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发酵茶(红茶)三大类。茶叶香气是在采摘后的加工过程形成的,三大茶类的香气特征各异。而且,茶叶香气在很大程度上受茶树品种以及种茶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富含γ-氨基丁酸(gabaron)的茶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日本。通过研究,日本将GABARON茶的最低含量标准定为1.5mg/g,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加工利用课题组自1997年开始立足我国茶树品种资源及多茶类生产的实情,对该茶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多茶类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四大茶类的特征性香气物质 茶叶香气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茶类、不同产地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如红茶的鲜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花香等。任何一种茶类所特有的香气是其所含芳香物质的综合表现,与茶类的特定品种、栽培技术、采摘质量、加工工艺及贮藏等因素密不可分。茶树品种对香气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决定香气物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是通过生态环境选择、肥料营养、遮阳避光等人为调控实现香气物质的有利积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绿茶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类丰富,绿茶、红茶、黄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六大茶类都有生产。绿茶在中国历史最悠久、产区最辽阔、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区域最广,系中国第一大茶类。2007年全国茶园总面积153万hm^2,茶叶总产量114万t,毛茶总产值300亿元,其中,绿茶茶园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16.
色是区别茶类不同和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制茶以色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品质优次,也从干茶和叶底的色泽以及茶汤汤色可以看出来。色的变化对制茶品质的不同影响很大,而色的变化规律也是制茶技术所必须掌握的。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无色变有色;其次叶绿素破坏。这两种成分的变化与制茶的色香味有很大关系。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以及叶绿素破坏程度不同,而生成各种茶类和各种品质的不同。色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自2001年以来,我省茶叶出口总的形势呈下降趋势,年出口量和出口额逐年减少。从各茶类出口情况来看,红茶出口加速下降,绿茶、花茶出口快速增长,此外,非我省主产茶类乌龙茶和普洱茶也有较大的出口增长。我省茶叶出口平均价格在1.00美元/kg左右,红茶出口均价逐年下降,绿茶、花茶均价逐年上升。至今年上半年出口形势有好转。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茶叶经过了历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实践,制茶技术的传播,才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三大饮料之一。最早是由单一的茶类,经过历代制茶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而成为今日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这些茶类由于制法不同,表现在干茶  相似文献   

19.
氟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其两面性,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本课题主要调查分析云南不同茶区主产茶类:绿茶、普洱茶和红茶等茶中氟含量的现状。旨在让人们重视饮茶中氟摄入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指导云南的茶叶生产,引导人们科学的泡饮茶叶,降低茶叶中的氟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茶叶生产情况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全世界有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之一,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近几年来我国茶叶产量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