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培育鱼苗成活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在鱼苗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未能满足鱼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条件,造成了鱼苗大量死亡。我地多是采取肥水下塘与投饵相结合的方法培育鱼苗,一般经过20~25天的培育,鱼苗规格可达3厘米,成活率80%左右。其技术要点是:1彻底清塘培肥水质鱼苗培育池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池形规则,淤泥少,池底平坦。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和施肥进行饵料生物培养。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一般水深10~15厘米每667米2使用生石灰75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鱼苗培育池清塘后注水要用栏网,放鱼前要用密眼网(夏花网)拉空网,以防敌害生物进入。…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鱼苗下塔后就能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适口天然饵料,必须先将鱼苗培育他的水质培育肥。这种方法以前称为肥水下塘。比不施肥的清水下塘效果好的多。由于水质肥、饵料生物多、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要做到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首先要了解鱼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规律。当水温20-25℃,用生石灰清塘后水中浮游生物的出现顺序见下表:从上表可见,鱼苗下塘应选择在清塘后的7-10天,此时鱼苗下塘正值轮虫高峰期。但生产上无法根据清塘日期来要求鱼苗何时下塘,而且天然轮虫数不多,不够鱼苗吃。因此,人为施肥创造铃虫繁殖高峰期才能为…  相似文献   

3.
鳡鱼苗种池塘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池塘培育鳡鱼苗种的技术和结果。鳡鱼苗4日龄下塘,放养密度75万~120万尾/hm2,每1hm2施基肥3 000 kg肥水,每天泼洒2次豆浆,2~3 d施追肥1次,在培育后期冲水和换水,保持水质鲜嫩、清爽。鱼苗培育成活率71%~85%。对鳡鱼苗的食性、放养密度、水质管理和培育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的鱼苗培育(也称发塘)方式多采取的是有机肥,肥水下塘结合泼洒豆浆的方法。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为我省主要苗种生产地,每年鱼苗发塘量约占全省总产量70%以上,多采取传统的鱼苗发塘方式。但近些年来这种传统的鱼苗培育方式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病害呈上升趋势,影响了鱼苗成活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鱼  相似文献   

5.
鱼种培育阶段,尤其是夏花或乌仔下塘到驯化集群摄食颗料饵料的前期阶段,鱼苗具有个体小,适口饵料少;食性由幼鱼转为成鱼,食谱逐步由狭转宽;群体间易因吃食不均而造成个体大小差异;生长快,新陈代谢水平高,对水质要求高,如环境不适,易患鱼病等特点。在生产上,常采用综合培育技术措施,来提高鱼种培育的规格和成活率。本文主要介绍鲤鱼种的培育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养鱼事业迅速发展,苗种培育成为关键性因素之一,然有些养鱼户对鱼苗何时下塘往往掌握不好,不但影响鱼苗的生长,而且也降低了鱼苗的成活率。肥水下塘的生物学原理是浮游生物发育规律和鱼类在个体发育中食转化规律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李川 《河北渔业》2019,(6):15-15,62
从养殖经验的角度详细介绍了黄金鲫水花鱼苗培育成夏花鱼种阶段的池塘消毒、肥水、鱼苗下塘、培育等方面关键技术、操作方式、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8.
2015-2016年进行了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采用了肥水下塘和清水下塘两种放养方式,经30d的养殖,苗种规格达3~7cm,清水下塘成活率较高且稳定,为30%~35%,而肥水下塘成活率相对较低,为20%~25%。  相似文献   

9.
在培育鱼苗时,为了提高鱼苗的培育成活率,我们通常采用先肥水后放苗,使鱼苗(水花)下塘后有足够的浮游动物作开口饲料,使鱼苗能够早开食、早适应。早生长。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发现鳖苗放养(下低也应肥水后再下塘,而不宜清水下塘。通过实验发现肥水下塘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当把水质培育成茶绿色或黄绿色时,池壁表面会附上~层生物膜,鳖苗放养后不易在攀附游动时擦伤体表。二是在肥爽的仿自然的水环境中,鳖苗一般不起堆,不互相嘶咬,栖息在池底时比较安定。三是肥水水体中有一定的浮游动物能使鳖茧自由捕食以补充营养丰富的活性饲…  相似文献   

10.
生产实践中,饵料生物的培养与鱼苗适时下塘的有机结合,即鱼苗在轮虫高峰期适时下塘,是鱼苗培育成败的关键。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谈谈如何人为制造轮虫繁殖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余梅  詹世盈 《河南水产》2004,58(1):21-21
鱼苗培育是培育优质大规格鱼种的关键,其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如何提高鱼苗下塘的成活率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提高鱼苗下塘成活率的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锦鲤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河口水库渔场2015年4月引进锦鲤进行试验研究,取得较成功的经验。本文总结了锦鲤鱼培育、人工繁殖、鱼苗培育、成鱼养殖等各个环节养殖技术,重点介绍了强化亲鱼培育、肥水下塘、水质调控、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王桂香 《齐鲁渔业》2007,24(6):14-14
培育鱼苗要比养殖成鱼技术要求高。这是因为鱼苗体小,游动力弱,取食能力低,对外界环境条件和敌害生物侵袭的抵抗力差,新陈代谢水平高等特点所决定的。因此鱼苗培育一定要加强管理,注意防病。  相似文献   

14.
<正>培育优质足量的苗种是搞好水产养殖的重要一环。在鱼苗培育中,由于一些养殖户忽略了培育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使鱼苗成活率降低,效益不理想。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摸索,笔者体会到:鱼苗下塘初期,身体细小嫩弱、游动缓慢,摄食范围小、  相似文献   

15.
韩素芹 《淡水渔业》2003,33(6):22-22
一、冬春下塘。常言道 :冬入鱼苗长三分。由于冬季至初春时节 ,鱼苗壮、鳞片紧 ,适应力强 ,加之水温低、损伤小 ,此时下塘能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是放苗的黄金时期 ,不但成活率是一年四季中最高的 ,还极有利于来年生产。二、壮苗下塘。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游动活泼的良种鱼苗下塘 ,可提高成活率。三、安全下塘。鱼苗下塘前必须严格检查清塘药物是否已经彻底失消 ,可先试放几十尾鱼苗入塘内的网箱 ,观察一昼夜 ,看鱼苗活动、游动情况有无异常 ,如出现焦燥不安、浮头挣扎、四处串游现象 ,说明清塘药物还有残留 ,应待其药效完全消失后方…  相似文献   

16.
鱼苗下塘是鱼苗培育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鱼苗由于身体纤弱,对天气、水温、水质、敌害消除及放养时的操作等要求严格,养鱼者稍微疏忽,轻则造成鱼苗不同程度的死亡,重则导致养殖失败。现将鱼苗下塘技术要点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光合 《齐鲁渔业》2002,19(2):7-8
鱼苗鱼种是养成鱼的基础。培育规格大、品种多、数量足的鱼种,是农家经营养鱼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农家如能自己繁殖鱼苗、培育大鱼种,那么饲养成鱼的效益就会大得多。 从鱼苗培育到大规格鱼种,在生产上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鱼苗饲养阶段,是指把从卵中孵出的鱼苗饲养  相似文献   

18.
每年清明前后,当水温回升,稳定在18℃以上时,开始放养罗非鱼鱼苗。吉富罗非鱼每亩投苗量以1200-1500尾为宜,奥尼罗非鱼以1500-1800尾为宜,同时混养鲢、鳙鱼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罗非鱼鱼苗下塘是鱼苗培育过程中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因此养殖者在鱼苗下塘时需格外注意。本文将罗非鱼鱼苗下塘技术要点归纳为十二个方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黄颡鱼,也称嘎牙子,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目前,黄颡鱼鱼苗培育成活率低且不稳定是其养殖过程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黄颡鱼鱼苗培育多采肥水下塘,结合泼洒豆浆培育的方法。这种传统的鱼苗发塘方式,所施粪肥易恶化水质,导致黄颡鱼鱼苗阶段病害较多,如浮头、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双穴  相似文献   

20.
1.一级培育一级培育是指将斑点叉尾上浮苗培育成6~7厘米左右夏花阶段的方法,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关键。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池塘准备。面积3亩,池底平坦,水深为1.3~1.5米。每亩用300千克生石灰清塘,并在放苗前20天施用水草除草剂清除杂草。(2)培育水质。采用豆浆培肥法肥水,不施有机肥,在鱼苗下塘前一周过滤进水80厘米。前4天拉一次空网,清除杂物和有害生物,前3天开始泼洒豆浆肥水,按每天用3千克黄豆磨浆,分上下午全池泼洒,通过3天培水,使水质爽活。(3)鱼苗下塘与投喂。2005年6月14日购进上浮苗22万尾,亩均7.3万尾。鱼苗下塘后,每天用5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